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際對比制造業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發展最迅速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世界分工體系中的地位正日益加強,特別是在制造業上,中國充分發揮了其勞動力和資源上的比較優勢,逐漸成為制造業的大國。美國和日本,是世界上制造業最發達的國家。本文從中美日三國制造業發展的比較分析中,提出了對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思考和展望。
(一)美日和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回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確定了“技術立國”的發展方向。從此日本制造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它成功地將美,歐國家地許多新發明,新產品通過先模仿后創新并轉化為更實用地商品打入世界市場。至20世紀80年代,日本對美國出口長期保持大量順差,其原因之一就是對美制造業產品出口有優勢。到了20世紀90年代,主張“技術立國”地日本信息化動作遲緩,不但遠遠落后于美國,甚至落后于韓國。信息時代日本落伍,表面看來是日本企業用于發展信息技術方面的投資少,其實質是日本在高新技術領域進行獨立創新,開發的能力遠低于美國。帶著避免成為信息化時代落伍者的危機感,1994年日本政府提出“科學技術創造立國”的戰略,要求日本告別模仿改良的時代,積極開發領先世界的高新技術。總結世界制造業的發展,可以得出特點:
第一,制造業在各國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當今,雖然各國經濟發展很快,但載體仍然主要是制造業。也就是說,工業經濟的發達程度決定著知識經濟的發達程度。
第二,在制造業發展中、美、日等發達國家都以裝備制造業作為主要支柱。據統計,1995年,非電器機械,電氣機械,運輸設備3者增加值之和占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美國為32.5%,日本為37.5%,德國為39.5%,英國為30.1%。四國的主導產業結構相似,說明當代制造業的重點在工具、信息、交通3個方面。
第三,把發展先進制造技術作為制高點,進一步向核心能力集中。目前,全球制造業正面臨一輪大規模的重組。任何企業想要參與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擁有關鍵資源和核心能力。因此,不斷精簡其原來的業務領域,將主要精力放在核心業務上,才能贏得競爭優勢。第四,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制造業。制造業的發展具有三個階段:一是初級產品生產階段,二是加工裝配階段,三是自主知識產權階段。從國際比較看,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大體上處于加工裝備階段,而且還是輕加工階段。沒有經過加工階段不行,但僅停留在加工階段也不行,必須走向自主知識產權階段。由此可以判定,中國已開始了向制造業大國的起步,但離制造業強國的距離還相當長。從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是中國工業化面臨的基本任務。
(二)中國制造業的不足——中、美、日制造業發展的比較
中國制造業現已形成相當大的規模,按制造的總價值(工業增加值)比較,2001年中國制造業的工業增加值大體相當于1998年美國的近1/3,日本的1/2,與德國相近,居世界第四位。紡織品及服裝、家用機械及電器產品、照相機等大量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制造業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第一,當前中國制造業有一定規模但不強。主要問題是生產效率低。例如,2000年全球汽車生產能力為7700萬輛,而1996年美國平均1.8人擁有1輛汽車,日本平均2.9人就有一輛。中國13億人口,2002年汽車產量只有320多萬輛,轎車100多萬輛,只占世界產量的2%左右。就制造業創造的產值看,1995年美國人均制造業增加值已達4760美元,日本人均制造業產值已達9800美元,而中國人均制造業產值經由2000美元;在制造業經濟效益水平上,目前中國機械行業生產勞動率人均2200美元,英美分別達97300美元和45330美元。中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洋三大集團年銷售收入7616億元,總人數276萬人,人均年銷售收入僅有28萬元。美國誒克森公司同年收入1650億美元,總人數僅為12.3萬人,人均年銷售達134萬美元。500強之首的美國誒克森公司年平均盈利75.13億美元,幾乎相當中國全部23927家大中型企業利潤總額130.85億美元的57.4%。
