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市定位理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長期以來,“城市的準確定位”被認為是城市總體規劃要研究的頭等大事。在我國,大部分規劃教科書上都有這樣的表述:從客觀層面上把握城市發展的定位、定性、定向,這是城市宏觀決策人首先要關注的問題。如果在定位、定性、定向的問題上不花大力氣去深入研究,即使總體規劃做得再細、再具體,也將因目標和結構不合理,給城市發展帶來全局性的問題,犯歷史性的錯誤。這幾乎已經成為無庸置疑的經典結論。我們將為城市尋找準確定位的戰略行為稱之為定位理論。
城市定位理論是假設城市內外環境的變化及不確定性很低,城市自身的產業結構及組織結構都處于穩定狀態。在一個可以持久的、有吸引力和發展前景的環境中有利可圖的準確定位,這就是定位理論追求的均衡狀態。但這種因“準確定位”所獲得的城市競爭力優勢持續的時間,取決于選擇的市場定位多大程度上是穩定不變的。因此,從城市定位與城市競爭力的關系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城市定位理論在當今這個時代有一定的局限性,還存在著某些缺陷。
城市定位理論的缺陷之一,就在于由于城市定位的理論注重研究與城市原有主導產業、自然資源相關的外部環境因素,而對城市內部的因素分析僅局限于針對“定位”而展開的協調安排(這不能充分體現城市在后工業時代或知識經濟時代本質意義上的競爭能力)。因此,定位理論雖然能夠明確什么樣的城市定位是有利的,但由于現代的城市外部環境、科學技術及產品(尤其是對以自然資源為原材料的替代用品)更新變化快得讓人眼花繚亂,圍繞既定的產品進行市場分析往往不得要領。消費者的口味變化,朝陽行業的轉移,都會使定位理論苦心經營的城市競爭力失去目標。我們可以設想,如果英國曼徹斯特仍然按照紡織業來定位,美國的圣何塞仍然追求杏子栽培與加工,尤他市、華盛頓市頑固地堅持原來的城市定位,人類社會將會減少出色的經貿中心、硅谷和仿生學集聚的高科技領地。這樣的話,這些地區要么仍然是田園風光,要么早已因貧困潦倒而衰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傳統“定位理論”假設制訂和實施城市規劃的專家和官員們能把握未來變化的全部信息,從而準確地讓城市“定位”在未來變化有利的位置上。這在“信息爆炸”、競爭環境迅速變化的時代是不可能的,這里列舉的成功變化城市并不是以出色的規劃定位而成功的。
城市定位理論缺陷之二,是由于大部分城市都在采用類似的分析方法追求幾乎相同的目標定位。其結果是造成各個城市產業嚴重同構、重復建設盛行、大量企業產能過剩、區域城市之間惡性競爭、城市建設千城一面(表1)。
表1九五期間中國部分大城市的功能定位和支柱產業選擇(注:參見:《開放導報》,1997年,第5期,第14頁。)
城市定位第二產業支柱產業
深圳現代化國際性城市計算機及軟件、通信、電子及基礎
元器件、機電一體化、視聽、輕工、
能源
廣州現代化國際大城市汽車、摩托車、電子通信、家電、
石化、醫藥、食品、冶金
哈爾濱國際經貿城機械(含汽車)、電子、儀器醫藥、
化工
長春國際化大都市汽車、食品醫藥、建筑建材、光機
電一體化、生物工程、新材料
沈陽現代化國際性城市機械、汽車、制藥石化、電子信息
業
大連社會主義北方香港機械、電子、石化、(含醫藥)、
汽車及零邯件、冶金、建材
濟南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經機電儀一體化的機械制造、重型汽
濟強市車、摩托車為龍頭的運輸機械、家
電、化工
青島現代化國際城市機械電子、化工橡膠、飲料食品、
紡織服裝、海洋業、醫藥、新型建
材、家電
杭州現代化國際風景旅游城市大型設備及成套制造、汽車及零部
件、家電、電子通信設備、精細化
工和醫藥、化纖
寧波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石化、機械、電子、輕紡、建筑建
材
南京現代化國際性城市計算機及通信設備、家電、汽車摩
托車、石化及精細化工、建筑建材
武漢現代化國際性城市長江中鋼鐵、汽車機械及汽車制造、冶金、
游、華中地區經濟中心食品、醫藥、化工、建筑
成都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機械及汽車
制造、冶金、食品、醫藥、化工、
建筑
重慶長江上游經濟中心汽車摩托車、重大機械設備、冶金、
化工建筑建材
西安我國北方西部中心城市汽車、電子、輕工、電力機械制造
國際旅游城市業、制冷設備制造業
廈門現代化國際風景旅游城市機械、電子、化工、電力、建材
北京現代化國際性城市汽車、電子、機械裝備;電子信息、
生物工程、新醫藥、光機電一體化、
新材料;冶金、輕工、建材
天津現代化國際港口大都市機械(汽車、機械裝備),電子(
通信設備計算機),化工(石化、
海洋化工、精細化工)、冶金
