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經濟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從廣義交易成本理論的視角重新定義了高技術產業軟環境,分析了高技術產業軟環境中的政府因素,對政府在高技術產業軟環境建設中的作用范圍和作用機制進行了分析,從而為政府在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制度安排方面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最后提出了政府優化高技術產業軟環境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高技術產業;軟環境;政府作用;機制分析
高技術產業發展中,軟環境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優良的軟環境可以使創新資源高效配置,促進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而忽視軟環境的建設,則會對高技術產業造成災難性的后果。政府在高技術產業軟環境營造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國轉型經濟的特殊背景之下。本文從廣義交易成本理論的視角重新定義了高技術產業軟環境,分析了高技術產業軟環境中的政府因素,對政府在高技術產業軟環境建設中的作用范圍和作用機制進行分析,從而為政府在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制度安排方面提供新的理論依據。最后文章提出了政府優化高技術產業軟環境的基本策略。
一、高技術產業軟環境的定義
關于軟環境的定義,學術界基本上尚處于一種比較模糊且無定論的狀況。張江河將軟環境定義為人們在特定社會的生產(包括物質生產和人自身生產)和交往中所創造所反映出的體制上和精神上的境況的總和[1]。劉仲蓓認為軟環境至少包括一個局部地區的法制環境、市場秩序、政府服務、文化、人才的國際化程度[2]。
交易成本理論可以為我們提供軟環境定義的新視角。阿羅(K.Arrow)把交易成本定義為“經濟體系運行的成本?!盵3]張五常認為“交易成本就可以看做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談判成本、擬定和實施契約的成本、界定和控制產權的成本、監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結構變化的成本?!彼^“改善投資環境就是降低交易成本”,而“改善投資軟環境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內容”[4]。由此看來,交易成本和軟環境是具有天然聯系的。
在高技術產業發展中,降低交易成本更為重要?,F代分工演進理論[5]給我們有兩點啟示:一是促進分工與交易以及知識的發展對經濟增長和發展極為重要。二是制度創新應該朝促進分工、降低交易成本方向發展。但專業化和分工并不是免費的午餐,其中涉及到大量的交易成本。高技術產業相對于傳統產業,對專業化和分工則更為依賴。表現為:一是分工越來越朝聚焦核心能力的方向發展;二是分工的全球化特點也對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降低交易成本更為重要。
高技術產業軟環境主要是指交易過程中以無形因素為中心的正式和非正式規則以及實施機制等諸多因素,包括政治條件、思想文化、人力資源等方面。從大的分類來說高技術產業軟環境可以分為非正式制度安排和正式制度安排兩個方面。分別對應于非正式制度安排交易成本和正式制度安排交易成本。高技術產業軟環境建設,就是要力求營造一個創新要素高效流動的環境,通過體制和機制創新,降低交易成本,促使高技術產業高速健康發展。
二、高技術產業軟環境中的政府因素分析
軟環境的使用目前來講比較泛化。國內學者對不同的研究對象建立了很多不同的軟環境指標體系,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對軟環境進行了廣泛的描述,對我們正確認識軟環境有一定的啟發意義。我們認為高技術產業的軟環境可由政治法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經濟商務環境、產業配套環境四個一級指標組成,這四個部分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對高技術產業發展起重要的制約作用,同時這四個部分之間又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每個部分都是與其他三大部分共同作用的結果,如圖1所示。高技術產業則時刻處于這樣一個大的系統環境之中,環境優則高技術產業興,環境劣則高技術產業衰。
政府在塑造高技術產業軟環境中起核心作用。在政治法律環境中,政府毫無疑問是主導者,也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在社會文化環境中,政府又是引導者,包括美國硅谷,政府在其社會文化的塑造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經濟商務環境中,政府可以履行四種職能:經濟調控者;公司商務運營規則的制定者;公司產品的購買者;研究工作和系統早期開發的資助者。在產業配套環境中,政府可以通過招商引資和稅收政策來調整高技術產業的結構和配套環境,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培育主導產業和區域產業的核心競爭優勢,尋求高技術產業的“聚集”、“聚焦”和“聚變”效應。
三、政府在高技術產業軟環境中的作用機制
(一)政府在高技術產業軟環境中的作用范圍
