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歌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云南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這里生活的人民,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音樂,使之成為當今世界重要的文化瑰寶之一。民歌最大特點就在于民族性和區域性,獨特的民族個性、文化個性、人文個性,使中國的聲樂藝術呈現出多層次、多領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因此,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加入民族文化的元素,汲取民族聲樂的特色,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一、革新聲樂教學理念
中國近代聲樂教學過程中,隨著以“美聲唱法”風格為代表的發聲方法逐漸在我國聲樂教學中廣泛應用,通過借鑒西方科學的聲樂訓練方法為基礎進行訓練,“中國唱法”在技術技巧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由于過度強調技術能力,忽視了中國本土傳統唱法的風格內涵,導致我們的聲樂教學對傳統的音樂形態和唱法風格缺乏了解,培養出來的學生演唱風格上單一,沒有個性,也就出現了“千人一聲”的說法。我國各民族民歌豐富多彩、爭奇斗艷,曲目不勝枚舉,演唱技巧千差萬別、風格迥異。作為聲樂教師,我們應該引導學生,讓他們明白既要汲取西洋唱法的養分,更需繼承中華音樂文化給予歌唱的薪火,把握住我們自己的特色和風格。本文所述是將云南民歌融入高校聲樂教學中,在革新和豐富傳統的教學理念下,同時擔負起傳承和傳播本土音樂的責任。在運用云南民歌的過程中,首先,應該轉變傳統的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感知能力。例如,在傳統的聲樂教學中,學生除了把視唱練耳作為基本功去練習,最重要的就是發聲訓練,盡管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準、節奏感和歌唱技能,但是卻使得聲樂學習顯得過于單調,不利于文化多元化發展的需求。聲樂是一門包容性很強的學科,其價值不僅取決于技術的高低,更決定于其演唱風格的獨特性。在傳授學生歌唱技巧的同時,更應該培養學生學習民族聲樂文化的感受能力和感知文化的魅力。其次,云南民歌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在豐富聲樂教學理念的同時,更要體現實踐的重要性。在傳統的聲樂教學中,老師大多注重技術理論的講解和發聲技巧的訓練,忽略演唱風格的把握,導致學生雖然儲備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和歌唱技術,但歌而無味,聽者乏味。例如,在學習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過程中,除了歌唱技術訓練,應該使學生充分了解歌曲創作的背景以及相應的文化,把握該曲目應該運用怎樣的音色和風格來表現其思想內涵。民歌即人民的歌,是通俗易懂的,能夠真正反映勞動人民的心理狀態,并且傳唱度較高。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帶領學生勤加練習,避免歌唱方法和歌唱風格單一化,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個性,通過不斷練習,形成自身獨特的演唱風格,再賦予音樂不同的內涵,形成獨樹一幟的民族音樂風格。最后,將云南民歌引入高校的聲樂課堂中,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目前,《小河淌水》已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已經被打造為世界級的品牌,《小河淌水》已經走向世界,由此可以看出云南民歌與高校聲樂教學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二、創新聲樂教學方式
云南民歌與高校聲樂教學的融合還可以創新聲樂教學方式。首先,民歌的引入能夠完善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任何教學方式的創新都離不開完整的教學評價體系,以往的評價方式都過于單一化。由于民歌具有多元性和自由性,就要求高校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更加具有開放意識,能夠吸收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風格,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學習,這種方式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更不利于我國聲樂的創新性發展。因此,云南民歌在于高校聲樂教學融合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創新了聲樂的教學方式以及完善了教學評價體系。其次,云南民歌在高校教學中的引進是一種新方式,這就要求相關教師及時關注學生的掌握情況,增加考核次數,將考核的標準細分化,適當加入對民族音樂的考核,尤其是云南民歌中容易被忽視的一些文化,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調整教學計劃和進度,使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最后,云南民歌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還體現在讓教師和學生都走出課堂,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少數民族的活動,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云南民歌背后的故事以及代表的文化。總之,適當地考核只是激勵學生學習的一種方式,作為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耐心,才能夠在高校聲樂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快速熟悉地方民族文化,掌握地方民族文化的背景,創造出新的流行音樂文化,更高更遠地走向世界。
三、更新聲樂教學教材
云南民歌在高校課堂教學中不但可以更新教學方式與理念,還可以更新聲樂教學的教材。隨著地方民歌的引進,傳統的教材已經不滿足于課堂的需要,因此,聲樂教材的更新需要提升日程。首先,從現有的教材來看,聲樂內容大多是西方的案例,西方的曲目較多,而隨著各民族民歌的引進,應該使聲樂教材不斷本土化,逐漸增多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曲目。其次,在高校聲樂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應用傳統的教材之外,還應該引進云南民歌歌曲集,例如《納西人的歌》《云南鄉土聲樂曲選》《云南百年原創歌曲精選》《新編云南鄉土聲樂教程》等。同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閱讀課外書籍拓展自己的視野,例如《金鐵霖聲樂教學文曲選》《新編中國聲樂作品選》1~13集、《中國民歌三百首》等,不要局限于課本。最后,聲樂專業的教材是針對本專業學生而設計的音像、理論以及樂譜材料,優秀的教材能夠緊密聯系實際,結合不同地區的文化特點進行編寫,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聲樂教材的質量直接關乎到教師的教學質量,在新時代聲樂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應該保證教材能夠符合大環境的要求,同時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能力,編寫合適的教材,為學生的聲樂學習提供優秀的材料。此外,教師應該靈活應對云南民歌的引入,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改革,借助教材的內容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云南民歌,進而了解中國的地方特色文化。教材是聲樂學習的基礎,更是文化傳播的載體,應堅持教育性與實用性相統一的原則,高校在編寫教材時一方面要選擇具有教育性、啟發性的內容,另一方面還要確保教材的實用性。在添加云南民歌相關的內容時,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更要具有實用價值。將云南的民歌等音樂文化作為教材的主體,并在此基礎上適當增添其他民族的歌曲。例如,在陜西地區的高校,音樂教材的內容主要介紹勞動號子、小調等。同時相關人員還要著重在教材中使用對比手法,對比不同民族的地域特色,加深學生的印象。
