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旅游業發展對農村城鎮化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人口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旅游業的發展有利于推動旅游資源富集區的城鎮化進程。文章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以旅游業促進城鎮化發展的模式來推動此類地區的城鎮化建設途徑,強調在發展過程中應注意開發商,政府、村民三方關系。
【關鍵詞】旅游業;城鎮化;機制
一、問題的提出
從人文地理學的角度來看,農村城鎮化主要是指通過縣城及縣城以下的小城鎮(農村)實現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的過程,是從鄉村景觀向城鎮景觀轉化的過程。同時,人口城鎮化的發展也表現為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方面向現代化進行的轉變。在此進程中,農業非農化、工業化、現代化是經濟活動的主要表現形式。已有的經驗和實踐表明,鄉村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機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1)工業促進型。這類小城鎮鄉鎮工業發達,基礎設施較好,以工業小區的發展帶動小城鎮的發展,農民通過“離土不離鄉”的途徑實現城鎮化,例如蘇南、浙北地區;(2)集市貿易促進型,這類小城鎮的發展特點是以市興城,屬于傳統商品的集散地、集市貿易區,有一定的基礎設施,通過對基礎設施的改善,拓展市貿范圍,增大城市密度,進而發展成為以市場交通為主的區域性小商城,如浙江義烏等;(3)旅游促進型,這類小城鎮一般都是名勝古跡,旅游資源豐富的地方,通過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及其配套設施的建設而形成小城鎮,如黃山的西遞、宏村等;(4)交通促進型,這類小城鎮一般處于交通樞紐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可利用流動人員較多,運輸成本低下等條件,大力發展二、三產業;(5)城郊型,這類小城鎮地處大中城市近郊,具有優越的地理優勢,借助大中城市,發展服務型行業或大中城市擴散的工業,進而發展成為衛星城。(6)工礦服務促進型,這類小城鎮或農村大多處在大中型工礦企業附近,通過建立為工礦企業服務的第三產業,完善自身的基礎設施,成為為工礦企業服務型的小城鎮,如淮南、淮北地區的礦區等。
安徽省具有非常豐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旅游業對部分地區的城鎮化促進產生了極強的推動作用,尤其是近年來實施的旅游黃金周更是一劑效果明顯的催化劑。本文依此剖析旅游促進型對農村城鎮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二、旅游業促進旅游區城鎮化的主要途徑
旅游業發展至一定水平則需要城鎮化水平的再提高以使自身再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同時,旅游業的發展為小城鎮帶來了外部的文化價值觀念的沖擊,使得自身的傳統文化在外來的沖擊下被異化或成為強勢文化保存下來。旅游業不僅把外部的事物引了進來而且也讓自己的眼光看的更遠,時刻讓自己明確市場的需求變化不斷的完善自己,同時不斷地提高城鎮化水平,以適應可持續發展。從理論來看,旅游業對農村城鎮化發展的促進主要表現為:
1.旅游業改善了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使城鎮化整體的綜合水平得以提高。例如在皖南的古村落旅游開發中,為提高各古村落之間的可達性、各旅游景點的串聯性,解決隨旅游發展所帶來的交通問題,提升旅游層次,政府和相關組織(如開發商等)在旅游區修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旅游業的興起為古村落的居民帶來了便捷的交通和順暢的通訊等。旅游業通過大大改善古村落或小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為城鎮化向更高的水平發展打下了基礎。
2.旅游業的發展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使村民的收入得到增加,提高了旅游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據相關統計顯示,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業,皖南西遞村民的人均收入由1978年120元已經增加到1999年的4600元。旅游業為村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為村民提高了經濟收入。同時,旅游業的“出、住、行、游、購、娛”等的發展也帶來了其它行業的繁榮,促進了整個風景區的經濟發展。