根據廣義交易成本理論,在現代人類社會中,交易成本無所不在,交易成本就是一種制度費用。除那些與物質生產過程和運輸生產過程直接相關的成本外,社會中所有可想象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發生的地方,往往就是軟環境可以改善的地方。筆者在高技術產業發展系統中,定義了一個高度抽象化的高技術產業軟環境中的交易成本的全視角系統圖,如圖2所示。在高技術產業的軟環境中,客觀上存在著四類主體:政府、社會、企業A、企業B,它們各自有自己的邊界,但這個邊界是動態的,根據交易成本的大小可以靈活調整,或并購,或收縮,當然也可以聯盟和外包,并且聯盟和外包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熱點和趨勢。這個邊界也是相對的,以自身治理為特征的主體可以采用機制,從而產生成本,亦可以采用交易機制,從而產生交易成本。而在未來更多的是一種混合治理模式,即在高技術產業的軟環境中,各種主體共同作用,不斷產生新的交易模式?;ヂ摼W的出現,會對這一模式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
具體范圍如下:
1.abc區域。abc區域是政府交易成本,政府交易成本就是通過集體行動來供給公共物品的成本。它類似于一個企業內的企業組織交易成本。就像在私人部門一樣,政府活動也有搜尋和信息成本、決策成本、命令成本、監督與執行官員遵守原則的成本等。
2.fkb區域和hkm區域。這兩個區域是經理交易成本,經理交易成本涉及到在企業和雇員之間執行勞動合同的問題。經理交易成本包括:設立、維持或改變組織設計的成本。
3.jcm區域。jcm區域是社會交易成本,社會交易成本就是通過非政府組織、社區、個人等社會行動來供給社會服務產品的成本。
4.kfgh區域。kfgh區域是純粹的市場交易成本,市場交易成本包括:準備合約的成本(狹義定義的搜尋和信息成本);確定合同的成本(討價還價和決策的成本);監督和執行合同責任的成本。
5.mhij區域。mhij區域是社會企業化交易成本,當然也可以稱為企業社會化交易成本,區別在于你站在哪個角度。社會企業化交易成本涉及社會在為高科技企業服務的過程中自身的市場化過程,以及發生的交易成本。
6.hgi區域。hgi區域是社會中介化交易成本,也可以叫中介社會化交易成本。社會中介化交易成本涉及到社會在為高技術企業間發生交易進行服務過程中所產生的交易成本。
7.其他區域。該區域包括abfd區域、ade區域、aejc區域、dfg區域、dgie區域、eij區域,可以統稱之為政府市場化交易成本,也可稱為有限政府交易成本。政府市場化交易成本涉及到政府通過市場化模式或者社會化模式為高科技產業服務的過程中發生的交易成本。
在中國特殊的高技術產業發展背景下,上述這些軟環境交易成本所有區域都直接或間接受到政府的影響??梢哉f,凡是在這些區域內有交易成本發生的地方,都是政府對軟環境可以有所作用的范圍。
(二)政府在高技術產業軟環境中的作用方式
1.政府作用于高技術產業軟環境的關鍵要素
政府作用于高技術產業軟環境的能力,我們可稱之為政府軟環境作用力。政府作用于高技術產業軟環境關鍵要素的研究,國內并不多見,但從組織競爭力來講,政府與企業無異,所以關于企業競爭力關鍵要素的理念同樣適用于政府。企業競爭力歷來是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主要涉及概念界定、指標評價、核心競爭能力和持續競爭優勢等領域。國內外諸家包括科恩(CohenandZyman)、卡米舍爾(CarmichaelE.A.)、石原正太郎(HideoYamashita)、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PrahaladandHamel)、張曉文、徐希燕等學者對企業競爭力有多種不同描述,但大多著眼于企業的內部層面,其中最典型的為資源論[6]、能力論[7]和知識論[8]。中國學者金碚在此基礎上,引入了企業外部環境要素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和約束,并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構成要素歸納為關系、資源、能力和知識四個層面[9],本文參考了上述學者的觀點,厘清了政府對高技術產業軟環境作用力的關鍵要素。
(1)能力。指的是保證政府生存、發展并實施作為的各種素質和能力,它是政府軟環境作用力的外顯部分,具有開拓型和決定性,直接決定了政府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如創新能力、環境適應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公眾服務能力、環境營造能力等。
(2)資源。指的是政府所擁有或可以獲得的各種外部和內部資源,它是形成政府對高技術產業軟環境作用能力的實力前提,具有基礎性和可實現性,也具有靈活性和可伸縮性,如資金、土地、信息以及基于授權而獲得的外部社會資源等。
(3)制度。指的是人們在行為中所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為準則。就一個社會而言,其中任何個人、組織、社團,甚至包括政府都生存在特定的制度體系中,受其束縛,受其制約。它可以是正式的、成文性的、上升為國家意志的、并受國家法律保護的制度,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不成文的、沒有上升為國家意志的、不受國家法律保護的制度。在政府作用于高技術產業軟環境的制度中包括法律、政策、社會規范等。
(4)知識。指的是不受物質資源約束而本身能夠物化為政府資源和能力的知識或創意,它是能力的內在因素,具有創造性和決定性,如獨特創意、觀念、服務模式等。不可交易、不可模仿、具有異質性的獨特知識是政府軟環境作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5)符號。指的是政府通過組織符號體系表達自己的意圖和觀念,并使這些符號意義化,從而達到與軟環境中的主體溝通的目的,使軟環境朝著政府所希望的方式發展,如獎勵和批評等。
(6)關系。指的是政府在治理、管理、服務和引導的過程中,利用其國家所賦予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責,在高技術產業發展中發揮規劃、領導、指揮、協調、引導的職能,妥善處理高技術產業發展中的各種內外部關系。它處于政府作用與高技術產業軟環境的最外層,可以增強或削弱能力,實現或損耗資源,如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政府之間和政府內部等關系。