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城市汽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站成套
設備及大型機電設備制造業、家電、
石化及精細化工、鋼鐵、集成電路
與計算機、現代生物技術及新醫藥、
新材料城市定位理論缺陷之三,表現為定位理論往往以鄰近的競爭對手城市為參照構思的戰略,可能導致方向性錯誤。在迅速變化的環境中,對現有的城市競爭力的主要威脅,并不僅僅來自已經存在的競爭對手,而是來自于擁有嶄新思維的“創業型城市”。以競爭對手為參照,忽略現代科技創新的特性的結果,往往是與原來的競爭對手一起被“創業型城市”的迅速崛起而取代之。
2城市競爭力的基本概念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最高權威。國與國、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成敗,都取決于城市競爭力。世界上許多城市無可奈何地衰落和“莫名其妙”的興起,皆是因城市競爭力的強弱不同所致的。城市競爭力,是以城市發展的質量、效率和潛力來衡量其獲得
外界發展機遇和加快自身發展的能力,強調的是與其他城市的橫向比較,是動態的,是相比較而起伏的,著眼于未來的發展,表達的是城市發展的后勁。
但城市競爭力是一個很難準確界定的概念,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影響城市競爭力的主導因素是不同的,每個城市所體現的城市競爭力也是不同的。如農業經濟時代的城市競爭力,主要表現在剩余產品交易范圍及數量的大小(這也與是否交通便利及周邊土地肥沃與否有關)、以及對外敵入侵的抗御能力等方面;工業經濟時代的城市競爭力,主要表現為資本、勞動力、工業原料的集聚、加工和交換的能力、交通便利的程度等;知識經濟時代的城市競爭力,則是在競爭和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城市相比較所具有的吸引、爭奪、擁有控制轉化人才資源以創造價值和占領市場的能力。一個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必須要有一個核心競爭力。城市同樣也如此。在城市之間的相互競爭中,引進企業核心競爭力(注:核心競爭力戰略理論基礎是基于資源(知識)的理論和企業能力理論,基于資源的理論是對美國多元化的大企業紛紛收縮戰線的現象反思的結果。美國多元化經營的大企業對各種產品市場無孔不入,但是各種產品之間往往沒有內在聯系,產品生產范圍過大曾經使得歐美的大企業在日本企業的攻勢面前節節敗退。與定位戰略研究內部因素時以涉及產品的各種活動為主不同,核心競爭力理論試圖深入到企業內部活動背后的邏輯性,從各種企業能力中尋找凝聚競爭力的藥方。)的概念,可以突出不同城市獨具的競爭力要素以及抓住城市發展的主要矛盾。
3城市核心競爭力理論的內涵
首先,城市核心競爭力理論認為,城市的環境變化較快,相對穩定均衡狀態存在的時間始終有明顯的限制。環境不僅正在經歷著明顯的變化,而且還不時會被劇烈的質變所突破。因此,該理論認為,應通過培養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使城市在變化的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
其次,城市核心競爭力理論的重心在于研究城市內部的因素,力求合理地組織城市內部的各種資源,以形成別的城市不易模仿的獨特的競爭能力。解決競爭力問題的中心策略是“應該培養什么樣的城市競爭力?”進一步的探討,將研究重心置于城市和外部環境之間的界面上,兼顧城市內外各種主要因素,使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成為可能,成為一個對發展機遇時刻有準備的城市。
最后,城市核心競爭力理論講求的是努力超越自己過去成功的經驗和發展歷程。這對于我國正在經歷體制轉軌的大多數內地城市來說是尤為重要的。因為在傳統計劃經濟下,城市職能被扭曲了,其基本經濟活動主要是為了城市自身的正常運轉和滿足市民的日常需求。而不是為周邊甚至更廣闊的地理空間提供商品交易服務的平臺,城市更多地表述為“生活型”和“生產配套型”的職能。對這樣一些因國家定點而形成的大型生產基地相伴而生的城市,如果不從戰略上超越自身成功的“跑部錢進”項目定位的經歷,無疑會因無法適應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競爭而急劇衰落。
4城市定位理論與城市核心競爭力理論的區別(表2)
表2城市定位理論與核心競爭力理論的比較
城市定位理論城市核心競爭力理論
理論來源城市組織經濟學基于資源(知識)的競爭
力理論
理論假設城市內外環境不確定性低,城市內外環境變化快,偶
組成環境和城市的單元之爾還有質變,不同的單元
間差異性小。單元的變化是異質的,這種異質性可
