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族和時代精神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和時代精神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民族和時代精神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摘要:通過闡述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分析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功能,揭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問題,深入研究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從而探索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精神品格,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當代大學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力軍。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必須把民族精神教育和時代精神教育結合起來,引導他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中汲取營養,培養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及功能

      (一)民族精神的內涵。民族精神,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生活和實踐中形成的、為社會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的總和[1]。民族精神的具體內容主要包含四個方面:(1)旺盛的民族活力;(2)積極的價值取向和社會信念;(3)健康的民族意識;(4)體現個性的民族性格[2]。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同志曾指出:“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了以愛國者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3]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人們在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形成、發展、鞏固起來的一種對自己的祖國極其忠誠和熱愛的深厚情感。它滲透在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切領域。

      (二)時代精神的內涵。時代精神是一定時代的精神主流和基本價值取向,它是一個社會在最新的創造性實踐中激發出來的反映社會進步的發展方向,引領時代進步潮流,為社會成員普遍認同和接受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規范和行為方式,是一個社會最新的精神氣質、精神風貌和社會時尚的綜合體現[4]p187。進入新時期,在當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中,我們不斷培育、積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奮勇爭先的時代精神[5]p260。改革創新是歷史發展、社會進步的基礎,任何一個時代的時代精神中都滲透著改革創新。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多方面內容,其中理論創新是前提、是關鍵。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4]p189。

      (三)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相生相融。民族精神是一定社會時代精神的基礎和源泉,時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體現和延續,兩者相輔相成、相生相融,共同構成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精神品格,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發展,就必須把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統一起來。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包括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民族優良傳統;包括了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優良傳統;包括了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優良傳統;包括了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形成的創業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青藏鐵路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北京奧運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的歲月里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強大精神動力[5]p261。

      (四)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功能。有學者概括民族精神的五大功能,即支撐功能、凝聚功能、導向功能、教育功能和激勵功能[6]。另有學者概況了時代精神的五大功能,即教育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功能、動力功能、約束功能[7]。綜合起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所共有的、最突出的功能是凝聚功能、支撐功能、導向功能和教育激勵功能。

      1.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凝聚功能。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凝聚著一個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社會心理、價值取向、生存方式。一個國家只有經濟發展是不夠的,必須伴之一種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認同力量,這種凝聚人民、激發人民創造力的文化力量,就是我們所說的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它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4]

      2.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支撐功能。同志曾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同志也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8]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文明綿延不絕,雖然曾遭遇種種劫難,但能衰而復興,根本原因就在于民族精神發揮的重要支撐和維系作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和靈魂支撐,它能夠強化該民族在文化價值信仰、心理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共同性,由此產生出一種對于本民族的內在感召和紐帶連接,促使社會成員產生向心力和民族認同。

      3.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導向功能。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被社會成員所認同,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滲透到人們的心理和觀念之中,指引著人們的行動。民族認同首先是一個民族所有成員對自己民族的自覺認可和自覺歸屬。人們要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總要有崇高的精神為導向[9]。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愛國主義等民族精神一旦衰竭,就會導致國家精神的崩潰;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一旦消弭,國家就不可能持久地發展繁榮下去[4]p193。

