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堂教學研究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堂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堂教學研究

      摘要:結合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教學實踐,簡述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以醫教協同理念為指引,通過整合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資源,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建立高效、有溫度的課堂教學新生態,以此推進以臨床勝任力培養為導向的醫學教育教學改革。

      關鍵詞:醫教協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臨床勝任力

      建設健康中國是實現國家實力全面提升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1]。這要求高等醫學教育更新理念,創新求變,培養能“全方位、全周期維護群眾健康”的卓越醫學人才。基礎醫學教育承擔著培養臨床、預防、護理等衛生事業人才的重擔,是醫學教育的基石,是健康中國背景下醫學人才培養極其重要的一環。因此,通過醫教協同加強基礎醫學教學改革,強化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聯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一門和臨床聯系緊密的醫學基礎課程,又是理論和技術更新最快的前沿學科之一,其發展不斷推動臨床醫學迅速變革。醫教協同背景下,以臨床勝任力培養為導向,優化生物化學教學內容,同時將多種教學方法如PBL、CBL、翻轉課堂等與傳統教學方法相融合,從內容到形式進行改革,打造既有科學性、趣味性又有應用性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是提高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質量及醫學生臨床應用能力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

      1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堂教學現狀

      當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多沿用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及大課講授教學模式,雖然能保證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但是由于教學內容信息量大、更新快,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課堂氣氛沉悶,不利于培養主動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傳統課堂教學使得學生整體觀念缺乏,以考試為導向的學習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培養的學生高分低能,所學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嚴重脫節。近年來,包括筆者在內的生物化學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教學改革,為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臨床應用能力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筆者所在教研室從2014年至今,以臨床醫學和麻醉學專業學生為試點進行多角度嘗試。從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理論課教學形式改革、提升學生專業英語水平、培養學生科研思維、改革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實踐。在摸索過程中,筆者的深切體會是:醫學教育面臨新任務新形勢,一線教師“教什么、如何教”是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最終的落腳點,也是制約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解決“教什么、如何教”問題,那么提高生物化學教學質量和醫學生臨床勝任力就成了紙上談兵。

      2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堂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如何進行課堂教學設計與管理,構建活潑有趣、科學嚴謹、有傳承、有溫度的課堂新生態,改變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堂教學死氣沉沉的現狀呢?如何優化教學內容,保證醫學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使得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堂教學和臨床實踐緊密聯系,提高醫學人才培養質量和勝任力呢?為解決以上問題,我們嘗試構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堂教學新生態。

      2.1整合教學內容,深挖臨床問題

      根據醫學發展現狀和課程教學目標,本著“課程整合,整體育人”的思想[3],我們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理論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深挖臨床問題,設計臨床病例,建立“疾病引導型教學模式”。以具體臨床疾病、臨床檢驗報告結果和臨床疾病治療用藥等為素材,導入相關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內容,講解疾病相關生化和分子機理,這樣“由表及里”引導學生漸進式地理解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知識。授課過程中始終貫穿“病例—機制”教學形式,使醫學生感受到生物化學基礎知識并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與臨床疾病的發病、診斷和治療密切相關的[4]。以我校臨床醫學專業為例,選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材(侯筱宇、張光毅主編,4版),主要參考教材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材(查錫良主編,9版)。這兩本教材內容大致分為“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與調節、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調控、分子生物學的技術與應用”四大部分。對每一部分內容進行優化,例如在講述第一篇“蛋白質結構與功能”時,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各種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特點以及蛋白質與蛋白質、蛋白質與核酸間為何可以相互作用(這些大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是各種生理功能的基礎,其異常也是疾病的發病機制),在設計教學內容時,以帕金森病(PD)、阿爾茨海默病(AD)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為例介紹PD致病蛋白α-synuclein、AD致病蛋白Aβ、tau,分析講解這些關鍵蛋白錯誤折疊是如何導致疾病發生并影響神經功能的。另外還可以結合科研進展,介紹不同學者根據α-synuclein、Aβ、tau的結構特點來設計藥物,從而減少蛋白累積或促進錯誤蛋白的降解。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加深對“蛋白質構象改變與疾病關系”這一知識難點的理解,提高綜合應用能力。又如在講授物質代謝的聯系與調節時,與附屬醫院臨床醫生合作根據臨床真實病例設計一個綜合案例:某院收治一名髕骨骨折患者,該患者有2型糖尿病史3年,入院查體、查末梢血糖、查血常規、查生化全項,進行尿液分析。通過分析查體結果及臨床檢查結果,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探討糖、脂、蛋白質代謝及其聯系。結合課堂講授的理論知識,以真實臨床病例為“表”,層層遞進引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理論這個“里”,使一直讓學生難以理解的三大物質代謝在一個患者身上體現出來,加強學生對物質代謝及其相關重要生化指標的臨床應用的掌握,同時也很自然地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疾病發生機制和臨床表現,提高應用所學基礎知識分析、解決臨床問題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除進行專業知識傳授外,還要引導學生逐步培養人文素養和醫德素養。比如上述病例中患者因骨折入院,但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因此主診醫生不能只醫治骨折而忽視患者的基礎病。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傳遞“疾病是人的病”理念,始終以患者為中心。這也是醫教協同提高醫學生臨床勝任力的一個重要體現。

