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3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第一篇: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誤區
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理想人格基礎上的,是以培養高尚、純潔、無私的“理想化人才”為教育目標的,在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經與大學生思想發展的實際漸行漸遠,成為帶有純理想主義色彩的教育。現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有以下兩個誤區:誤區之一:刻意回避現實社會中的丑惡現象與矛盾沖突。對大學生進行正面的、積極的教育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刻意回避現實社會的矛盾沖突及各種丑惡現象,應該讓大學生對現實社會進行全面地認識與了解。大學生已經具備了辨別是非的能力與分析問題的能力,讓他們了解社會中各種不好的現象,只要引導得當,不僅不會對他們的思想產生負面影響,而且還會使他們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更加深刻、全面,使他們能夠積極地去面對現實生活。誤區之二: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標視為現實社會中的普遍現象,并且當作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忽視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性、現實性目標。我國高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常用指令性、“填鴨式”的方法向學生灌輸理想化的教育目標,并且把其當作實踐教條去強行框定和裁量受教育者。這種教育方式不從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與社會現實相割裂,自然缺乏令人信服的根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盡快走出上述誤區,根據現實需要進行教育內容、教育體系等方面的改革,以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
二、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走向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確立總是以一定時期現實的社會和現實的大學生個體為基礎的,客觀條件和大學生的主觀思想、認知水平是制訂教育目標的出發點。如果與現實生活相脫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會流于形式,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走向具體可歸納為:
(一)面向現實,與社會接軌,為教育對象的現實需要服務
1.全面、客觀地向大學生表述現實的社會生活。現實的社會具有復雜的面相,高校就是要向大學生展示一個真實的社會。既要展示現實社會的是非、善惡等種種表象,更要挖掘這些表象后面蘊藏的深刻內涵,要盡可能的讓大學生去關注、涉及現代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容易對他們的價值觀念、信仰產生影響的重大問題,如當今世界的戰爭問題、生態環境問題、世界貧窮問題、艾滋病問題、宗教問題、現實社會中正當的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問題等。要承認大學生個體的正當利益,關注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需要,讓他們學會如何去積極面對生活的挑戰,如何去享受生活帶給他們的快樂。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不僅限于課堂教學,也要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的實際,對他們進行實踐教育。
2.將“可持續發展”精神作為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樹立培養學生“發展潛力”的意識。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畢業之后直接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面對全新的生活工作環境。中國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古國,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人情化”社會,與許多發達國家不同的是,學生除了在校接受的專業技能教育,還必須具備一定的處事能力,掌握一定的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能否順利適應環境、融入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發展前景。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應忽視對學生發展潛力的培養。指導學生如何正確看待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立足現實環境調整個人行為,為著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不斷實現自我發展。否則,學生懷著美好的理想與愿望,一旦發現現實生活中通往理想與愿望的道路坎坷程度超出自己想象與心理預期而自身沒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往往會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甚至有個別極端現象的發生。
(二)注重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元基點,其本質是尊重生命及其存在的價值,包括保護生命、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生命教育由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于20世紀60年代時所提出、倡導,后來被許多國家、地區所接受,蔚然形成一股高等教育思潮。生命貫穿人生,以生活為載體。對個人和人類而言,生活的意義就內含著生命的意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然要為受教育者的現實生活服務,那么“生命教育”的理念也就可以借鑒到我們的教育體系中來。開展生命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學生學會珍愛生命、保護生命,讓他們懂得生命的可貴、生命的美妙無窮。這樣他們就會珍惜目前生活、學習的機會,慎重地對待自己做出的選擇與決定。其次要教育大學生學會尊重,學會關愛,學會寬容。生命存在的意義只有在相互的尊重與關愛中才能獲得真正的顯現與升華。開展生命教育,還要從心理角度出發,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增強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正基于此,筆者認為生命教育應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生命教育將會帶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變革,使其真正成為關愛和促進人的發展的教育。
三、小結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重要的一環。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改革開放的深入,大學與社會間的雙向互動加強,開放性程度越來越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現代中國大學的開放性相適應,應該走出目前存在的教育誤區,確立符合現代社會實際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體系,確定面向現實、注重生命教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走向,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富有現實意義。
