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服務外包國際化經濟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提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服務外包和高端制造及研發環節轉移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全球產業結構調整正在進行,在美國和西歐等發達國家中,服務外包模式被廣泛應用于IT產業、金融保險、研究開發、人力資源管理、會計法律等專業技術服務領域,已經達到上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并仍以高于GDP增長的速度擴張。服務外包的國際化趨勢促進了服務業生產方式變革和經濟全球化。本文從服務外包國際化的理論基礎和經濟效應方面進行了經濟學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結論。
關鍵詞服務外包國際化經濟效應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提供的數字,目前全球軟件與服務外包市場以30—40%的速度遞增,2004—2006年市場總值分別達3000億、5850億和1.2萬億美元。服務外包關系已經突破國家界限而呈現出鮮明的國際化趨勢,更進一步講,服務外包國際化的發展,對于經濟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的選擇,都是嶄新的課題。
一、服務外包國際化的現狀與特點
服務外包,包括信息技術外包(ITO)和商務流程外包(BPO),一般來說,ITO主要包括系統操作服務、系統應用服務、基礎技術服務;BPO主要包括企業內部管理服務、企業業務運作服務、供應鏈管理服務。服務外包的迅速興起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在工業化中后期,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進一步提高,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務勞動投入成為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決定因素,而生產知識技術型的服務需要很大的一次性投資以及非常專業化的人才。在資本快速周轉、市場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下,企業自行內部化生產其所需服務具有很大的經營風險。采用服務外包則可以降低和轉移這種風險。與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制造業外包相類似,20世紀90年代以來,服務外包國際化(又叫離岸服務外包或海外服務外包)得到快速發展,成為現代服務外包的顯著特點。
1.服務外包國際化的市場規模越來越大
國際服務外包的市場規模擴大具體表現為參與服務外包的國家越來越多以及國際服務外包支出的總值越來越大。目前,服務發包市場仍是傳統的美國、歐洲和日本,但接包市場除了澳大利亞、加拿大、愛爾蘭和印度等被視為發展最為成熟的離岸ITO與BPO接包市場之外,中國、菲律賓、墨西哥以及中東歐地區逐漸參與進來,成為強有力的競爭者。目前,全球服務外包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據研究機構GARTNER預計,全球ITO支出2004年為1928億美元,到2008年可增至2442億美元,增長率達26.7%;2006年全球BPO市場總值達1347億美元,較2005年上升8.3%;到2008年,全球BPO支出將由2004年的1113億美元上升至1575億美元,增長率41.5%。
2.服務外包國際市場份額不均
目前,澳大利亞、加拿大、愛爾蘭和印度被視為發展最為成熟的離岸ITO與BPO接包市場,中國、菲律賓、墨西哥以及中東歐地區正在成為強有力的競爭者。在發展最為成熟的外包市場中,印度最具競爭力,占全球ITO與BPO市場40%以上份額。在全球20大ITO/BPO供應商中,有7家是印度公司。雖然印度將繼續占有絕對優勢,但其他地區(特別是中國)外包服務商正積極拓展業務,競爭能力不斷增強。從2006年的接包市場分布看,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拉丁美洲以及東歐發展迅速,已分別占據20%、9%和7%的市場份額。
3.服務外包國際化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新路徑和新趨勢
服務外包的國際化(或離岸外移)及與其相伴的服務貿易全球化,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之一,并將對全球經濟版圖產生深遠的影響。繼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產品內分工和制造業外包浪潮導致一些國家和地區發展戰略轉變并促進了國際貿易的增長和經濟全球化以后,服務外包國際化也將促進經濟全球化并推動發展中經濟體實現戰略轉型,這在印度得到了突出表現。
二、服務外包國際化發生的經濟學原因
從經濟學理論分析,服務外包的興起,究其根源是經濟分工深化的結果,而服務外包的國際化與國際分工的深化是國際分工演進同一過程的兩種表現。1928年,阿林·揚格(AllynA.Young)在論文《收益遞增與經濟進步》中闡述了這樣的思想(后來被稱為“揚格定理”):報酬遞增的本質是市場規模的擴大帶來的專業化分工水平的加深,這種分工加深導致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從而形成了一個分工深化和貿易增長互為因果的演進過程。但是國際分工的水平受到交易成本的限制,只有交易成本不斷降低,才能推動國際分工由產業間分工轉向產業內分工更進一步轉向產品內分工。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服務貿易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為服務業的國際分工深化提供了客觀條件,促進了服務業內部專業化,于是服務外包逐漸成長為獨立的產業。
