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調整經濟結構對策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投入產出分析是體現整個國民經濟各產業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關系的重要模型,在研究經濟結構變動問題上具有顯著優勢。投入產出表反映出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經濟結構是相對穩定的,即各個產業部門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相對穩定,各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和聯系的變化緩慢,具有經濟預測的能力。本文在2002年和2007年投入產出表基礎上,采用變異性產業技術經濟系數調整和改進的RAS法系數迭代對A矩陣進行動態化,在此基礎上估計2003~2011年的投入產出表,并預測2011~2015年的投入產出表,對吉林省經濟結構變動趨勢進行定量分析,明確吉林省經濟結構演進的主要特征,提出經濟結構調整的對策建議。
第一,應跳出國家級國民經濟系統綜合平衡理念,建立省區級產業結構的非均衡分析框架。省區級經濟是不同于國家級宏觀經濟與企業經濟的中觀經濟,其經濟結構具有明顯的非均衡特點。從省區級行政區劃的形成過程看,省區經濟具有明顯的環境氣候、地理資源、人文歷史的區劃內共性特征。資源稟賦的特質決定了經濟發展過程與結構的個性特質,決定了省區間經濟的互補性以及在全國經濟中的定位。省區級產業結構是在彼此的互補中發揮比較優勢,實現結構性效益,非均衡發展是省區經濟發展的本質特征。省區級經濟結構不能以國家級經濟結構的發展作為參照系,不能以傳統的國家級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作為其鐵定的發展路徑。省區級經濟只是完整的國家宏觀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經濟結構的不完整性,是在與域外經濟的對接中實現經濟的綜合平衡,一些情況下必須為國家經濟的發展犧牲區域的短期與局部利益,必須運用有限的調控手段完成國家賦予的結構性任務,規模效益結構的作用要遠勝于規模比例結構的作用。規模效益結構就是要重視經濟的結構性效益,在結構的調整中不斷實現效益的遞增。
第二,應順應經濟結構的演化規律,科學設計吉林省經濟結構的調整路徑。經濟結構的演化過程既有共性規律,又有由各省區特點決定的個性規律。就共性規律而言,其理論多是針對國家系統的三次產業的頂層結構演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配第——克拉克定理、庫茲涅茨對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的研究以及工業結構重工業化的霍夫曼定理。省區級產業結構,在國家頂層產業結構的支配下,實現有重點的產業分工,形成各具特色的互補結構。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吉林省擔負著國家先進制造業和基礎原料產業基地和國家糧食安全的任務。這一特點決定了吉林省產業結構的演化規律必然在國家整體框架下,有其不同于國家的并且各省區皆有差別的獨特發展規律。一次產業,重點在于建立糧食生產能力的儲備和深加工能力的提升,實現糧食產品的中高級化和效益化,逐步使吉林糧食產業由政策性維持產業向市場化效益產業過渡;二次產業,重點在于配套產業鏈的上下游拓展和產業核心技術升級。汽車工業重點在零部件的省內配套體系做大,化工重點在省內精細化工深加工體系的形成;三次產業,重點在新型高端服務業態的成長,重點發展生產型服務業、金融服務業和以科技、教育為核心的現代文化產業;新興產業具有技術與市場的高度不確定性,需要巨額資金的長期培育,國家選定的七大產業我們必須有取舍地重點展開。
第三,應突破經濟結構調整的體制性障礙,以民生為核心調整好勞動者、企業家和政府的利益關系。目前的分配格局增加民生的空間有限,調整受制于相對固化的利益關系。吉林省的國民收入大概劃分為四大部分,目前勞動者收入占37%,生產稅占15%,固定資產折舊占14%,營業盈余占34%;到2015年如果目前的稅收等分配政策不做大的調整,四者的占比關系大概為35%、16%、15%、34%。吉林省工資水平在全國排名居后,調整分配結構的任務迫切、繁重。目前吉林省的職工工資收入全國排名倒數第二,與GDP排名第22位很不相稱,面臨的改善民生任務比其他省區更重、更艱巨。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考慮加速發展增加勞動者收入顯著、安排就業能力強的行業。
第四,應促升省內消費與地方產品的關聯度,推進吉林省城鎮化進程,逐步縮小城鄉消費差距。吉林省居民消費的日用工業品及中高檔農產品的產量不多,生產最終消費品的競爭優勢亟待加強,除汽車外吉林品牌尚未形成真正優勢,要適度面對吉林省內需經濟調整結構,適度增加輕化工產品的比重。吉林省的城鎮化進程應體現自身的地域生態和經濟人文特點,應形成現代宜居型生態城鎮和富庶恬謐的田園鄉村的和諧交融。短期看城鎮化過程可以推動經濟增長,長期看城鎮化水平是經濟增長的結果。在城鎮化進程上不僅要考慮農民進城的數量,還應考察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差距的減縮,逐步實現城鄉生活均等化。二元社會的生活差距主要是由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造成的,只有切實解決了農民收入問題才能實現城鄉生活的均等化。隨著農村收入的增加,農村的消費總量與消費結構都將發生變化,農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也將逐步與城市趨同。農村消費是吉林省消費的巨大市場,其變化對拉動吉林省經濟增長的作用可能要超過城市。
第五,應在國內外兩大市場格局中開放調整,把調入調出作為調控結構的重要手段。進口的增加和逆差的擴大是吉林省對外貿易的階段性特點,應客觀認識順勢而為。省區級經濟沒有外匯平衡的任務,在我國大規模貿易順差的條件下,局部的貿易逆差對平衡全局性順差是有益處的。汽車工業引發的吉林省貿易逆差,對吉林省經濟的增長、對國內消費和市場的拉動作用顯著。用貿易逆差倒逼吉林省的產業結構調整,從不斷調整產品的進口結構入手,逐步增加高技術含量產品和成套裝備技術進口,推動吉林省技術與結構升級。汽車和化工基本原料是吉林省進入省外國內市場的主打產品,國家經濟形勢直接影響這兩類產品的銷售,要考慮吉林省政策對省外市場的影響,不斷調整大宗調出產品的結構,穩定和擴大市場份額。
作者:冬唯宋微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所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