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水利設施對北美西部開發意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美國西部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不固定的地域概念。在拓荒者開始西進的時候,阿巴拉契亞山以西的地區算是西部了。隨著疆土的擴張和經濟的發展,美國西部的地域概念不斷擴大和變化。直到大批移民跨過50公分雨量線,進入大平原后,西部的地域概念才固定下來。人們才逐步認定這條雨量線以西的地區就是美國的西部,其特點是干旱少雨。最早對之作出界定的是美國學者沃爾特·普雷斯文科特·韋布。1931年,他在《大平原》一書中強調把西部的地域概念固定下來的必要性,并認為西經98度就是美國西部的東界。[1](P.8-9)后來,邁克爾·馬隆進一步指出:“西部應當包括西經98度以西的整個地區,這是一條降雨量逐漸減少的界線,它北起南達科他州的東邊,往南貫穿得克薩斯的中部。”[2](P.2)美國官方發行的讀物《美國地理簡介》也明確指出,美國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之一,是50公分雨量線。這樣,西部就成為干旱世界的同義語。因此開發西部首先就要向干旱宣戰。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人在充分利用、開發西部水源、建設水利設施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很值得研究。由于其自然條件同我國西部極為相似,尤其有借鑒的價值。
一、移民自發行動的成就和嚴重后果
在西進運動和西部開發的過程中,打頭陣的總是拓荒者、移民。政府的行動遠遠落在后面,且其所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派軍隊把印第安人趕走。由于移民西進完全是一種自發的無組織的行動,他們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來應付陌生的環境。在雨水充沛的地區,他們遇到的困難雖然很多,但尚可克服,拓殖的速度相對比較快。而面對西部干旱世界的險惡環境,決大多數移民就裹足不前了。直到19世紀60年代50公分雨量線以東地區土地分配殆盡,才有人冒險進入這片土地謀生。最早進入大平原并在那里定居的是牧場主和牧民。由于土地廣闊,稀疏的牧草可以養殖牛群,人畜用水可以從深井中提取,干旱對他們造成的困難相對較小。隨后遷來的農戶遇到的困難就多得多了。牛群侵擾和水源短缺這兩個難題都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麻煩。[3](P.601)幸虧70年明了廉價帶刺鐵絲網和風車,才使他們有可能在大平原定居下來。某些地方,如猶他州鹽湖城以南的小農戶在解決用水方面取得過驕人的成就。他們使600萬英畝土地得到灌溉,或至少得到部分灌溉。[4](P.216)但大多數農戶采取粗獷耕作方法,廣種薄收,隨著大平原的不斷開發,土地表層也不斷受到破壞,穩定的表層越來越少。本來就是遍地荒漠的干旱地,又進一步沙漠化,經過大約半個世紀終于釀成了舉世震驚的大災難。1934年5月11日晨,幾百萬噸的塵土被大平原的狂風刮進了大西洋,濃密的塵土遮天蔽日,在2800公里的上空形成一道混濁昏黃的天幕,久久不散。大平原的水井、溪流被沙土填塞,完全干涸,牲畜成群死亡,成千上萬的農戶逃離家園,流落他鄉。這場大風使全國1/6的土地受災。大平原又回到原來無人居住的狀況。
這場大災難沉重地教訓了人們,只管開拓、不管環境保護所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沉重了。后來回到大平原重建家園的人們開始注意土壤保護,農民還選擇了耐旱作物冬麥廣為種植,使得大平原變成了小麥的海洋。不過,這里的天氣難測,有時候一整年不下雨。遇到這種年景,人們還是束手無策。農業需要水、城市和工業也需要水,沒有足夠的水,西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少數有遠見的人曾經試圖通過個人的努力籌建較大規模的灌溉工程,把更多的荒漠變為良田。1892年發現阿拉莫峽谷的查爾斯·魯濱遜·羅克伍德就是其中的一個。這是一片由于缺水而荒漠化的沖積土壤,偏離科羅拉多河河道不遠。只要挖一條運河就可以引水灌溉這片廣闊的谷地,使它成為富饒的綠洲。