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美術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自《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頒布實施后,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成為普通高中美術鑒賞課程教研、教改的主攻方向。有鑒于此,該文作者立足于自身教學心得與經驗,在分析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提出強化培養中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高中美術;核心素養;培養
2003年,隨著《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的頒布,高級中學的美術教學也展開了新課程改革運動。在總結新課程改革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美術課程標準的修訂、改編工作也得到穩妥有序地推進。至2017年,《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終于面世,為今后進一步深入推動高中美術的教研、教改指明了方向。與舊版課程標準相比,《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最突出的特點在于提出了“培養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明確的課程建設指導思想暨人才培養目標。筆者根據教學心得,分析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進而提出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策略與方法。
一、美術學科核心素養解析
素養是指一個人各方面素質綜合表現出的修養狀態,而這些素質涵蓋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理念、方法等方面。這些素質共同顯現、作用于人的言行,就體現為一個人的整體素養。就美術課程而言,有關美術作品鑒賞與創作的各種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理念、方法等要素,構成了人的美術素養。《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綜合分析美術鑒賞與創作所需各項素質的基礎上,提出了美術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作為人才培養目標的主導內容:其一,圖像識讀素養,即通過識別圖像的形式分析圖像展現的風格特點,進而理解圖像內蘊的思想情感等內涵信息;其二,美術表現素養,即利用各種工具、媒材和美術語匯創作具備一定思想和文化內涵的美術作品或視覺形象作品;其三,審美判斷素養,即依據所學的美術審美理論和觀念,分析、判斷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美術作品中美的表現形式和內涵,樹立積極健康的審美觀念;其四,創意實踐素養,即靈活運用美術技法、語匯、媒材表現自己創意性的思維;其五,文化理解素養,即從文化視角分析美術作品,領悟其中包含的文化內涵,借此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上述五大核心素養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為廣大教師指明了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培養目標與教研、教改方向。
二、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與方法
上述五項美術核心素養都是與美術相關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理念、方法等各種要素的復合表現形式。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教學中,筆者采取了對比呈現與討論相結合、講解與探究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策略,運用以下教學方法強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1.對比探究法
對比即將具備明顯差異的兩件事物安排到一起、通過對照和比較辨析其異同之處的行為方式,由此衍生出對比教學法。由于中西美術作品在創作思維方式、表現手法上都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而現行《美術鑒賞》教材(人美版)中又包含許多中外美術名作的圖像,這也就為教師運用對比法展開教學活動提供了充分條件。因此,在美術鑒賞課程教學中,筆者積極把握教材體例安排特點,尋求機會實施對比教學。如,在第一課《美術鑒賞及其意義》的教學設計中,筆者選擇唐代張萱《搗練圖》和法國畫家米勒的《拾穗者》這兩幅名畫,通過對比、歸納其異同之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美術鑒賞的要領。首先,筆者講解“搗練”這一勞動的具體方法和目的,為學生鑒賞畫作設置適宜的背景,而后從散點透視和焦點透視這兩種繪畫布局方法的差異入手,解析兩幅作品的風格。筆者為學生具體指出:焦點透視就像是采用照相機鏡頭的視角,從一個固定的視點出發描繪這一視點范圍內所及的景物,因而所繪物體能夠表現出類似三維空間般的立體感;而散點透視則并不選擇一個固定視點,而是采取移動視點展開畫面,所以能夠表現相對宏大的場景,但其畫面各物體之間的空間相對位置則處在一個平面上,難以表現出像焦點透視那樣的三維立體空間感。在依托畫作講解了散點透視和焦點透視的原理之后,筆者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張萱的《搗練圖》和米勒的《拾穗者》分別有怎樣的視覺效果?這樣的視覺效果,與繪畫技法有怎樣的關系?通過體會與思考,學生認為《搗練圖》展現了一幅愉快的勞動場面,張萱創作此畫正是為了表現宮女勞動時的愉悅情緒;《拾穗者》表現了畫家米勒對于農民的同情和憐憫。得到這一答案后,筆者進一步引導:《搗練圖》之所以能展現出愉悅的情緒,正是因為畫家采用散點透視,描繪了一個范圍較大的勞動場面。這樣,人們通過觀察畫面中每個人物的相對位置和神態、動作,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聯想,就很容易體會勞動的歡快氛圍。米勒的《拾穗者》,則從相機鏡頭般的固定視點出發,利用焦點透視營造的立體空間感,成功地塑造了農婦在拾取麥穗時的身體輪廓,由此非常具象地傳達了勞動的艱辛,從而激發觀者的同情心。這樣,教師得以借助具有對比性的案例,從中西繪畫技法和風格的差異切入,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自主探究、深入體會,認知中西方不同文化決定的不同繪畫透視和布局思維對于表現作品情感內涵、整體風格的不同功用,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和文化理解這兩項素養。
