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知識經濟收益遞增影響因素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經濟學中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分析;知識依賴型經濟邊際收益遞增及原因分析;生產要素的改變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傳統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均是物質資源依賴型經濟、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并不是完全遞減、知識依賴型經濟的核心要素已從物質性資源轉向知識和智力資源等,具體資料請見:
經濟學中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分析
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是經濟活動中的基本規律。其內容是: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連續等量地把某一種可變的生產要素增加到其它一種(或幾種)數量不變的生產要素上去的過程中,當這種可變生產要素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所帶來的邊際收益是遞增的;隨著這一要素投入的繼續增加,并超過這一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的投入所帶來的邊際收益將逐漸遞減。
這一規律有以下一些特點:
它反映的是短期生產函數的特點。生產者由于在短期來不及調整全部生產要素,在短期有一種或幾種要素不變。遞減的根本原因是受到不變要素的約束。這里的要素之間由于不可完全替代,導致一種要素連續投入時收益下降。
邊際收益遞減原理不是完全遞減,是從遞增再到遞減的一個過程。反映了資源組合的一個過程,當這一要素投入增加到這一特定值時,這時至少是這一資源與其它固定資源的最有效組合點。從而單個生產者在短期內有一個生產均衡點。相同產品眾多生產者之間的市場份額是可預測的。生產者之間的市場和資源競爭在短期內比較穩定。
主要適用于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的生產特點,傳統的經濟學從資源的稀缺性、資源的非共享性出發而得出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并認為物質資源依賴型經濟普遍服從這個規律,在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尤其突出。
知識依賴型經濟邊際收益遞增及原因分析
1986年,經濟學家羅默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收益遞增和長期增長》一文,提出了“邊干邊學”模式,并指出由于技術進步實質上是內生于經濟增長過程,使邊際效益遞增,從而在此基礎上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這個模型被稱為“阿羅-羅默”模型。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學者在研究美國“新經濟”現象時都提出了邊際收益遞增的現象普遍存在于知識依賴型經濟中。
邊際收益遞增是指:在知識依賴型經濟中,隨著知識與技術要素投入的增加,產出越多,生產者的收益呈遞增趨勢明顯。這一規律以知識經濟為背景,在知識依賴型經濟中生產要素簡化成知識性投入和其它物質性投入。
知識經濟中邊際遞增產生的原因:
生產要素的改變
知識依賴型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是知識與技術的投入。而其它物質性要素已成為次要要素,物質性固定投入所占的比例很低。例如芯片生產的基本原料是硅和電力,只占總成本的1%——2%。那么這些要素已不再構成約束,這時連續增加知識和技術要素,產出不會因為其它要素不變而受到約束,從而產出遞增。
知識資源的積累性
傳統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均是物質資源依賴型經濟,物質資源具有明顯的排它性特征:其使用價值在某一時刻只能被一個使用者所占有和使用。同時物質資源是稀缺的,使用時必須消耗它,隨著其使用量的增加,成本越來越高。最終導致生產者收益的遞減。知識性資源具有共享性,同一知識可以被多個人同時占有和使用。并且在使用過程中不會消耗它,只是利用它,在使用過程中還會產生新的知識。信息資源和知識資源在使用時還是一種積累和開發的過程,在重復使用過程中成本遞減。從而會帶來遞增的收益。
知識依賴型經濟中的學習效應