3.旅游業的發展提高了村民的素質和價值觀念,促進了與現代社會的對接。在開發初期,村民在旅游這方面的專業技能和素質較低下,不能很好勝任這一工作,所以開發商和政府在開發前期將對村民進行培訓以提高村民的素質進而適應旅游的需要。在筆者對皖南宅坦村的調查中,有89.2%的村民表示自己愿意進行培訓以滿足旅游的需要。古村落被發展旅游業,這些村民認識到自己的“破房子”原來是塊寶,也認真對“破房子”進行了保護。從這可以看出,旅游業使得村民的素質得到了普遍提高并且也使村民的價值觀念朝著有利于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
4.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古村落村民的從業結構由原來的傳統農業生產結構向農商結合的模式發生轉化。據相關調查資料顯示,皖南的“西遞、宏村和南屏村民務農比例由原來的41.8%、57.8%和57.1%分別變為36.3%、56.7%和54.1%,其中西遞變化最大”;“西遞、宏村和南屏村民經商的比例分別由原來的7.7%、14.4%和6.3%上升為23.1%、20%和10.4%,西遞的上升幅度最大。”因此,旅游業會使村民的生活方式得以改變,促進人口城鎮化的發展。
5.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多種文化的沖擊,使農民的視野得到開闊。旅游業的發展會使古村落的社會文化生活產生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在當地村民與游客的長期接觸中所產生的。村民為了獲得經濟利益則會不斷探索與適應游客的文化,使村民的視野得到開闊,同時村民們的認識水平也上升至新的水平,為城鎮化的發展在思想上打下基礎。
三、旅游業與城鎮化發展的互動機制
旅游業的發展會為城鎮化的發展帶來動力,但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也會為旅游區帶來許多問題。因此,在二者的關系處理上要明確一些問題。
開發商、政府與社區居民三方的關系。例如皖南的故村落較多,黃山市徽州區的部分鄉鎮是在外開發商的投資下進行的古村落開發以發展旅游業的,這在村民中引起了不滿的情緒。村民們大多抱怨“自己的油水干嘛分給別人”等等。政府在這方面的解釋則是“為了便于管理和解決資金問題,實現‘別人發財,我們發展’的目標才采取了這種模式”。在對古村落進行旅游開發過程中,古村落的社區居民和當地政府是影響旅游的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作為古村落其自身,對社區居民而言是他們賴以生活的場所,同時也是他們提高經濟收入的聚寶盆,對當地政府而言則不僅是他們行政的下屬單元也是他們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寶貴資源。古村落未進行開發之前,當地處于長期的經濟發展滯后情勢中,因此古村落的開發對社區居民和當地政府來說無疑是他們致富脫貧的希望,兩者在追求古村落旅游開發所帶來的經濟增長這一點是一致的。社區居民想通過旅游開發為其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經濟收入,而政府則想通過旅游開發帶動當地經濟的增長。但是在古村落開發過程中,開發商、政府和社區居民之間經常產生矛盾,行動很難一致:一方面地方政府將古村落租賃給開發商進行開發或組成鄉鎮企業進行旅游開發,開發商一般很少考慮居民的利益,加之鄉鎮企業管理體制的落后,使得古村落居民產生很大的不滿;另一方面,社區居民自身從事旅游這一行業的素質和技能低下,很難參與古村落的開發規劃設計,因此古村落的開發規劃一般很難反映出社區居民的需要,從而減少了居民的從業機會,并且造成居民對古村落保護和規劃的淡泊。這樣,一些居民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惜破壞原有的古建筑物私建旅舍和酒店或自己制造旅游紀念品以欺騙旅客。此時,若政府單方面采取強制措施,則會造成居民與政府的緊張對立,進而使得開發商很難與居民達成良好的合作關系,抑或甚至造成古村落旅游環境被污染直至惡化,以致經濟秩序混亂失控。
若要處理好三方關系,在古村落旅游開發中此三方應建立起一個良性的互動機制。首先,不管政府采取何種方式進行旅游開發,都應在前期對村民進行旅游技能的培訓和再教育以提高個人素質,為將來居民從事旅游行業打下基礎;其次,政府和開發商應廣泛收取居民的意見并把其納入旅游規劃中去,這樣才能激發村民的參與;最后,政府和開發商要就確實提供多少崗位給居民達成協議,以真正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使村民以更積極的態度對待旅游,支持旅游和愛護古村落的環境,從而提高人口城鎮化水平,確保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惠生,王效端.論加速我國農村人口城鎮化的途徑與對策[J].管理教育學刊,1996,(4).
[2]李凡,金忠民.旅游對皖南古村落影響的比較研究———以西遞、宏村和南屏為例[J].人文地理,2002,(5).
[3]張超.我國農村城鎮化發展的原則與對策[J].學海,2002,(5).
[4]鐘衛,郭洞.看古村落的保護[J].小城鎮建設,2000,(7).
[5]馮蘭瑞.21世紀加快城市化的明智選擇[J].戰略與管理,2004,(1).
[6]侯中良.以五個統籌為指導,增強旅游競爭力[J].徽州社會科學,2004,(1).
[7]盛學峰,章尚正.關于建設黃山特色國際旅游城市的思考[J].徽州社會科學,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