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網絡購物經濟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網絡購物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一)網絡購物改變了消費者的生活方式
網絡購物之所以能夠快速被消費者接受并廣泛使用,是因為網絡購物能夠給消費者帶來經濟效益。消費者在網絡購物中能夠節約時間成本、減少與商家沖突的風險、同等條件下更易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時可以享受到不同購物商家的個性化服務和貼心關懷。足不出戶購買商品的模式逐步影響著消費者的消費理念,改變著消費者的生活方式。
(二)網絡購物為企業帶來了豐厚經濟效益
網絡購物在中國掀起了一場電子商務風暴,網絡購物的出現改變了企業傳統的經營和管理模式,縮短了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減少了中間環節,節省了企業的管理、交易、宣傳和庫存等成本。隨著網站的不斷建設和完善,網站用戶的不斷增加使單個用戶的信息成本降低,從而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早在1999年以前,中國互聯網的先知們就開始建立B2C網站,致力于在中國推動網絡購物。2006年開始,中國的網購市場開始進入第二階段,整個電子商務環境中的交易可信度、物流配送和支付等方面的瓶頸也正被逐步打破。各類的大型網購企業的建立不僅促進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加了就業,并促使更多的企業轉型發展。
(三)網絡購物提高了政府采購效率
隨著網絡購物的日趨成熟,政府部門也開始采用網上采購。網上采購彌補了傳統采購方式的不足,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加快了政府采購速度,縮短了交易時間,提高了政府的采購效率。政府還通過網上招標,減少招標和競標過程中產生的各項費用成本,有助于降低政府投標價格和企業競標成本,達到雙贏的目的。
(四)網絡購物促進國民經濟增長
C2C模式網絡購物逐步發展,使網上開店創業的形式開始流行,網絡購物企業的低起點創業促進了就業,各類就業率的提升促進社會和諧,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消費水平的提高,刺激GDP增長,促進國家經濟發展。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技術走進農村的同時農民的上網意識不斷增加,網絡購物也進入了農業領域,農產品銷售渠道得到擴展,農民的收入增加,城鄉差距縮小,加快新農村的建設。網絡購物的發展,促進了銀行資本流通,促使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和創新,刺激了物流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使國民經濟穩步增長。
二、網絡購物對消費者知情權的挑戰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障法》中明確規定,消費者依法享有交易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等九項具體權利。消費者知情權,是指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接受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在網絡購物中,知情權的義務主體除了直接經營者外還應包括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物流承擔者等特殊隨性義務的主體。從知情權的內容上來講,在傳統購物中消費者依據知情權條款可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價格、主要成分、有效期限、售后服務等相關情況之外,還應依據網絡購物的特點提供經營者的身份、信用、交易規則、物流經營者名稱等一系列與網絡購物各環節相關的情況信息。而對于知情權的責任承擔,也應隨著義務主體的擴大而進行增加,網絡購物中責任的承擔會相應加重,這也是與網絡交易的巨大商業利益成正比。網絡購物中由于借助互聯網的虛擬特點,網絡交易雙方對同一商品或服務所掌握的信息差距大,在客觀上形成了信息不對稱,而商家正是借助這樣的信息優勢,向買家隱藏不利于增加交易的信息,使消費者無法完全掌握商品的真實信息,導致這樣信息不對稱發生的根本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營者盲目逐利心理
經營者對于在商品信息中的優勢,虛假信息、宣傳等在網絡購物平臺中大肆傳播,模糊、隱藏的格式條款成為經營者的慣用伎倆。經營者的逐利本性在信息不對稱的網絡環境下更大程度的被放大。因此,面對網絡購物中對消費者知情權的挑戰,需要轉變經營者對其利益獲取的態度,使經營者積極地參與到網絡購物的環節中。
(二)消費者自我權利的放棄
面對網絡購物中的信息不對稱情況,消費者在當前的網絡市場環境下無奈接受其掌握信息的劣勢地位,而主觀上消費者又缺乏維護合法權益與爭取平等交易的精神,使得消費者即使在網絡購物中受到侵害與不公正待遇,大多數情況下只是歸咎于自己沒有盡到實際已超出必要限度的注意義務,而放棄自我權利。事實上,消費者長期形成的自我放棄形勢,逐漸侵蝕網絡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石,導致網絡交易環節的惡化,最終使所有的市場經濟參與者的利益受到損害。在消費者自我放棄權利的現象增長的同時,不僅需要消費者自我對于維護自身權益的信心,也需要經營者與監管者的積極參與,不斷改善消費者劣勢的市場交易環境。
(三)監管者監督管理定位的失衡
面對網絡購物信息不對稱的局面,在我國法治社會尚未成熟的環境下,一味地加重經營者的法律負擔,又無法明確給予消費者維權途徑,間接激化雙方矛盾的同時也增添了監管者的壓力。針對面臨的此類困境,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2010年頒布《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商務部在2011年《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服務規范》等,盡管此類規定由于單向傾斜保護設計使得其實效并不顯著,但是這類法律法規對規范網絡購物及其交易行為產生了積極的效應。以發達國家消費者保護的經驗來看,多元聯動模式更易協調市場交易各方,有助于經營者主體能動作用,對消費者維權更加立體有效。
三、結束語
隨著網絡購物的不斷普及、完善,網絡購物對于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的影響會更加凸顯,同時對于整個消費者知情權等合法權益的保護模式也面臨著調整與重新定位,在優化網絡購物外部監管與內部自律的同時,要重塑經營者價值理念,落實消費者保護法律的實效并進一步提升消費者自身的能力,促進網絡購物環境良性發展。
作者:柴夢然單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