第二,技術創新能力十分薄弱。在對中國514家機械制造企業2009種主導產品調查中,產品平均生命周期為10.5年,平均開發周期為18個月。而美國的一些機械企業在1990年就已經做到了“三個三”:即產品的生命周期為3個月,試制周期為3個月,設計周期為3個星期。在中國主要機械產品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還不到5%,主導產品達到國際20世紀80—90年代水平的僅占17.8%。目前,中國生產的金屬切削機床共有2500多種,其中,數控機床進展2.8%,而日本1987年就達30%,德國就達54%。另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是作為世界空調生產大國,中國幾乎每個空調廠家推出的變頻空調都離不開日本公司的技術;中國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是電視機,DVD,手機,個人電腦等價電子產品的組裝業,但是這些產品的核心部件都要依靠進口。第三,低水平生產能力嚴重過剩,高水平生產能力不足。中國國有制造業低水平生產能力嚴重過剩,而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品生產能力十分缺乏。2001年中國GDP只是日本的1/4,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40。中國制造業的強項是工廠水平的強大,而不是如日本在包括設計,市場運營,商品策劃,研究開發和人才管理等發面都存在優勢。中國沒有世界通用的技術,沒有著名的品牌,在資金,人才,經營管理等方面都遜于發達國家企業,只是依賴廉價的勞動力獲取出口競爭力,而且約一半的出口是通過外國企業獲得的。就組裝業而言,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尚沒有達到世界先進規模和水平;一般的原材料和設備雖然都能以低廉的價格在國內采購,但是,高科技設備和高科技材料卻主要依賴進口。中國組裝業的許多零部件也依賴進口,多數附加值都是在國外創造的。在技術集約型產業方面,雖然由于外資企業的大規模投資,在技術設備產品和經營管理領域,中國仍很落后。
(三)發展我國制造業的對策建議
面對中國制造業的不足,要發展我國制造業,需要從四個方面加以思考:
1.關于中國制造業發展定位問題。在經濟全球化下,任何企業和國家都不可能在所有的價值環節都是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而中國無疑在生產環節上是世界上是最有競爭力的。世界制造業向中中國轉移,一方面是先進制造業技術趨于平臺化,模塊化的外推力;另一方面是中國廉價土地加廉價勞工的吸引力。目前,先進制造業的核心技術和市場仍然掌握在發達國家手里,“兩頭在外,中間在內”(指市場,研發在國外,制造在國內)的發展模式畢竟是過渡性的。從短期來看,卻是有利,但從長期來看:地方受益,國家受控。所以,作為世界的生產基地只能是一種過渡性的策略,而不是最終的目的。中國要發展還是要在技術上領先,成為世界產業鏈條的上游,但這需要時間,在中國沒有能力在技術上獲得世界市場的時候,走世界制造中心的道路仍不失為一個良策。因此,中國制造需要走這一步,但不能滿足于這一步。“從世界裝備中國”到“中國裝備世界”,將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大轉折。
2.關于地區產業升級問題。近年來的發展表明,珠江三角洲一方面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另一方面也在淘汰落后產業。例如,20世紀80年代期間,曾在珠江三角洲大量生產的襪子、手套、拉鏈、打火機等已經基本消失。換句話說,珠江三角洲走的是先承接再轉移,邊承接邊轉移的一條產業動態化之路。為了適應激烈競爭的格局變化,今后珠江三角洲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發展將面臨3個層次的產業升級。一是產業將升級,即由輕型制造業適度向重型制造業轉移。目前國際產業轉移主要在輕型制造業領域進行,今后將會逐步轉向重型制造業。二是產業內升級,即由中低技術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轉向高技術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三是產業鏈升級,如果把制造業分成四個區段的話,第一區段——研究與開發,第二區段——核心部件、芯片制造,第三區段——零部件制造,第四區段——組裝,應有第四、第三階段適時轉向第二,第一階段。
3.關于兩重化發展的問題。在現代,無論是一個地區還是一個企業,其發展都是兩重性的。一方面,提升發展傳統產業;另一方面,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通俗地講,兩重化經濟就是既做鞋子又做芯片。在珠江三角洲,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在高速度發展;同時。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各市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如中山市,其經濟發展是“雙龍舞動”,一是創產業的“特色經濟之龍”,主要靠做大做強產業群;二是“高新技術之龍”,主要靠國內外的大企業帶動。必須指出的是,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中也有高新技術。正是因為采用高新技術改造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與時俱進,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才具有生命力乃至競爭力。
4.關于專業化發展的問題。亞當.斯密認為,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分工的好處在于能夠獲得分工經濟和專業化經濟,從而得到生產效率的提高。從珠江三角洲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發展看,它走的是一條多層次,專業化的道路。即各市(縣)之間的分工——各(鄉)鎮之間的在分工——各企業之間的三次分工——各企業內部生產環節的4次分工。就第四次分工而言,各專業化零配件廠不僅對本公司提供配件,而且對外公司也提供配件。與內地“全能廠”的模式不同,珠江三角洲搞的是“專業廠”,各種零件,配件力爭做到全國乃至全球最精、最大、最專。鑒此,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需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