為此,羅克伍德組建了加利福尼亞開發公司,1901年完成了運河的開挖工程,河水經運河滾滾流入阿拉莫峽谷,峽谷也因此換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帝國峽谷”。計劃十分成功。農牧產品的產量超過了公司的預計產值,達到70萬美元,居民人數也迅速增加,1904年達到7000人。[5](P.13)然而,這種繁榮是建立在不穩定的基礎上的。這項工程并不堅固,缺乏防洪和防淤能力。1905年和1907年的水災使“帝國峽谷”的良田被淹沒和摧毀。1910年,聯邦國會不得不撥款100萬美元來治理這一帶的洪水。總之,在當時的條件下,私人的努力只能取得一時的成就,不可能達到根治的目的,反而還會導致嚴重的后果。
二、聯邦政府的態度和措施
對西部干旱地區的水利問題,聯邦政府在移民西進初期并不重視,幾乎沒有采取任何措施。隨著越來越多的移民進入這個干旱世界以后,聯邦政府才開始考慮如何鼓勵他們開發水源,征服干旱,但不直接參與水利設施的興建。猶他州政府曾向聯邦建議將一定數量的國有土地劃撥給干旱州,由州政府用出售土地的收入興建水利設施,幫助在干旱地區定居的農戶。也有人建議按每英里48個地段的標準把渠道沿線的國有土地作為興修渠道的補助。[6](P.424)但聯邦政府對這兩種意見都未予考慮,而傾向于擴大售地面積以增加購地農戶對建設水利設施的興趣和承受能力。
1875年,國家公共土地委員會考察了加利福尼亞拉森縣的《荒漠法》,認為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方案。該法令規定,墾殖者可以優先占用任何一塊不超過640英畝的荒地,只要在2年內加以灌溉就可以按政府規定的最低價購買它。同年秋天格蘭特總統親自視察了幾個干旱州,也得出了擴大售地面積以增強墾殖者承擔灌溉費用能力的結論,并要求國會任命一個委員會對干旱州進行視察。1877年《荒漠土地法》通過。法令規定,出售土地最高限額640英畝,每英畝價格為1.25美元(先付25美分,3年內付清余款),只要在3年內灌溉其中的部分土地即可擁有對該地段的所有權。但該法令有明顯的漏洞,既未規定應當灌溉的面積,又沒有嚴格的檢查制度,反而為土地投機者打開了方便之門。正如美國學者福克納所說:“這項法令除了鼓勵土地的舞弊之外,沒有達到什么目的。”[7](P.19)在法令頒布7年以后,根據土地總局局長的報道,每年售出的干旱地約為50萬到100萬英畝,其中只有幾千英畝得到了灌溉。[6](P.428)1887年,亞利桑那的總測量員報道,大約有40萬英畝土地落入了居住在芝加哥、圣路易斯等地的投機者手中。[6](P.429)
如何杜絕這種只買地而不按規定灌溉的行為,聯邦政府內部有不同意見。土地總局認為,“荒漠土地法”的規定不現實,沒有哪一個農戶能單獨承擔灌溉費用,應當廢止這項法令,采取現金交易,把旱地賣給那些有能力在地段上修筑水利設施的人。國會則傾向于對原有法令進行修正和補充。1891年,國會又通過一個干旱土地法令,把出售土地的限額改為320英畝,只允許本州居民購買,買地者連續3年按每英畝1美元投入改善費,以使所購土地得到灌溉,并要求不少于1/8的土地成為耕地。法令還鼓勵鄰近地段的居民聯合建造水利設施。但該法仍未收到預期的效果。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聯邦政府僅以優惠條件出售干旱土地是遠遠不夠的,要求政府興建水利工程的呼聲日益高漲。同時有人主張把國有土地撥給所在干旱州政府,由州政府負責處理售出后的干旱地的灌溉問題。國會一時難于決斷,眾議院設置了一個干旱地區水利委員會專門研究這個問題。國會還派專家到西部干旱地區實地考察,評估開發這些地區的價值。
1894年,國會通過了采取折衷辦法的凱里法令。聯邦撥給每個干旱州不超過100萬英畝的干旱地,由有關州負責吸引移民定居、興修水利設施,并墾殖其中的部分土地,出售給每個人的限額不得多于160英畝,每英畝50美分。但各州不得出租所得到的土地,或將土地移為它用。事實證明,由各干旱州各自為政地解決水利問題很難奏效。因為任何一個州都不具備承擔大型水利工程的能力。法令頒布后15年,得到灌溉的土地只有28.8553萬英畝,不到售出土地總數的1/10。[6](P.437)看來,只有聯邦政府的直接參與才可能在西部干旱地區完成巨大的、有效的系統水利工程。無論是農業部長、內政部長等政府高官,還是有影響的媒體都持有這種看法。但由于東部利益集團的反對,在1902年以前11個有關的墾荒法案未能在國會獲得通過。直到西奧多·羅斯福入主白宮后局面才大為改觀。羅斯福的態度非常明確,他在第一個國會咨文中說:“這里(注:指干旱地區——作者注。)的水利工程應當由聯邦政府來修建。”[6](P.440)