作者:王冉單位:濟南職業學院電子工程系
第二篇:時代的發展與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群平臺建設
互聯網成為大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獲得信息、表達思想的重要載體。大學生的集體生活塑造了集體的歸屬感。大學貼吧、班級QQ群、微博群、易班等交流平臺占據了大學生集體交流的主要部分。群平臺為處于同一集體的成員提供了資源共享、共同學習和討論。微博一度喚起了一對多的交流的熱潮,即時、簡潔的語言信息受到社會各界的喜歡。2011年騰訊公司打造的“微信”軟件迎來了新的市場。起初,微信是一款手機通信工具,從免費移動短信開始,逐漸增加了圖片分享、語音對講、查找附近的人、搖一搖、漂流瓶、二維碼、朋友圈和視頻通話等功能,成為名副其實的移動通信和社交關系的管理平臺[3]。隨著各高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以及移動、聯通等推出流量套餐,打破了傳統即時通話的資費上的弊端。時展的步伐已然無法阻擋,只有不停歇的超越。利用各種群平臺占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是時下的重任。各高校在數字校園硬件建設的同時應該對“軟件”建設有所側重,打造為適應大學生時代特點的群平臺,附有各高校自身特點文化品牌。促使群平臺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有利于學習,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創新
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高校培養社會人才的理念也有所差別。改革開放以來,如何培養和怎樣培養一直是高校教育所探尋的問題。從初期的“四有”新人理念到“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的統一,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斗的統一”,再到“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4]。育人理念的變化與時代的發展和需要同步。改革開放初期的精英教育,20世紀末的大眾教育起步,今日高校畢業大軍,無不反應時代對人才的需求。順應時代的發展要具有前瞻性的思維和博大的容納胸懷。5000多年的文化積淀留下了璀璨的文化精髓。古人留下無以計數的經典生活和行為哲學,一直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一種隱性的文化基因。而全球一體化勢如破竹,攻克了沉寂幾千年的文化籬笆。世人所矚目的是文化基因的表達,也看到了文化基因的突變。多元文化傳播的價值和理念僅靠一部電腦和一部手機盡收眼底。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其能經久不衰,歷久而彌香。文化霸權主義的侵蝕卻又無時不在,撼動著中華民族曾引以為榮的陣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汲取時代的精華,同時也應延續經典的傳統文化。道德曾在歷史上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繁榮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今日的底線卻在崩潰的邊緣。誠然,社會的發展需要調適,文化的進步需要濡化的過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汲取外來精華和保留傳統精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文化應作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出發點。雖然,社會變遷不可逆轉,但文化所植根的土壤還布滿著傳統文化的情結元素。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
道德教育、愛國教育和具有中國特色馬列主義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和完善。道德教育內容注重傳統美德為基礎。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除圍繞古圣先賢的高風亮節外,加強新中國成立和新時期中國所面臨國際形勢教育,培養大學生愛國情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要與其在中國的實際應用相結合,如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等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有特色的延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面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熱點,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要緊扣大學生思想活動的動向,抓住大學生關心的重大問題、熱點問題,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用科學的理論、典型的事例啟發學生的思考,作出科學的、有說服力的、符合實際的解釋和說明,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作用[5]。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舉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也受到了廣泛關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路、模式、方法等進行實踐創新[6],要涉及相對穩定的內容、與時俱進的形式及適應需求的保障等3個方面[7]。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報公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的基本內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8]。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其基本內容融入時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形勢的需要,也是中國夢實現的需要。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內容具體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強化
