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方法革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大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和困境
在高等院校,大學語文一直以來處于邊緣位置,很多大學不設置大學語文課,或者設成公共必修課,這幾年許多院校又將大學語文改設為公共選修課。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民族院校的大學語文在定位、前途等方面更令人擔憂。
(一)學校管理層面重視不夠
1.課程地位邊緣化,師資力量薄弱。
大學語文課在高等院校存在“被邊緣化”和“自我邊緣化”的兩種現象。一方面,大學語文在課程設置方面受到很多限制,一般在四年學制中只占36個課時左右,2學分,有些學校更少。成為選修課后,有些院校迫于課時的壓力,干脆取消了大學語文課。另一方面,從實際考慮,專業不明確、沒有研究方向、于個人發展不利等等原因使得大學語文處于一種“自我邊緣化”的位置。也正因為大學語文教學和科研很難結合的原因,使得很多老師不愿意承擔這門課的教學,師資缺乏。
2.過度注重工具性,忽視人文性。
相對于普通高校,民族院校因為學生的漢語能力較差,學校過分強調大學語文課的工具性,強調技能的培訓,而忽視了大學語文課的人文性。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應該是在從小學到中學積累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基礎之上“增強人文精神的培育”、“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而這些正是以應試教育為主的中學階段未及考慮和注意的方面,正應該是大學語文突出和強調的教學目的。
(二)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普遍偏低
1.普通學生解讀作品的能力偏低。
一篇作品的價值,是在讀者閱讀鑒賞的過程體現出來的。但在現行的應試教育體制之下,學生自主解讀作品能力偏低,缺乏主動閱讀的熱情,知識積累貧乏,情感淡漠,無法對作品有充沛的感性體會,使得教學存在較多的困難。
2.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較低。
因為語言障礙和相對落后的地域局限,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比較低。進入大學后,課堂教學在極其有限的課時內疲于講解作品的字詞段義,根本無法提升教學內容,無奈中只能淪為“高四語文”。另外,少數民族學生因文化隔閡,漢語的語感比較差,不能流利的閱讀文章,無法準確地把握作品的內容,沒有更真切細膩的審美體驗。
(三)教學目的不明確使得教師授課因循守舊
一直以來大學語文集合了語文基礎知識、文史知識、審美鑒賞等多重教學任務。然而,課時的局促使得教學常常顧此失彼。任課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只是指定篇目,簡單講解作品,既不能做到深化學科內容,更不能拓寬學科領域,教學因循守舊,不能適合時代。
(四)缺乏學習目的使得學生學習興趣不濃
經過小學、中學階段較多道德化、政治化的作品解讀,許多學生對語文學習早已喪失應有的敬重與信心。尤其是理工科的學生,對文科缺乏興趣,出于功利目的,把大學語文視為“弱勢知識”。另外,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許多學生習慣于在電腦、手機上的快餐式閱讀。在這種隨意的、無系統性的“淺閱讀”中學生缺乏對作品的整體感悟和審美,而這種自我滿足就必然沖擊著學生學學語文的興趣。
二、教學觀念的革新
1.體現大學語文之大。
大學語文不是“高四語文”,是立足于大學這樣一個精英教育的平臺而設立的新課程。大學語文應該以文化為主線,橫向打通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宗教等學科之間的聯系,縱向梳理和貫通以往的學習積累,樹立“大語文”的文化教學觀。
2.雙超理論。
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副會長、東南大學教授王步高先生提出大學語文教學的“雙超”理論,即教學內容大大超過課堂教學所需;教學難度超過較多學生的接受能力。“‘雙超理論’是與傳統的‘學以致用’、‘少而精’教育思想背道而馳的”大學教育不僅是要求學生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增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學生的語文水平參差不齊,增加教學內容和教學難度,或深層體味,或淺嘗輒止,任何水平的學生都可以有所收益。
3.人文性的張揚。
大學語文作為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載體,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辨析,批判地繼承和借鑒前人豐富而深刻的體驗、感受和思想,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這必定會對學生的心理素質、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價值標準產生很大影響。這種影響不僅是理性智慧的啟迪,更多的是對感性經驗、真情實感的體悟。
1.縱向梳理和貫通舊知識,使之系統化。
在中小學的學習階段,“少而精”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并沒有機會對中國文學史做一個系統的了解,他們的知識是零碎的、片面的,而“學以致用”的學習目的也使得學生學習語文的心態趨于功利化。進入大學后,在相對自由寬泛的學習環境下,我們應該以史帶文,以點帶面,給他們勾畫一個簡明的知識體系,讓他們把以往的知識穿起來,做一個總結和升華,使知識系統化。
2.橫向打通學科體系,使知識由點成面。
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通過同文本之間的真實對話,還原文本真面目,從全新的層面進入語文學習。從文本提供的信息中跨越學科,使學生以往積累的零散的知識由點成面,比如,在講“神話和傳說”一課時,可以做中西、民族間的對比,以文化為主線,感受原始先民的生活環境、宗教信仰、道德標準、人文習俗以及價值觀、生命觀。一堂課可以感受民族學、人類學、哲學、宗教等多學科的魅力,啟發學生的好奇心,促進深層的閱讀。
3.超越學科局限,延伸學習內容。
應試教育之下,現在的學生所掌握的考試知識確實超過了他們的父輩,但欠缺公德心、責任感、使命意識,精神世界貧瘠空洞。這正是我國現行教育過度重視能力培養和知識培養,輕視品行塑造和人文素養的提升的而造成的諸多問題。為此,在大學語文這樣一個相對寬泛的教學環境里,我們應該注入更多的育人成分。文學是人學,鑒賞每一篇優秀的作品,都是與一個高尚的心靈對話。在大學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愛國家愛民族愛學校的感情,提升國家認同感;培養關心民生疾苦,仁者愛人之情;提升審美趣味及藝術品味,建立高雅曠達的人生態度。
4.成立讀書小組,培養閱讀習慣。
我們現在生存在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時代,面對日新月異的知識信息和價值多元的觀念,需要通過與書的對話,逐漸學習獨立思考。因此,教會學生自學語文的能力,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的習慣,就是大學語文老師責無旁貸的使命。借助課件、網絡、影視資料的輔助,制定閱讀篇目,書寫讀書筆記,成立學習組,讓同學們分享讀書心得,可以提升教學效果。
作者:李冬梅 單位:青海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