根據新制度經濟學交易成本理論,企業對中間投入品和工序流程要考慮外部購買還是內部提供問題。在生產成本相同的假設條件下,內部提供會增加組織成本,外部購買要支付交易成本,理論平衡點應滿足在最后一個承包環節上邊際組織成本等于邊際交易成本,如果組織成本高于交易成本,則外包發生。但是用于解釋服務外包的國際化,這一理論則稍嫌不足,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最能解釋服務外包的國際化現象。所謂比較優勢是指某國的一定經濟活動能夠密集使用其內部比較豐裕要素帶來的低成本優勢。與制造業外包相比,服務外包國際化的資本密集度和沉沒成本都較低,主要的成本為人力資源成本。因為不同經濟體內的人力資源豐裕度和相對價格的差異化,在技術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選擇人力資源相對價格較低的國家進行服務業某些環節的生產,能夠節省成本從而獲得比較利益。如圖1所示,CC為發包國的成本曲線,C*C*為接包國的成本曲線,當中間品生產處于區間[0,Z*]時,C*C*低于CC,因而外包生產能夠獲得比較利益,而當中間品生產處于區間[Z*,Z]時,C*C*高于CC,因而國內生產有利。
三、服務外包國際化的經濟效應分析
目前,國內外對于服務外包國際化的文獻還很少,但是綜合制造業外包和國際服務外包的研究文獻,一致的結論是,服務外包國際化引致的發包國失業很少,卻可以促進發包國和接包國經濟增長和增加技術性工人的工資福利。本文根據HansonandHarrison(1999),FeenstraandHanson(1997),Feenstra(2003)的相關分析模型,來分析服務外包國際化的經濟效應——對就業和工資的影響。
假設:有三種生產要素:技術型勞動為H,非技術型勞動為L,固定資本為Kn,其要素價格分別為w、q、r,Yn為固定產出,Zn為能夠改變生產函數的結構變量,包括兩個主要變量:(1)外包以每個行個行業進口的投入品的支出來計算;(2)技術升級以高科技資本占資本存量的比例來計算。我們用短期成本函數Cn(w,q,Kn,Yn,Zn)來估計一國對技術型勞動/非技術型勞動的相對需求,Cn(w,q,Kn,Yn,Zn)為對數函數。通過對成本函數求偏導,我們可以得到對技術型勞動的需求△snH(如公式所示):
可以看出對技術型勞動的相對需求是外移的,也就是說相對需求是上升的,同時也說明技術型勞動的相對工資是上升的。這個結論對于發包國和接包國都是同樣適用的,這意味著兩國對技術型勞動的相對需求都增加,兩國技術型勞動的工資都上升。
Feenstra(2003)對美國;HansonandHarrison(1999)、FeenstraandHanson(1997)對墨西哥;AndertonandBrenton(1997)對英國;HsiehandWoo(1999)對香港以及HeadandRies(2000)對日本分別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證明外包增加對技術型勞動的相對需求。MaryAmiti和ShangJinWei(2004)選取五個服務行業研究1992年到2001年之間服務外包對美國就業和勞動生產率產生的影響,結果表明,美國制造業和服務部門外包的增加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密切相關,這是由于企業把其效率最低的生產轉移到更便宜的國家。Brainard和Litan(2004)的研究證明,美國中等家庭的收入在1985—2004年之間增加了20%,某些損失了的工作在美國國內又得到了重新配置,某些部門或行業的工作損失會由于其他部門或行業就業機會的增加所抵消,美國勞動力市場將向要求教育和培訓的高工資、高熟練工作轉換,即使外包導致了某些勞動力的波動,提高效率卻可以引起生產擴張及其他部門就業的增加。
四、結語與啟示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服務外包國際化可以帶來發包國和接包國雙方技術型勞動就業的增加和相對工資的增長,服務外包國際化對雙方都能帶來凈福利的增長。
服務外包國際化對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具有重要的實踐和政策意義,服務外包國際化突出體現了服務業生產方式的可貿易性革命,有助于發展中國家獲取自身發展需要的技術、知識、人才和市場條件。目前,我國的服務外包遠落后于印度、東歐等國家,原因在于我國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承接國際服務外包較晚,而且國內缺乏有國際競爭實力的大型外包服務企業,難以在國際服務外包市場中形成自身的比較優勢。但是中國外包業務與亞太地區時區差異最小,使公司能從有效支持中受益,中國還擁有許多掌握日文、韓文等語言的人才,因此,中國戰略性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幾乎所有世界500強公司在中國設立亞太地區的服務外包基地。預計2010年全球外包市場將達到20萬億美元,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是一個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我國應充分在市場、成本、配套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大力吸納國際服務外包業務,吸引先進的服務業FDI的進入并培植本土的服務業,成為國際服務鏈的主要提供者,提高我國的產業和貿易結構,在新一輪的國際分工中縮短與發達國家的距離。
參考文獻
Amiti,MaryandShang-JinWei,FearofServiceOutsourcing,IsItJustified,IMFWorkingpaper,forthcoming,2004.
Feenstra,R.andHanson,G.,ForeignInvestment,OutsourcingandRelativeWages,thePoliticalEconomyofTradePolicy:PapersinHornorofJagdishBhagwati,MITPress,1996.
Feentra,Robect.CGordonH.Hanson,Globalization,Outsourcing,andWageInequality,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LXXXVI:240-245,1999.
Hanson,G.andHarrison,A.,TradeTechnology,andWageInequality,IndustrialandLaborRelationsReview52(2)January,1999.
Young,AllynA.IncreasingReturnsandEconomicProgress,EconomicJournal,38(152),527-542,1928.
陳景華:服務業離岸外移的經濟效應分析,《世界經濟研究》,2007年第2期。
盧鋒:當代服務外包的經濟學觀察——產品內分工的分析視角,《世界經濟》,2007年第8期。
鄭春霞、陳漓高:國際分工深化中生產者服務貿易的增長及對我國的啟示,《世界經濟研究》,2007年第1期。
朱曉明、周波、黃峰等:轉移與承接——把握服務外包發展新機遇,2006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