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技術產業設計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絕大多數產業集群是由企業自發而形成,嘗試人為設計一個有利于技術溢出的產業集群模式。在該模式中,核心企業向外進行技術溢出的意愿最強,外圍企業得到的技術溢出效果最好。
關鍵詞產業集群產業鏈廠商技術溢出
在產業集群中企業間存在技術溢出,產業集群是企業為了共同利益,走向積聚而形成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會帶來經濟的外部效應或外溢效應,實現范圍經濟,帶來經濟發展的低成本優勢,技術制度創新優勢和產業集群模式具有市場優勢。如果產業集群完全是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形成的話,難免也會產生"市場失靈"的現象,制定產業政策的理論依據之一就是彌補"市場失靈"現象。政府有必要在產業集群形成的初期,從中觀層次上,根據當地的資源要素稟賦優勢,兼顧產業成長方向和區域整體發展戰略相協調地制定產業政策,以更好的推動整個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在此,筆者嘗試給出一個適合技術溢出的產業結構模型。
1基本假設
該模型由上游企業、中游企業和下游企業共同組成一條簡化了的生產鏈。上游企業的產品投入到中游企業繼續加工生產;中游企業的產品投入到下游企業。為使分析問題的方便,做如下假設。
假設一:上游企業是資源開采型原材料供應企業,該企業具有"自然壟斷"的特征,屬于壟斷企業。資源利用效率、技術水平不高;
假設二:中游企業是生產加工型企業,具備相當的科技生產實力,精通產業鏈環節的每一項技術,如包括上游企業的開采技術,下游企業的銷售技術。能夠將上游企業供給的原材料加工生產成制成品,然后直接供給到下游企業。產業鏈中游的市場屬于寡頭或者是壟斷競爭市場;
假設三:下游企業是營銷性的廠商,是產業鏈的最后一個環節。將中游企業生產的產品銷售到市場,直接面對消費者,營銷、管理和技術水平不高。下游的市場屬于完全競爭市場;
假設四:上、下游廠商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即技術上達到"門檻水平"。
2相關說明
由以上假設條件,可以描述模型見圖1。
中游企業的技術實力最強,有實力成為技術溢出源,為了更好的促使中游企業的技術溢出,在中游企業的產業組織政策安排上,有意安排成寡頭或者是壟斷競爭型市場。因為一個產品領域中引進一兩家企業,使他們之間形成一定的競爭關系,這是國際上競爭促進先進技術溢出的重要經驗。一個領域由一家企業壟斷與有多家外商投資企業相互競爭,企業的定價策略、技術引進行為和技術開發安排都是很不相同的。
只有具備一定程度的壟斷,維持廠商對價格的部分壟斷能力,也就是盈利能力,外部廠商才有動力進入到產業鏈中來,但是也不能形成完全壟斷,否則會產生"X非效率"。同時只有具備一定程度的競爭,才能保證廠商使用技術的先進程度,但也不能形成完全競爭,否則廠商的盈利不能保障,使廠商喪失進入積極性。中游企業面對上、下游企業相對落后的技術水平,感覺就象魯賓遜踏上孤島,如果不馬上著手改善外部環境,就會面臨生存威脅。中游技術水平先進的企業進入市場會有同樣的感受,會主動對上、下游企業進行技術溢出,提升其技術水平,至少能達到配套生產的技術要求、產量水平和產品標準。
上游企業技術水平相對較低,但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憑著"自然壟斷"地位,經濟利潤豐厚。由于沒有推進技術進步的外在壓力,產生"X非效率"。其產品的質量、數量和標準與中游企業的生產不能完全配套,極需要進行生產技術方面的革新。因為是市場上唯一壟斷廠商,是中游企業的唯一供應商,所以中游企業為了更好地組織生產,得到原材料,不得不對其進行技術溢出。這種技術溢出對于中游企業而言是良性的,提高上游壟斷企業的技術水平,配套生產能力,等于是降低了自己的成本。而且不用擔心上游壟斷企業的崛起對自己產生威脅,即使上游壟斷企業今后有可能后向一體化,進入到中游生產層次上來,只要自己保留中游層次的技術先進性,就不用擔心上游企業對自己構成威脅了。而且即使上游壟斷企業真進入中游生產環節,也無非是在壟斷競爭市場上多了一個廠商而已,市場格局改變并不大。只有上游企業是壟斷型企業,中游企業對其進行技術溢出的效果達到最好,因為如果上游產業多少帶有競爭的成分,不只一家廠商,中游企業就會從中選擇一家技術水平最高的作為其供應商,而且會利用上游幾家廠商間的博弈為背景,為自身謀取最低成本。而現在上游廠商是壟斷性質,中游廠商別無選擇,只有對其進行全面技術溢出。反過來,上游壟斷廠商同時面對幾家下游廠商,還具備一定的討價還價能力,尋求效果最好的技術溢出。
下游完全競爭廠商由于市場發展階段的原因,技術水平一般,但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中游廠商可以隨意在下游廠商中進行選擇,以進行技術溢出。也可以同時選擇幾家完全競爭廠商,分別溢出不同的技術。幾家分別吸收到跨國公司所溢出的不同方面的技術的廠商,由于處于完全市場中,技術很容易在相互間模仿,甚至被其他沒有直接得到技術溢出的企業模仿,這就等同于整個市場上的企業都吸收到了全面的技術溢出。如果下游企業是完全壟斷廠商,中游企業會顧慮對其進行技術溢出的話,下游完全壟斷廠商的成長會增加對市場的壟斷,成為對中游企業產品的買方壟斷。令自己有一天會受制與人,從而在對其進行技術溢出的時候有所保留,中游企業甚至尋求通過跨區貿易,尋求其他市場,對區域外其他下游企業進行技術溢出。所以對于下游市場,最優選擇是完全競爭市場。