節奏基本相似同步持續較長時間
中心戰略問題定位在什么發展目標應該培養什么樣的城市組
織應變能力
戰略目標明確定位形成獨特的競爭力
戰略參照物競爭力城市自身(過去成功模式)
戰略步驟識別一個有吸引力的目標;確立一個戰略意愿或藍圖,
選擇一個有利的定位;采積累戰略資源和培養核心
用相應的保護性策略能力;在不同的環境和機
遇情況下,運用獨特的戰
略資源和核心能力進行爭奪
競爭優勢來源獨特而準確的目標定位獨特、不易模仿的戰略資
源和競爭能力
內在風險很難隨環境的變化迅速改培養戰略資源和競爭力對
變目標定位環境變化應有的適應性
5城市核心競爭力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區別
當前比較流行的稱謂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法,與城市核心競爭力相比較,有以下區別:
(1)城市綜合競爭力作為一種概念的提出,體現了新的發展觀:發展不是簡單的經濟增長,它同時應該包括社會的全面進步、人類自身的解放與完善。城市的政治、社會、文化的發展包括精神文明、信息、道德、價值觀等等,都應是發展的應有之義。這些觀念應該說都是正確合理的,但如果我們將城市競爭力的探討與關于“發展”這樣的大課題混同起來,其結果只能使城市競爭力成為“什么都可以往里裝的大籮筐,”內涵過于復雜,體系十分龐雜。自然就難以抓住城市競爭力的主要矛盾。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并不否定社會、政治、人文等范疇對競爭力的影響,而是將它們的作用抽象歸納到那些對城市未來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以及對城市捕捉發展機遇有直接影響的“人才資源”這樣的子系統之中了。
(2)城市綜合競爭力概念提出,文化的發展不僅為城市競爭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也因創造經濟價值、增強城市服務功能和改善城市環境,而成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文化還能塑造城市形象,成為體現城市競爭力的外在標志(注:參見:蒯大富:《一流文化塑一流城市》,文匯報,2001年11月12日第5版。)。這些提法無疑是正確的。但文化自身也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如果將其單獨列出來成為對城市競爭力獨立貢獻的分工或單一作用因子,則會造成重復計算。因為,就一個城市而論,其企業的組織方式、產權結構、市民的創新熱情、制度安排以及對人才的吸引能力等等,都無疑已經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就像蛋自質是構成人類的食品的基本要素那樣,如果我們在點菜時既點了魚肉,又點了蛋白質只會造成雙重付費而并不能增加營養。
(5)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概念無疑能夠更廣泛地調動社會各界建設城市的積極性,使每個人都感到對增強競爭力做出了有益的貢獻,被認為是有利于形成“合力”。但也難免在實際上造成“競爭力平均主義”的傾向,既然各行各業、各層次的社會團體對城市競爭力的貢獻是“均等的”,就像城市定位理論所設想的“城市是由均質的因子”所組成,內外環境也是固定不變的。這一推論可以使得構成城市的每個子系統都認為自己是對競爭力貢獻的“核心”,當然更難以形成合力了。這恐怕也與計劃經濟的大鍋飯有著天然的聯系。而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則可以避免這一困境,各行各業圍繞幾項本城市獨具優勢又能適應外部競爭的核心能力團結協作
,這樣既增強自身城市的競爭力,又能與其他城市合作形成新的競爭能力。如日本政府反思前幾輪“國土整治計劃”的得失之后提出,日本各城市應在加強原有特色的基礎上,揚長避短,強化地域職能分工與合作。像“大阪圈”的三個城市則以“商業的大阪、港口的神戶、文化的京都”有機結合起來,使這三個城市充分認識自身的區位、資源、人文、歷史等因素,并考慮到與周邊城市的協同關系,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核心競爭力。顯然,在城市分布較密集的地區,具有獨特服務功能和集聚能力的城市是最具“綜合”競爭力的。
綜上所述,城市定位理論在當今快速變化的時代顯然存在某些不適應性,無疑需要城市核心競爭力理論進行補充和完善,而城市綜合競爭力與核心競爭力都是不可偏廢的概念,兩者不僅是互補的,而且各有其獨特的用途。大城市往往因為其功能的多元化,前者更為適用;而對大量的中小城市而言,顯然后者更易被接納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