2.政府在高技術產業軟環境中的作用機制
在對政府對高技術軟環境的作用范圍和關鍵要素做基本描述的基礎之上,我們建立了政府在高技術產業軟環境中的作用機制的一個基本框架(見圖3)。在這一框架中,依托政府自身的核心能力,利用政府所能掌握和控制的資源、制度、知識、符號等關鍵要素,通過處于政府高技術產業軟環境作用力最外層的治理、管理、服務等關系要素和規劃、領導、指揮、協調、引導等手段,以不同的路徑和方式作用于政府自身、社會和企業,達到降低高技術產業軟環境區域所有交易成本的目的,實現政府廉潔高效、服務及時到位、制度保障規范、社會安靜和諧、企業質量提升、市場興旺發達和產業結構合理,最終全面優化高技術產業的軟環境。
四、政府優化高技術產業軟環境的基本策略
1.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降低政府交易成本。應按照市場經濟要求,加快科技產業園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靈活、精干、高效、廉潔的行政管理運作機制,強化市場經濟宏觀管理職能,以立法的方式賦予園區特殊權限職能,消除中國行政條塊分割管理體制對園區的影響。政府應努力做好執法者、管理者、協調者、監督者的角色,打造服務型政府。大力實施電子政務,建構園區政府新優勢。
2.規范政府市場化行為,降低政府市場化交易成本。要從傳統計劃經濟模式下的直接提供公共服務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下依靠社會組織和企業來提供公共服務的模式上來。同時要規范政府市場化行為,創設高效、廉潔的公共服務市場化體系。要努力做到政府在運作時也應講究“成本—收益”分析,實現公共管理的高效率的效能政府理念。
3.充分調動社會各主體積極性,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政府除了利用自身內部資源外,可以通過授權合理利用外部資源尤其是社會資源,作為政府自身資源的有效補充,以此來促進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按照“小政府,大社會”的理念來進行,以充分利用企業、市場和社會第三部門、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和資源。要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的作用,國家用少量資金和政策引導,帶動全社會對高新區技術創新的投資。
4.推進服務業體制機制創新,降低社會市場化交易成本。園區政府應努力培育區域內外服務于高技術產業和技術創新的中介組織的建立與發展,努力培育園區人才市場、風險資本市場、產權交易市場,提高市場機制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5.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降低經理交易成本。由于中國的特殊情況,園區內的企業,大多數不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所組建的企業,普遍產權不明,經營機制落后,企業成長到一定規模,產權制度設計安排滯后所暴露出的矛盾愈加突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制度創新帶動園區發展。
6.推進管理與服務創新,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政府應充分利用市場調節機制,引導組織園區建立類似于行業協會的組織,強化產業自我規范的能力,使企業形成完整的協作分工體系,促進行業發展。通過共享公共創新基礎設施,降低信息搜集、人員培訓、技術研究與開發等活動的成本。同時應努力培育服務于技術創新的中介組織建立與發展,努力培育園區人才市場、風險資本市場、產權交易市場,提高市場機制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江河.軟環境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154-159.
[2]劉仲蓓.城市投資軟環境評價體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12):141-143.
[3]K.Arrow,1969“Theorganizationofeconomicactivity.Issuespertinenttothechoiceofmarketversusnonmarketallocation.”InJoint
EconomicCommittee,UnitedStatesCongress,TheAnalysisandEvaluationofPublicExpenditure:ThePPBSystems,vol.1,P48.Washington,D.C:GovernmentPrintingOffice.
[4]張五常.經濟解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407-408.
[5]孫少巖.從交易成本的角度看改善東北地區軟投資環境[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1):57-60.
[6]Barney,J.FirmResources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Management,1991:17.
[7]Prahalad,C.K.andHamelGary.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5-6.
[8]Grant,R.M.andBaden,F.AKnowledgebasedTheoryofInterFirmCollaborationAcademyofManagement[M].BestPa-perProceed
ings,1995.
[9]金碚.競爭力經濟學[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