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特色教育論文:特色環境法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李媛媛作者單位:浙江農林大學
生態文明、生態大學與環境法教育
(一)環境法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當前環境法培養模式忽視學科特點,激勵性不夠。環境法是交叉學科,不同于傳統法學,目前我國的環境資源保護法包括兩大塊內容:一是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保育法,二是環境污染防治法。這些內容都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資源、環境等知識和環境倫理學的相關知識。但目前我國沒有環境教育立法,目前的環境法課又無力擔負起如此重任,導致很少有學生以生態環境的憂患為己任,追求自己的學歷、發展的居多。而目前我國的環境法培養模式,無論本科還是研究生都沒有體現環境法這一交叉學科的特點。同時,我國的環境法一直未能掙脫傳統法學的桎梏,一直沒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作為指導,而“生態文明”觀無疑為環境法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我們的學術界,正如錢學森指出:“加州理工學院給這些學者、教授們,也給年輕的學生、研究生們提供了充分的學術權力和民主氛圍。不同的學派、不同的學術觀點都可以充分發表。學生們也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學術見解,可以向權威們挑戰。我曾講過我在加州理工學院當研究生時和一些權威辯論的情況,其實這在加州理工學院是很平常的事。……今天我們有哪一所大學能做到這樣?大家見面都是客客氣氣,學術討論活躍不起來。這怎么能夠培養創新人才?更不用說大師級人才了?!盵14]而在環境法教育過程中,此種情況更甚。由于環境法的非直接經濟利益的性質,如若沒有一個很好的培養模式來保障環境法人才的培養,我們生態大學的建設將是不完整的,生態文明的建設也將是不可能的。
2.當前環境法培養模式中的培養對象狹窄,不受重視。早在1999年11月,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成立和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上,來自全國各高校的近百名代表聯合簽名,呈請國家教委將環境法學課程作為全國法律院、系學生的必修課和全國高校學生的共同課予以規定,直到2007年環境法才作為16門法學核心課之一,但很多學校仍規定14門核心課,并未開設環境法課程,開設此課的大部分學校的開課時間都安排在大學第四學年,除了想考環境法研究生的學生之外,其他學生如考公務員的、考司法考試的、找工作的、考其他專業研究生的,甚至出國的,都不考此門課程,基本沒人安心聽課。而真正想考環境法研究生的學生比例很少,有的學生實在沒有其他辦法才讀環境法研究生,但卻艷羨著其他專業的研究生。而所謂作為高校學生共同課則沒有任何回應,各種考試也很少涉及環境法,足見政府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遠不如傳統的法學學科,這也違反了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二)環境法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環境法教學資金不足,教學手段單一、枯燥:理論不足,實踐不夠。2.拘泥于教材,案例陳舊、生硬、不鮮活,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3.考試方式不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應降低考試在期末成績中的比例。
完善環境法教育模式的建議
(一)完善環境法培養模式的建議
1.建立符合環境法學科特點并體現生態大學主題特色的環境法教育模式。盡快開展終身環境教育,從娃娃抓起,普及環?;局R,促進環境道德觀的建立。環境法研究生應該有其他相關專業背景,實行寬進嚴出的符合生態學原理的培養模式?,F階段,在沒有環境教育的情況下,由環境法課程暫時承擔環境教育的部分任務,使環境法課的學生具備基本的環境科學等相關知識。同時,應以生態大學為依托,提供給學生充分的學術權力和民主氛圍,這正是生態學原理中“開放性、動態性、多樣性和競爭性”的體現。
2.2007年,雖然環境法課程已經納入法學專業的核心課,但是很多學校沒有開設此課?!爱斍叭蛘幱谌丝谧疃?,人均資源最少,可運用的科學技術對環境破壞能力最強的世紀之初。我們的地球家園如今已是千瘡百孔,滿目瘡痍,人類已被大自然推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15]。人類正經歷著自然的懲罰,沒有環境法學,人類將入萬劫不復之深淵,所以環境法學雖乃后起之秀,卻厚積薄發,可謂學中重要的學科之一。幸福學研究認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這是由人的內在價值決定的,發展就一定會面臨環境問題,學習環境法課程,掌握環境法基本知識,比我們掌握英語還要重要“,希望教育主管部門,根據調查了解到的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教育課程設置一般情況,找出我們與人家相比共同的科目及內容都有哪些。我們不妨稱之為‘世界共同課’。對這些與世界各國教育內容相通的課程,予以重點保護,規定嚴格的考試測評標準,不許學?;蚪處熾S意破壞。”[16]而環境法就是這樣一門應該作為世界共同課的課程,對建設生態大學,實現生態文明具有決定性作用。相對應的,各種考試也應加大環境相關知識及環境法的考核。
(二)完善環境法教學模式的建議
1.應以正發生的實際案例為教學切入點,引發學生的共鳴。可不訂教材,每次準備鮮活的案例作為教學內容展開討論,每次課設定不同的主題,以案例入手講理論,并可設定特定環節由學生主講。2.要改革考試制度,不以一考定終身,期末考試占最多30%的比例,其他如調研、演講、辯論等占一定的比例。分組的情況,一般每組3人,小組人員成績相同,如若代表小組做主題匯報的可視表現情況考慮是否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