      4.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教育激勵功能。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教育激勵功能,是指作為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生活準則和價值取向。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對一代又一代人起著教化、統攝作用,已成為我國文化價值體系的模式,發揮著“生活和精神教科書”的作用,感染和教育廣大人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力量,它可以激勵人們為崇高而遠大的目標和理想而努力奮斗[9]。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1.外部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首先,市場經濟及社會多元化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巨大的挑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價值導向作用被減弱。經濟上的獨立自主,使得大學生發展個性、追求個人利益的愿望日益強烈,如果對此缺乏必要的指導和調節,就可能導致整體和全局觀念淡化,甚至導致極端個人主義、個人利益至上。其次,在多樣化社會,容易導致偏重物質追求而忽視精神追求,注重個體目標追求而忽視社會目標追求。這勢必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內容帶來沖擊。再次,現代科技發展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挑戰。網絡信息不確定性與多元性導致部分大學生在行為選擇上無所適從,自主判斷與選擇的難度增加。另外,網絡的虛擬性弱化了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10]。2.內部主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從領導主體看,黨和國家對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當重視。在實際工作中,絕大多數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戰略地位,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但同時也有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認識不到位的問題。伴隨著高校擴招和大學生就業壓力日趨加大,部分高校存在著重知識教育、輕思想政治教育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從教育主體看,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隨著知識的快速更新,教師掌握的知識就顯得有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知識權威優勢的失去,給其帶來很大壓力。從大學生主體看,參與意識淡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學生自身的積極參與,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然而,當前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環境中,一些大學生沒有認識到思想政治素質的發展是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更談不上自覺地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專業學習中去。這就使得目前一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停留在表面,沒有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1.教育機制和管理體制方面存在的問題。第一,在高校評價機制中,注重學業成績,忽視道德、行為規范,存在功利性。第二,高校在教學活動中,重視專業課教學,忽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等基礎課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第三,在高校教育管理體制方面,管理者對出現的問題習慣于用行政手段處理,重“圍堵”而輕“疏導”,在心理上拉開了與大學生的距離。第四,高校輔導員隊伍年輕化,對年輕輔導員的教育和培訓不到位,給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不利影響。第五,高校的校園文化缺乏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缺乏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的針對性和深刻性。2.大學生主體方面存在的思想問題。改革開放在推動我國經濟大發展的同時,也使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在這一點上,青年大學生表現得尤為突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帶來的多元文化,一方面滿足了當代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使他們暴露出浮躁、急功近利以及自我中心主義等不良傾向[11]。大學生主體方面存在的思想問題,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功利化取向;(2)淡化政治;(3)崇尚多元;(4)信仰缺失。有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的社會責任感不強,團結協作意識較差;有的艱苦奮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質脆弱;有的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影響較深。“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12]p634

      三、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是引導和激勵當代青年牢記使命、奮發有為的先進文化[11]。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動力。當代大學生總體上能注意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其愛國主義情懷、社會責任感和團體協作精神呈現增強的態勢。但也有一部分大學生存在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扭曲,其思想政治素質不符合國家和時代的要求。大學生素質能否全面提高,關系到國家及民族能否實現國富民強的目標。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通過其教育激勵功能及導向功能,對大學生意識觀念和精神追求起著積極的導向與引領作用,成為推動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動力[13]。

      2.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塑造大學生精神風貌的準則。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標,是把大學生教育成符合國家發展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青年。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是合格的,但也有一部分大學生存在著功利主義、精神空虛、理想信念缺乏、學習得過且過消極應付等現象。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還具有約束功能,它能借助于社會良好氣氛的熏陶、群體行為的誘導和集體精神的感染,使人們的行為遵循規矩[7]。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所形成的這種文化氛圍,具有無形的習慣性的約束力和促進力,所以它是塑造大學生精神風貌的準則。

      3.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進方向。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發生了變化。黨的十六大確定的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對“全面發展”作出了十分精辟的概括,“德、智、體、美”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內容。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融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真實的優秀人物事例為榜樣,有利于推動大學生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有利于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與時俱進。所以它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進方向[13]。

      4.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激勵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創新能力、自立自強精神的力量源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我國經濟帶來了大發展、大繁榮,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這種狀況顯然在民族心理上造成了巨大壓力,這種壓力的長期存在很容易導致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減弱[14]。因此,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立自強精神至關重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方式和各種教育內容中,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是激勵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創新能力、自立自強的精神的最根本的力量源泉。

      (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15]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要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振奮全民族的精氣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國人民開始富裕起來,走上了民富國強的發展道路。中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第一大貿易國、第二大經濟體。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數千年延續不斷的文明古國,中國的文化又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然而,隨著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經濟發展是不夠的,必須伴之以一種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認同力量[4]p2。況且,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仍然有很大差距。對于心理素質不成熟、可塑性強的當代大學生來說,中國能否建成發達的社會主義強國,有可能產生自信心不足。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堅定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理想。