2.成長檔案法
美術鑒賞是一門講究角度和方法的課程。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美術圖像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內涵,往往能得出不同的鑒賞觀點和結果。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本身就是一種蘊含能動性的教學資源。筆者采用整理鑒賞檔案的方式,引導學生發揮學習中的主體性,將自己對畫面的鑒賞結果轉化為文字,通過橫向和縱向的比較,使學生逐步掌握更加多元的美術鑒賞技能。如,在鑒賞羅中立《父親》時,筆者指導學生寫作不同的鑒賞分析檔案。有的學生以畫面的題材內容為著眼點,有的學生以油畫技法為切入點,殊途同歸地得出畫面意在表現父親的勤勞、樸實這一主旨。如果將學生的鑒賞觀點融合,就成為比較全面的鑒賞結果。因此,教師借助鑒賞檔案,通過學生之間的橫向比較,可以引導學生分享鑒賞心得,相互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從縱向看,結合一名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鑒賞檔案,能夠幫助其認識學習的進步之處。鑒賞檔案勾勒出學生的成長軌跡,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判斷素養。
3.研學旅行法
研學旅行是中小學校根據教學需求,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等方式走出校門,深入社會和自然,以使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的一種教學活動。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國民休閑旅游綱要(2013—2020年)》,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要求;2014年,教育部《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指南(試行)》,正式將研學旅行作為一項教學活動,列入中小學校的教學安排日程。筆者認為,研學旅行也是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漫步中外園林藝術》一課,筆者通過組織學生集體參觀無錫園林的研學旅行方式,將課堂搬到了無錫市內各個經典園林中。筆者在寄暢園、梅園、蠡園等園林中結合具體實景講解,引導學生深入而具體地認識南方園林相地合宜、隨機生動、巧于因借、欲揚先抑、曲徑通幽、起結開合等造園法則,而后回歸課堂,借助PPT和微課課件展示的北方園林和外國園林的圖片、視頻,引導學生理解南北園林、中外園林在規模、意境、氣勢等維度上的異同,進而幫助學生掌握中外各類園林的審美特征。研學旅行不僅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園林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強化了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與審美判斷素養,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創意思維,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意實踐素養打下了基礎。
4.信息科技法
信息科技法,即充分利用現代移動互聯網資源,將新媒體平臺轉化為美術實踐的新陣地,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意實踐素養的目標。如,筆者要求學生借鑒徐悲鴻《奔馬》、齊白石《墨蝦》等作品的寫意手法,通過觀察生活中各種動物的特征,利用水墨創作表達獨特理念和創意的動物題材繪畫。學生創作了各種包含情感的動物形象,分享至新媒體平臺之后,贏得很多積極評價。教師借助互聯網科技進行教學,不僅增強了學生在美術鑒賞課程學習中的參與性和能動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發散性的美術思維,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意實踐素養的目的。
三、結語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的五項核心素養,是與美術相關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理念、方法等各項要素的復合表現形式。教師在教學中采取對比呈現、討論探究、研學旅行等方法,有助于切實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幫助學生通過各種探究和實踐活動自主探究美術知識,掌握美術技法,深化文化理解,從而逐步樹立健康的審美觀念,從而獲得同步強化培養學生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這五項核心素養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軍輝.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策略研究.美術教育研究,2019(10).
[2]林樹強.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研究.藝術科技,2019(5).
作者:周瑛 單位:無錫市立人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