知識依賴型經濟的主要投入要素是知識和技術,而技術的進步又依賴于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隨著積累產出的增加,生產的邊際成本降低。生產者往往由于開發一種產品而積累經驗,這種經驗可以用于生產或開發相關或相似的新產品。在原有的要素投入基礎上,增加研發的投入,使收益遞增。
知識依賴型經濟的產品自身的特性決定了邊際收益遞增
首先,這些產品有一重要特點就是產品的使用價呈遞增性質。這種特性被稱之為外部性。這種外部性導致同類產品的市場擴大,從而使領先生產者所獲得的收益遞增。其次,產品深度的顧客適應性。知識產品通常在使用時,用戶需要大量的前期培訓才能掌握它的使用技巧,一旦用戶選擇了某種產品并在培訓上花了大量的投入時,由于這種適應性,用戶不會輕易地更換產品。未來的消費者受現在消費者的影響,強化了領先生產者的市場優勢,邊際收益遞增。再次就是注意力與鎖定現象在高科技產品中的大量存在。消費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那么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與他的最先注意有關,一般消費者都會注意到同類產品的頂尖競爭者上,因而領先生產者所具有的競爭優勢吸引了消費者的注意力,形成強的正反饋效應,這種效應為領先生產者贏得進一步的優勢,吸引了消費者的注意力的生產者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鎖定了顧客,從而使收益遞增。
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并不是完全遞減,而邊際收益遞增現象在知識依賴型生產中的出現也不排斥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只是不同類型的生產這兩者所產生的主導作用不同而已,收益的遞增不是無限的遞增,它將會受到市場的有限性的約束,同樣也會出現遞減,只是遞減出現的時間推遲。
收益遞增引起的競爭分析
知識依賴型經濟存在邊際收益遞增現象,所以競爭上較傳統的物質依賴型生產有了新特點,從競爭的范圍來看,物質資源的競爭地位下降,人力資源、顧客競爭和產品的技術標準是其競爭的主要內容。競爭的目標表現在技術開發的領先性,前期顧客和知識資源搶占。
技術標準的競爭
收益遞增具有放大作用,這種正的反饋機制在市場的作用下,產品的技術標準和產品的技術兼容性成為產品市場競爭的核心因素,各國政府和企業把技術標準作為競爭手段,實行相應的產業戰略和專利法規來促進技術開發的領先性。含新技術標準的新產品開發在技術標準的競爭中是一種先發制人的戰略手段。
客戶與服務的競爭
“忠誠顧客戰略”是激烈的客戶競爭中的營銷戰略:企業為激勵顧客重復購買或是為了拉動顧客需求,對顧客采取購買達到一定數額給與折扣或附加服務。同時對顧客資源進行管理,根據積累購買數提供額外服務。忠誠顧客戰略實際上實行的是競爭對策是通過額外服務與優惠待遇增加顧客的轉移成本,從而鎖定顧客。另外潛在顧客的競爭也相當激烈。
人力資源和知識性資源的競爭
知識依賴型經濟的核心要素已從物質性資源轉向知識和智力資源,物質資源競爭也就轉變為知識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競爭,競爭的戰略重點是無形資產和人才。英特爾的未來教育計劃目標是:“今天的教師和學生要為明天做好準備”。高科技企業通過各種途徑進行人才和知識資源的爭奪。知識資源是通過人才為載體,所以人才的競爭就是知識資源的競爭。
在信息產業領域中移動通訊關于技術標準與市場客戶的競爭說明了知識依賴型經濟的競爭特點。移動通訊技術從第一代模擬移動技術到第二代數字移動技術以及當前向第三代以碼分多址寬帶數字傳輸技術的發展過程中,系統技術的標準與市場方面的競爭相當激烈。第一代移動電話技術上分三種互不兼容制式:AMPS、TACS和NMT,這一發展階段的市場比較分散,主要在歐美國家,并且兼性要求不高,三種制式平分當時的市場。第二代數字技術移動電話主要三種技術標準:PDC、DAMPS和GSM,其中歐洲國家通過協調,使歐洲開發和生產的GSM成為統一的歐洲標準,這樣GSM用戶在歐洲市場出現了驚人快速的增長,同時許多其它發展中國家也受到歐洲市場的影響相應采用GSM,特別是中國移動采用了這一標準對GSM成為第二代的主流起到了推動作用。這一標準競爭的結果第二代移動通訊使歐洲生產商如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等歐洲公司迅速發展,而美國由于三種標準并存影響了用戶的使用,美國公司業績受到較大的影響,這一競爭格局還使美國的其后推出的IS95在向世界市場推廣中面臨極大困難,原因就是歐洲和中國市場已被鎖定在GSM的技術標準上。美國公司動員各種力量,突破鎖定,向中國推廣IS95CDMA(被稱之為第二代半技術),1999年4月,中國政府宣布允許中國聯通采用IS95CDMA標準開展移動通訊業務,這一舉動不僅使美國生產商生機重現,而且將會深刻地影響到第三代移動通訊的發展和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