      2.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改革開放所產生的多元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沖擊,加上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對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倡導不力,致使社會上有些人在西方價值觀的沖擊下無所適從,陷入迷茫,甚至出現“全盤西化”的濁音。這種思潮不利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同時也侵蝕和影響了高校大學生的思想。由于他們思想認識、價值觀念尚不成熟,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影響、相互激蕩,往往容易產生思想上的困惑和迷惘。加強對大學生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的遠大志向。

      3.培養大學生自立、自強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中華民族是一個艱苦奮斗的民族,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勞動人民的艱苦奮斗史。從當前一些大學生的思想行為來看,當代大學生普遍缺乏艱苦奮斗和勞動創業精神。他們中很大一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處于安逸的環境中,遇到挫折就灰心喪氣,缺乏自立、自強的精神。長此下去,他們將很難擔當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所以,必須在當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以培養大學生自立、自強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使他們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4.激發大學生的各種潛能,提高大學生的競爭力、適應能力和發展潛力。高校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高級專門人才,高級專門人才的基本標志就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當代大學生正處在成長階段,一方面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和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他們時常又會出現困惑,不知所措。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引領大學生從崇高的精神、先進的文化中吸取營養,培養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并激發大學生的各種潛能,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競爭力、適應能力和發展潛力。積極引導大學生從傳統的“理論型”“知識型”人才向“創造型”和“復合應用型”人才的轉變,真正適應并完成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史重任[16]。

      四、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徑

      采取什么樣的宣傳方式方法,就會有什么樣的相應宣傳效果。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要根據大學生群體的特性采取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和途徑。

      1.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加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學校教育擔負著重要職責。普通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是系統地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環節,對于大學生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學內容方面,應注意把握與以下三個方面內容的融合:一是開展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教育,二是開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三是開展國情教育。在當代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所以要引導大學生系統全面地了解我國的現狀,了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步驟,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2.努力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高校校園文化對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要根據學校的實際和大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學術、藝術、文化、體育、娛樂等校園文化活動,陶冶學生的情操。可以開展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等活動,增強大學生的參與意識。可以通過學報、宣傳欄等載體,反映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可以引導、促進大學生對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進行理論研究。從而產生潤物無聲、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3.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要發揮大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使大學生以學校主人翁的精神在教育活動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特別要在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注重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社會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是拓展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的重要領域。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三下鄉”、志愿服務、社會調研、專業實習、參觀學習和生產勞動等社會實踐活動,從而了解國情、認識社會、增長才干,培養他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神。總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是一項關系民族興旺、國家富強的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它需要有相適應的高校教育機制、管理體制、教育者和大學生主體的協調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使當代大學生真正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荊惠民.偉大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6.

      [2]龔學增主編.民族精神教育讀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2-11-18.

      [4]韓震主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09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肖君和.試論中華民族精神的功能作用[A].見:中華民族與民族凝聚力[C].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

      [7]孟凡強.時代精神產生的依據基本內涵及功能作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1).

      [8].堅持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努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J].求是,2003(1).

      [9]段美,歡佩君.論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價值選擇作用[J].前沿,2010(11).

      [10]王曉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11]陳再生.高校加強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教育的思考[J].思想工作探索,2008(4).

      [12].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A].見: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篇(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13]都月.時代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D].蘭州商學院,2012.

      [14]丁雪輝,黎萬和.論民族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15]中共中央宣傳部編.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

      [16]柯昌盛.當代大學生時代精神弘揚與培育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

      作者:陳軍蓮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jzzijzzij在线观看亚洲熟妇| 亚洲成AV人片高潮喷水|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 亚洲福利电影一区二区?| 亚洲天天在线日亚洲洲精|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蜜芽| 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v夜夜摸|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国产亚洲成av片在线观看|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亚洲成在人线av|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下载蜜桃|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不卡| 精品亚洲国产成AV人片传媒| 亚洲毛片基地日韩毛片基地| 亚洲一区在线免费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蜜桃冫 |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四虎亚洲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亚洲高清免费视频|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免费| 一级毛片直播亚洲| 亚洲啪啪AV无码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亚洲激情视频图片| 日韩亚洲人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