3結論及推廣
以上模型分析中,為了分析問題的方便,假設上游企業是完全壟斷的,中游企業是寡頭或壟斷競爭的,下游企業是完全競爭的。即沿著產業鏈從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廠商的壟斷程度是不斷降低的,同時競爭程度是不斷上升的。在這種產業結構中,作為技術溢出源頭的中游企業進行技術溢出的偏好最強,技術溢出的效果也最好。不失問題的一般性,只要是產業鏈中,壟斷程度沿著產業鏈從上中下游順次下降,競爭程度順次上升,就可以得出以下推廣的結論:
結論一:作為技術溢出源頭的廠商應處于寡頭或壟斷競爭的市場中,這有利于保持技術溢出源頭企業所使用技術的先進性。在廠商安排上,可以選擇國內有實力的同產業企業和外資企業進入,這樣技術溢出的效果會更好,同時國內有實力的同產業企業也能在競爭中通過模仿創新學到新技術。
結論二:上游原材料或零部件企業不一定是完全壟斷廠商,但壟斷程度要高于、競爭程度要低于技術溢出源頭企業,以使技術溢出源頭企業向上游企業技術溢出的意愿最強。上游企業壟斷程度高,以政府投資建立為主。
結論三:下游企業不一定是完全競爭,但壟斷程度低于、競爭程度高于技術溢出源頭企業,以使技術溢出源頭企業向下游企業技術溢出的意愿最強。下游企業競爭性強,以民間資本投資建立為主。由此得到推廣的模型(見圖2)。注:表示產業鏈方向;表示技術溢出方向
圖2中廠商A、B可以是外資企業,也可以是當地有實力的企業。中游企業向廠商甲后向技術溢出;向下游企業前向技術溢出;企業A、B、C間進行側向或稱為旁向技術溢出。
4模型前景及展望
據中國僑網2005年8月31日的消息,為吸引更多法國企業來漢投資,武漢市將在沌口經經技術開發區建設"法國工業園",重點聚集法國汽車及零部件企業。武漢市有關部門統計顯示,目前,法國在漢創辦合資企業總投資22億美元,占在華投資的1/3,其中在武漢沌口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額達21.3億美元。沌口經濟技術開發區現有中法合資企業13家,集中在汽車及零部件領域。市外辦有關負責人透露,為促進中法中小企業的交流與合作,武漢市還將舉辦"中法中小企業合作論壇"。
筆者認為,在"法國工業園"里就可以運用本文設計的模式來運作。武漢神龍汽車公司處于中游的外資企業A的地位,全方位地對外進行技術溢出。正在往沌口開發區投資的二汽小車城則處于企業B或C的位置,既與神龍公司競爭又主動吸收技術溢出。
產業鏈上游的零部件供應廠商在武漢種類有很多,比如武漢齒輪廠、武漢汽車標準件廠、漢陽特種汽車制造廠等。每個廠商都可以作為唯一的(至少在武漢地區)上游零部件供應廠商甲,接受神龍公司的技術溢出。比如武漢亞普汽車塑料件有限公司在成為神龍汽車公司的塑料燃油箱供貨商后,引進德國具有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塑料中空成型設備及工藝,具備年產塑料燃油箱總成15萬套的生產能力。并于2003年引進世界目前最先進的多層共擠吹塑設備,屆時將形成50萬套的生產能力。武漢亞普汽車塑料件有限公司并不是武漢神龍汽車公司唯一的塑料燃油箱供應商,如果在產業集群設計上參照本文的模式,使武漢亞普成為神龍塑料燃油箱的壟斷供應廠商,則技術溢出的效果還要好。
為了打造華中最大的汽車銷售市場,漢陽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計劃將位于318國道知音橋至升官渡段"十里汽車市場"在兩3年內把它的地盤由3km2擴展到10km2,擴展后的銷售額將增長10億元。神龍、奔馳、奧迪、藍鳥福特、日產、三菱等上10種世界名車在此設立樣板店。目前神龍汽車轎車年銷售的60%從漢陽汽車市場流出;桑塔納八成銷售也是從這一地帶輻射到華中地區。這些廠商可以作為下游的廠商X、Y…N,神龍的專賣店要想與其他世界品牌競爭,必然主動向其進行技術溢出,給予技術援助、指導。
參考文獻
1肖丕楚,周序紅.西部傳統優勢企業和中小企業共生模式選擇[J].經濟界,2002(6)
2王海云,王建華.跨國公司技術溢出問題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4(6)
3萬建強.跨國公司對我國西部地區投資狀況及策略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2
ADesignforTechnologySpilloverIndustrialCluster
Abstract:Mostofindustrialclustersarenaturallyformedfromfirms.But,inthisarticle,wetrytodesignamodeofindustrialcluster,inwhichthecorefirmismostlywillingtospillover.,andotherfirms,atthesametime,cangetthebesttechnologyspillovereffect.
Keywords:industrialclusterindustrialchainfirmtechnologyspill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