教師自古以來就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但是,不能僅僅把教師歸結為知識的傳播者。“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9],教師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可以影響學生的終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強化工作隊伍。這個隊伍不僅包括教學輔助人員,還應包括工作在一線的智育和德育教師。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知識培訓。教師以身示范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真正以教學和生活中的言行觸及學生內心深處的靈魂,促使學生思維和行為的良性發展。施教者本身更應該明確教育的過程是知識的獲得,也是思維方式和看待問題角度改變的過程。加強專職輔導員隊伍建設。專職輔導員并沒有在所有高校中普及,部分高校還存在專職輔導員和兼職輔導員共存的狀況。兼職輔導員把教學和學生工作同時做好,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經歷,往往兩者不可得兼。加強專職輔導員隊伍建設,需要通過對輔導員進行培訓和輔導員的自主學習。在思想上能夠經受住考驗,具備從容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在實際中能夠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障礙的疏通者。敏銳洞察學生思想和言行,關注學生中的弱勢群體和特殊群體,融人文精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多元化的時代特點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往的教育形式、教育理念和內容是作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而在原有基礎上的創新才能適應時展的要求。在探索教育形式、理論創新和內容創新與時展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工作隊伍的強化,也唯有在更大程度上進行創新才能滿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作者:那立坤單位:赤峰學院后勤管理處
第三篇:微博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
一、借助“微博”連接學生的閑暇生活
大學生的閑暇生活要有其一定的樂趣,而微博就能帶給大學生一定的樂趣。微博自從進入到人們生活之中,就成為了大學生打發閑暇時光的一個重要的方式,通過微博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發表感慨,述說心情,或者關注一下朋友們的近況,在旅游時能夠適時地與朋友們分享風景秀麗的大好河山,在遇到美食時,能夠及時的拍張照片作為留念,與人分享,等等。這些微博帶來的樂趣對我們來說是很好的。然而如果教師不玩微博,那么他是不能體會到大學生為什么那么鐘情于微博的樂趣之中的,這樣就不能切實的體會到大學生最真實的生活,同時也就很難在去了解大學生的真實的內心世界。而如果教師也玩微博,那么不僅僅可以貼近學生的生活,還可以與學生進行適時地溝通與交流,從而潛移默化的使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通過微博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就目前國際國內發生的一些大事情與學生進行分享,從而為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等。雖然,我們不可否認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博中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是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道德品質,文學素養以及相當高的思想境界來教育學生,而不是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育,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微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種平等的教育方式,高校的教育目標是使大學生的思想感情得以提升,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和行為。
二、基于“微博”構筑同學間、師生間的交流平臺
微博是一個交流平臺,在這個交流平臺上建立同學之間的友誼、師生之間的友誼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微博中的不署名的方式更容易使大學生傾訴自己的內心世界。所以,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的利用微博這一交流平臺,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微博這個交流平臺中進行交流時,不僅僅能夠減少大學生在交流時的顧慮,使大學生能夠隨心所欲的進行交流,減少面對面交流時所產生的尷尬和緊張等焦慮的情感,同時,由于微博的溝通時間的大大減少,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速度在不斷地而提升,從而更好的提高到額大學生進行現在在教育的效率。除此之外,面對微博的更好的發展,學校也可以為廣大師生建立一個共同的微博,使得全體師生能夠更好地進行交流與溝通,從而更好的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
三、利用“微博”搜集大學生熱門輿情信息
教師要想更好地了解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就要對微博的輿情進行一定的掌握。所謂的微博輿情是指大學生思想的情況,只有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才能給予大學生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才能使大學生更好地發展。微博輿情的重要特點是:全時性。微博的信息傳遞并不限制時間,它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交互性。微博是一個交流平臺,人們在這里可以暢所欲言,適時地、恰當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不用被他人的權威或者權利所震懾。親近性。微博上的信息是十分具有個性的,每個人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格外的強調人的獨立性和個性。就這些特點來看,我們要充分的認識到微博的重要性,對微博輿情進行整理和收集,能夠幫助高校更好的開展各種教育教學工作,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平時的工作中,教育者要對微博輿情進行適時地、恰當的處理,各個高校要在第一時間里掌握最新的微博輿情,從而對了解大學生的思想感情和內心世界有極大的幫助。在遇到一些突發的狀況時,高校要充分利用微博這一平臺對各個部門進行及時的通知,使消息傳送的更為及時和迅速。
四、通過“微博”關懷學生的心靈世界
微博是許多大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抒發自己的感情的交流平臺,所以,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進一步的了解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真實感受,可以自微博上通過大學生所寫出來的文字或發出來的照片來了解和體會。微博上的話題一般都是眾多大學生熱烈討論而產生的,比如他們較為感興趣的人際沖突,社會不公平的現象等等,這樣的問題一般比較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力,十分容易觸動大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從而引起他們豐富而飽滿的情感體驗。由于在微博的交流平臺上,涉及不到大學生的利益沖突,所以他們可以把在現實中不敢表達的觀點在微博上發泄出來,無論他們是壓抑亦或是郁悶,他們都可以在這里盡情的抒發。所以,如果不去考慮有一些心懷不軌的人在微博上進行別有用心的語言攻擊,這種宣泄式的表達方式對大學生抒發感情是十分有效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環節大學生的壓力和緊張。正因為微博把現實社會中形成的壓力氛圍打破,所以微博有可能出現一些隱蔽性的矛盾,這樣就更有利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開展,更有利于教師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把矛盾在萌芽階段就能進行打擊,以減少甚至杜絕危機事件的發生。
作者;張靖單位:河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