四、拓展演唱風格和曲目
云南民歌在高校課堂的運用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拓展演唱風格和曲目。云南民歌凝結了當地人的智慧與勞動,因此在豐富演唱風格上會有一定的幫助。首先,云南民歌能夠提升學生的演唱水平,例如《繡荷包》《趕馬調》《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阿老表》《火把節的火把》《跟著阿妹的山歌走》等歌曲,都具備不同的風格,并具有一定演唱難度。民族的音樂資源逐漸滲透到高校的課堂中,并且通過載歌載舞有趣的教學方式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其次,云南民歌的歌唱藝術是獨特的。例如《十大姐》《耍山調》《麗江玉泉水》《白月亮呀白姐姐》《黑頭發甩起來》《山谷的回聲》《金風吹來的時候》等。雖然這些曲目傳唱不是太廣,但都是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曲目,將這些曲目融入到教學中,有助于學生演唱風格的拓展,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最后,云南是民族音樂發展的天堂,云南的民歌文化博大精深,依靠獨特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形成了多元的、包容的音樂文化。其中《彌渡山歌》《小河淌水》等民歌最具代表性,并且廣為傳唱,將云南民歌納入高校聲樂教學中,是對聲樂教學曲目的補充與升華。此外,云南民歌有助于歌唱技巧的提升,以傳唱度最高的《小河淌水》為例,該曲目的中音區、高音區和低音區之間的連接和轉換以及對氣息的控制等要求極高,能夠為學生的發揮提供很好的空間。云南的民族眾多,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掌握不同風格的曲目,有助于高校培養全方位、多層次且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人才。
五、開拓視野提升音樂審美
將云南民歌引進高校課堂的教學中,不僅能夠提升演唱水平,更能夠從精神上陶冶學生的情操,開拓視野并提升對音樂的審美。首先,對于高校中的音樂人才來說,廣闊的視野是演唱和創作的前提,不同閱歷的學生對歌曲會有不同的闡釋,即使兩個人共同演繹一首曲目,也會有明顯的差別。而這就要求學生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自己,了解中國的地方傳統文化,只有在掌握文化背景、讀懂作者的心理時,才能使得觀眾在聽到歌曲時產生共情。其次,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的民族特色很強,而各大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在吸取云南民歌精華的同時,還應有意識地滲透其他民族的文化。以云南民歌為例,云南民歌在中國民歌的寶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云南高校的聲樂教學中必然要體現出云南的特色,將更多的資源運用于云南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換句話說,云南民歌與云南相關高校的聲樂教育密不可分。云南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必須利用好高校教育這一陣地,民族聲樂的教學是藝術創作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最后,民歌作為一種情感的藝術,不僅僅是一個民族特色的象征,更是當地人審美的象征。優秀的民歌有著獨特的歷史和人文知識,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方面是其他任何的學科都無法替代的。例如貴州布依族山歌《咕嚕山歌》,展現了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人文傳統,歌曲節奏緊密、速度輕快、情緒輕松活潑、歌詞風趣調皮,歌詞的襯詞十分富有地方語言特點,是這首歌的一大特色。因此,了解云南民歌以及其他省份民歌的過程,也是學生了解不同地區人文傳統以及歷史文化知識的過程。
六、創建跨領域課題組
將云南民歌運用到高校聲樂教學中,對于相關課題研究也有著重大影響,有助于高校建立跨學科、跨領域的課題組,對于民族文化進行深層次的研究。首先,建立跨領域的課題組,需要與本地民歌的傳承人進行合作,建立專門的教學點,開展教學實踐。其次,云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聚集地,有眾多的民間藝術傳承人,在高校具體的聲樂教學實踐中,可以創建課題組與當地的民歌組織進行合作,進行實地的采訪和采風,深入了解民歌的發源地。同時邀請傳承人走進高校,打破學科之間的局限,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在信息化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各大高校應該利用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研究方法,著力提升云南民歌的民間演唱藝術,在不斷地實踐中開創新唱法,創造新局面。最后,成立跨領域的課題組,可以利用現代化的錄音手段,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對云南優秀的民間歌唱家進行心理、演唱上的研究,精準地掌握云南民間歌唱家的唱法風格,并且發揮高校教師優秀的科研能力,不斷地探索云南民歌表達的新方式,打開民族聲樂的新局面。
七、結語
綜上所述,云南民歌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夠豐富高校的教學方式,還能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啟發。作為高校聲樂的教學者,應該將云南民歌和現代化的聲樂緊密結合在一起,擴展教學的范圍,豐富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從而使云南民歌能夠在高校的教學中得到傳承與發展,更好地走向世界。民
參考文獻:
[1]黃珣.少數民族民歌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藝術教育,2019(08):51~52.
[2]莫曉文.“非遺”傳承在高校教學中的路徑探索———以廣西藝術學院音樂表演(民歌演唱)方向為例[J].歌海,2019(05):95~99.
[3]王蓓蓓.陜北民歌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融合及傳承思考[J].戲劇之家,2018(20):204.
[4]王順.論廣西壯族民歌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傳承[J].大慶社會科學,2020(04):135~138.
作者:郭海波 單位:昆明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