1901年,17個西部州議員聚會商討干旱地區的開墾問題,提出新的墾荒法案,要求聯邦政府將出售西部國有土地的部分款項用于干旱地區的水利設施。該法案最后成為有重要意義的1902年《墾荒法令》(又名紐茲蘭法)。同時成立了土地開發署,負責西部灌溉工程的修建和管理。[8](P.38)法令規定,16個經指定的西部干旱州出售國有土地的款項可以保留下來作為灌溉基金,由內政部長審定各項水利工程的合同,然后實施。在工程覆蓋的土地上定居5年并開墾一定面積土地的農戶可以獲得80英畝土地,但必須每年向有關水利機構交付20-30美元的灌溉費,大體上在10年內把工程費用付清。這樣就使得這筆灌溉基金得以永久保存下來,并有效運轉。
《墾荒法令》的頒布標志著聯邦政府直接參與西部水利建設的開始,對于西部干旱地區的開發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當然,這并不是說一切問題都已迎刃而解,但最重要的是原則已經確立,剩下的只是時間和努力了。在執行法令的過程中,很快就發現,農戶對歸還水利工程費用的期限頗有怨言。1914年國會通過一個土地法令,把10年歸還期改為20年。此后聯邦政府還為西部干旱地區不斷撥付水利專款。據統計,到1950年,耗費在干旱地區水利工程的探查、建筑和營運上的費用達3億美元以上。而經過灌溉后投入耕種的土地在22.75萬英畝以上,每年可以生產價值2.5億美元的農產品。[7](P.20)
三、大規模系統水利工程的重要意義
小型水利工程只能灌溉小范圍的干旱地,對于開發廣闊西部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具備興修大型水利工程條件的西部河流雖然不多,但如果加以有計劃的開發,形成系統的水利工程,其作用將是非常巨大的。可如果沒有聯邦政府的直接參與,這樣的設想只能是望梅止渴,無法實現。而這項工程需要巨額資金,冒巨大的風險,還要遭到東部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使得聯邦政府一時也難下決心。
西部有三條水源比較豐富的大河可以開發利用,即科羅拉多河、哥倫比亞河和密蘇里河。聯邦政府最先考慮的是在狂暴而經常泛濫成災的科羅拉多河修建一個巨型水壩和發電廠。這樣不僅可以灌溉周邊大片干旱土地,而且可以從根本上治理這個水患不斷的河流,以及向附近的城鎮提供廉價電力。該河流水量豐富,怒嘯的急流夾著大量的泥沙奔騰而下,把干旱的高原切割成深深的連綿不斷的峽谷。世界馳名的科羅拉多大峽谷就是其杰作。河水流出峽谷地區后進入清地,經莫哈韋和索諾蘭沙漠,從尤馬進入墨西哥,流入加利福尼亞海灣。河水常常越出河道,造成災害。“帝國峽谷”的遭遇表明只修筑灌溉渠道而不從根本上控制科羅拉多河水的流量是必然要失敗的。1922年,墾務局局長向國會提交調查報告,建議聯邦政府撥專項資金在博爾德峽谷一帶建大壩攔洪蓄水,向南加州提供電力,然后在帝國峽谷修筑全美運河,引水灌溉那里的土地。該工程將使科羅拉多等西部7州明顯受益。在該工程動工之前,這7個州就簽定了規定各州用水份額的條約。1923年,國會通過了博爾德峽谷工程法案。但之后實際選壩地址不是博爾德峽谷,而是附近的巖基更堅固、地質結構更優越、峽谷寬度更小、運輸比較方便的黑峽谷,不過工程名稱仍叫博爾德峽谷工程(1947年為紀念胡佛總統而改名為胡佛水壩)。然而由于該工程需巨額撥款,而受益的只有西部幾個州,因而遭到多方面的反對。直至1928年底才最后經總統簽署生效。1929年聯邦政府為博爾德水壩和全美運河撥款1.65億美元。但此時美國已進入大蕭條時期,撥款不能到位。直到1931年工程才正式開始。
博爾德水壩工程浩大而艱巨,歷時4年半才完成,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拱形壩。高聳的水壩攔住了科羅拉多河的急流,在上游地帶形成了長185公里的米德湖水庫,攔洪蓄水,使100多萬英畝干旱地得到灌溉。大壩還未完全竣工就發揮了重要作用。在1935年6月30日的洪水到來之時保障了育馬和帝國峽谷免遭洪水的沖擊。洪水過后又出現了干旱,米德水庫開閘放水滿足了下游地區的用水。而廉價的電力使南加州和附近城市得到迅速發展。胡佛水壩的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很快就顯現出來。內政部長艾克斯早就預測說:“就在這巨大的水壩之后慢慢積累起來的財富將遠遠超過西部的所有礦山迄今為止生產出來的財富。”[5](P.242)