      2.2與時俱進更新課堂教學形式,多種教學方法相融合

      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與育人。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任務,首先要讓課堂變得有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愛上課堂。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由之路是與時俱進更新課堂教學模式。將微課、翻轉課堂及案例教學等新型教學方法引入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中,用有趣的方法來講述有用的專業知識,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傳統大課講授教學模式有其不可替代的優點[5],比如知識點講授完整、系統,有統一的教材和教學大綱,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另外,傳統課堂教學有固定的教學進度,教師按照課前準備好的教案上課,易于組織教學。因此,傳統課堂教學仍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最重要的教學方式。但是不可否認,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信息技術給人們的生活及工作帶來巨大變革。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新生代學生,他們的生活環境、思想觀念及行為模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有效實現教學目標,無法滿足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要求。為了實現健康中國發展目標,必須進行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近年來涌現出了多種新的教學方法,如翻轉課堂、微課等[6],這些教學方法雖各具特色,但都“以學生為教學主體”。而這恰好是傳統教學方法的短板,也高度符合當前信息技術高速發展背景下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特點,結合不同專業生源特點,嘗試構建多種方法融合的課堂教學模式。第一,將微課與傳統教學方式相融合。課程組織仍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線,課前由教師提供針對本課程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精心設計的課程視頻,并布置相應的課前問題和測試習題。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時間、地點進行課前預習和測試,主動思考視頻中圍繞教學目標設計的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第二,將翻轉課堂與傳統教學方式相融合。課前學生利用微課資源進行學習和測試,課堂上進行內容討論與問題解決。例如在學習生物氧化重點內容“呼吸鏈”時學生通過課前預習了解呼吸鏈的基本概念,在課堂教學環節學生扮演呼吸鏈各組分,以情景劇形式模擬呼吸鏈的組成并探討其工作機制。學生在情景模擬過程中通過合作探究、積極思考主動內化知識,從而加深對“呼吸鏈組成及代謝物脫下的電子通過呼吸鏈來傳遞給氧”這一抽象教學內容的理解。將微課、翻轉課堂及案例教學等新型教學方法引入傳統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堂教學中,將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轉變為以解決問題為主的探究式、多維互動式教學,打造“科學、有趣、有用”的生物化學課堂新生態。

      3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面臨著許多問題,如在以臨床勝任力培養為導向的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如何提升教學能力,在醫學課程整合中如何將最新的科研進展融入教學過程。改革任重,需要我們不忘初心,立足醫教協同,以醫學生臨床勝任力培養為目標,不懈探索。這一探索過程的意義還在于能促進教師教學思想和行為的轉變,更新理念,從而推動教師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Z].2016.

      [2]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加強醫教協同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Z].2018.

      [3]張艷,張立鵬.“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8):83-86.

      [4]張鳳,喬宇琪,邵莉,等.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的意義與方法[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2):71-72.

      [5]蘇燕,李曉晶,席海燕,等.課堂講授與網絡主題探究模式相結合運用于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3,29(4):106-107.

      [6]袁惠莉.淺議醫學生物化學教學中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8(28):207-208.

      [7]羅洪斌,黃勝,張繼承,等.基于醫教協同背景下地方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課程改革的探討[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18(5):391-393.

      作者:胡兆麗 尹曉慧 陸豐 劉剛 單位:徐州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 徐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久久亚洲免费视频| 亚洲美女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中韩乱码亚洲大片|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一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麻豆|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毛片|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AV无码久久|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国产亚洲精品激情都市|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亚洲字|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 亚洲第一AAAAA片|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影院|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桃|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五月天|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影院|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艺术图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亚洲国产黄在线观看|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视频久久|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人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桃色| 亚洲va国产va天堂va久久|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一级毛片免观看|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乱码 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