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協調肌體運動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歌唱是一種肌體的運動,科學的歌唱方法是通過肌體的協調運動來完成的,歌唱聲音的高低、強弱及抑揚頓挫都與各個器官的協調積極運作息息相關。想要掌握科學的歌唱方法可以運用肌體的運動規律來實現。本文主要從肌體的運動方式、形成、作用三個方面進行科學的闡述。
一、肌體在歌唱中的運動方式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個細心的人就不難發現,“哭泣”這個動作對于學習聲樂專業的人來說是一個能夠快速、準確地掌握歌唱技巧的方法。我們每個人都因為情緒不好的時候哭泣過,但它在一定的時間內都不會令你的聲帶感到沙啞。因為在哭泣的時候會有一抽一抽的身體運動,此時的氣息自如、下意識吸到肺里的氣息比平時要深,肺活量增加,同時明顯感覺膈肌的擴張,小腹肌肉的收緊。歌唱時經常提到的哼鳴,此時伴隨著哭腔自然而然地運用上了。這種肌體的協調運動方式正是科學歌唱時的運動方式。再如,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抬一件非常重的東西,必然要用上全身的力量,膈肌、小腹收緊產生一種向上的力與耳、頸部肌肉收緊和聲帶閉緊所產生向下的力量形成一種對抗,沉重物體在這兩種力量下便被抬了起來。在生活當中,人們的用力方法和用力習慣都是如此。雖然這種肌體運動并不是我們進行科學歌唱時所需要的,但它卻是我們進行科學、正確歌唱的基礎和前提。正確科學的歌唱所要求的肌體運動是:把抬東西時小腹膈肌向上涌的力量變得不是重重的、直直的向上沖的力而是變得非常有彈性、不僵化向下鋪開的一種力,而把頸部聲帶向下的力量沿后咽壁背部向下伸展,使發出的聲音極具伸縮性并伴有科學適度的泛音。綜上所述所有這些肌體的運動動作都保證了歌唱的準確性、科學性,只要記住它們的運動規律走向,那么歌唱技巧的掌握就不再是摸不著、看不到、抽象的了。
二、怎樣才能形成科學、正確的歌唱肌體運動
要想形成科學的、正確的歌唱肌體運動首先要心細。羅曼羅蘭曾經說過:“應當細心地觀察,為的是理解;應當努力地理解,為的是行動。”萬事萬物我們都要細心觀察,隨時都有可能對我們產生非凡的意義。“哭泣”“抬重物”等這些動作是隨時隨地都會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就我們的專業而言,又有多少人會把它應用到我們的聲樂教學中去呢?所以平時一定要讓自己變成一個心細的人,細心體會“哭泣”“抬重物”等運動動作規律走向,最終完美地嫁接運用到聲樂教學中。其次要勤于思考。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更重要。”聲樂演唱者,正是憑借“表象與聯想”的思維與意志等來間接地控制調整歌唱器官的運動,使操作性的演奏自身“樂器”成為可能。如:對呼吸運動練習、對共鳴腔體的打開運動練習等等,我們要不斷地思考、想象正確歌唱肌體運動的過程。再有就是細心與勤于思考二者的完美結合:通過對正確歌唱時肌體的運動動作的細心觀察,充分挖掘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來掌握肌體運動的正確規律,從而引領了正確、科學歌唱的進行。
三、肌體運動對歌唱技能形成的作用
一提到聲樂教學,首先人們認識到的是注入式、傳統口傳心授式的教學,如吸氣深、喉嚨打開、找高位置等,其內容不具體、不直觀、不形象,沒有依托,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動腦思考發揮創造力、想象力更是一種奢望。而協調的肌體運動教學彌補了傳統教學的這一缺陷,如我們說的“哭泣”“抬東西”等這一系列的協調的肌體運動,使學生能夠在歌唱中有所依托,下意識地調動了自己的積極性,試著笨拙地運用肌體的運動規律,思考如何完美地把肌體運動動作運用到歌唱當中去。可見歌唱技能的形成是以運動動作記憶訓練為核心的。正確的運動操作與控制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聲樂的快與慢,更直接影響了歌唱技能的形成。
參考書目:
1.李樹忠:《歌唱與聲音訓練音樂論叢(五)》,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年版.
2.李晉瑗,李晉瑋:《沈湘聲樂教學藝術》,華樂出版社,2003年版.
3.鄒本初:《歌唱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胡桂榮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