胡佛水壩的極大成功使聯邦政府和干旱州政府深受鼓舞,很快掀起了在西部主要河流興建水壩的熱潮。這個熱潮持續了幾十年,使美國西部形成了以科羅拉多河和哥倫比亞河為中心的兩大水利工程體系。在密蘇里河上也修筑了幾個巨型水壩。此外,在費瑟河、里奧格蘭德河、圣路易斯河也修建了規模相當大的水壩。在其它河流沿線興修的中小型水壩為數更多。到1965年12月31日,美國的水壩總數達到2931個,成為世界上水壩最多的國家之一。[9](P.446)在世界上20個最大的巨型水壩中美國就占有9個。[9](P.449)30年代動工興建的幾個大型水壩投入使用后,到40年代初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使干旱地區的許多城市和鄉村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定居西部的人口大幅度增長,形成了一個新的移民高潮。如果說19世紀后半期西部移民高潮是由于東部土地分配殆盡引起的,那么20世紀40年代開始的又一次高潮則是由于大型水利設施的出現、干旱地區的根本改變所引起的。據統計,1940到1969年間,西部人口增長率達到136%,遠遠超過27%的同期全國平均人口增長率。[10](P.16)美國的人口重心也迅速西移,1990年到達密蘇里州的斯蒂維爾市附近。[11]誠然,西部人口增長的原因很多,但如果缺水問題得不到解決,那里的經濟就很難發展,人口不但不會增長,還會逐漸流失。
然而,美國西部缺水問題實在是太嚴重了,其中一些州特別突出。經濟的發展使用水需求越來越大,水已經成為這些州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在缺水最嚴重的新墨西哥州,合理分配用水更是州政府的頭等大事。在灌溉系統比較完備的亞利桑那州也只形成了菲尼克斯和圖森兩塊綠洲,其他地區多年來是荒涼的沙漠,急需用水。如何進一步開發和合理使用水資源依然是美國西部的長期難題。
總結起來,美國開發西部的經歷至少給我們如下啟迪:第一,充分開發和合理使用水資源是開發干旱地區的先決條件;第二,開發和利用干旱地區的水資源是十分艱巨的系統工程,既有民辦的、州辦的中小型水利設施,也有聯邦修建的大型水壩;第三,聯邦修建的大型水壩是解決西部用水的關鍵所在,其作用遠遠超過了中小型水利設施,是美國西部繁榮昌盛的最根本的保證之一;第四,開發和合理利用水資源是保護環境的必要措施。大平原地區由于缺水而廣泛采用的粗放式的旱地耕作方法所造成的巨大災害至今猶令人談虎色變。即使像美國那樣在開發和使用水資源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國家,仍然有眾多的難題有待解決。對于我國剛剛起步的西部開發,解決水資源的開發和使用問題更是任重而道遠。
收稿日期:2002-02-28
【參考文獻】
[1]WalterP.Webb.TheGreatPlains.Ginn,1931.
[2]MichaelMalone,ed.HistoriansandTheAmericanWest.Univ-ersityofNebraskaPress,1983.
[3]R·A·Billington.WestwardExpansion.MaCmillanPublishingCo.,Inc.,1974.
[4]FredA·Shanon.TheFarmer''''sFrontier:Agriculture,1860-1897.M.E.SharpeInc.,1973.
[5]約瑟夫·E·史蒂文斯.胡佛水壩[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
[6]BenjaminHoraceHibbard.AHistoryofthePublicLandPolicies.The
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965.
[7]福克納.美國經濟史: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8]DavidA.Shanon.20thCenturyAmerica.Vol.1.Chicago,1974.
[9]EncyclopediaAmericana.Vol.8.
[10]RobertEstall.AModemGeographyoftheUnitedStates:Aspectsof
LifeandEconomy.PenguinBooks,1972.
[11]U.S.BureauoftheCensus.AStatisticalAbstractoftheUnitedStates,
1994.Washington,D.C.,1995,Table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