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翻轉課堂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可行性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形式在不同教育階段,不同課程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日益廣泛。本文從“微課”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特點入手,探討了該教學模式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實施的可行性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翻轉課堂;“微課”;英美文學課程教學
隨著對“微課”和“翻轉課堂”研究的深入,教師逐漸認識到“微課”和“翻轉課堂”并不是教育革命的“萬金油”,畢竟成功的教學不能是“見術不見人”,缺乏對“學習者的研究”必將以失敗告終。因而,把“微課”和“翻轉課堂”引入課程教學設計時,必須認真考量課程本身是否能夠最大效度的發揮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以及這種教學模式是否能夠幫助教師和學生達到最佳的教與學的效果,并適應當下的教學環境,由此才能進一步判斷其推廣的可行性和價值。
一、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
“微課”從形式上看是一種時長較短,可視性較強的微型教學視頻;從內容上講是能夠展現教學環節中某一個重點或難點的課程資源。事實上,“微課”概念歷經了“60秒課程”、“一分鐘演講”,到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大衛•潘洛斯(DavidPenrose)教授提出的“知識脈沖”(KnowledgeBurst)的演變過程。“微課”雖然時長有限,但是如果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能夠有效結合,作業支持系統也比較完備,同樣可以達到甚至超越傳統教學方式,并且可以產生一種“更加聚焦的學習體驗”[1]。進入“互聯網+”時代,隨著手持移動數碼產品和無線網絡的普及,微課已成為傳統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的補充和拓展,為廣大學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學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20世紀90年代,哈佛大學的物理教授埃里克•馬祖爾(EricMazur)將其研究的“翻轉學習”與他創立的“同伴教學法”進行了整合,并進行了深入研究。美國富蘭克林學院的羅伯特•塔爾博特(RobertTal-bert)教授認為,學生在課后不能有效地消化吸收課堂知識,遇到難題也得不到有效解決,因此他主張采用課下進行傳授知識環節,課上進行促進學生吸收知識環節的“翻轉式教學”。從2007年開始,美國林地公園高中的兩位化學教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使用錄屏軟件錄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操作過程以及教師講課的聲音,并將視頻上傳到網絡,并在2012年1月30日,舉辦了第一個課堂教學開放日,對參觀者展示了“翻轉課堂”的實施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效。雖然最初的起因是想幫助由于天氣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時參加課堂學習的學生,可是卻給教育界帶來了新的曙光。[2]2011年,可汗學院(KhanAcademy)的發起人薩爾曼•可汗發表了題為“用視頻重塑教育”的演講。可汗學院網站運用電子黑板教學系統,讓教學者通過參考系統中所記錄的學習參與者的練習情況,來幫助學習者解決學習過程中難以解決的問題。薩爾曼•可汗在演講中提到他上傳到Youtube上的很多免費教學視頻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和普遍好評,而且這些教學視頻在一些學校中的試驗嘗試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受此啟發,許多教師也要求學生課下認真觀看視頻以代替教師的課堂講解,在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把精力聚焦在完成相關練習以及與教師和同學之間的互動交流上。這種方式打破了傳統教學的課堂結構和課堂教學模式,也顛倒了課上認真聽講,課后認真完成作業和復習的學習方式。這種“顛倒的”、“翻轉的”的教學安排和學習安排,就是日漸興起的“翻轉課堂”。“翻轉課堂”的“翻”與“轉”不僅僅是課上與課下內容的翻轉,教學結構的翻轉,同時也是教師和學生角色的翻轉。“翻轉課堂”引發了國內教育界對于新教育模式的探索和研究,開啟了新一輪教育革命的大門。[3-4]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際上是資源與方式的有效結合,符合教育與學習的規律,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有效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割裂狀態,增強師生互動和學生間的互動,使學生能夠有充分時間反復觀看微課視頻并將知識內化,進而反思并提出問題,隨后在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因而,這是一種既人性化又個性化的具有交互性的學習模式。
二、“翻轉課堂”運用于英美文學課程之可行性
英美文學課程是“英語專業高年級必修課”,“目的在于培養英語專業學生對于英美文學原著閱讀理解和欣賞的綜合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或是“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提升”等。隨著近些年來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和教學理念與方法的推陳出新,英美文學課程的設置思想愈加朝著“文化與文學并重”的方向發展。傳統教學方式下的對某一時代的某一作家的某一作品的講解與分析已經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老師一個人在講臺上將某一作家的生卒年月、生平事跡、主要作品、風格特點等等一一詳述的教學方式,甚至難以達到最基本的“必修課”的初衷,學生逃課,或者來了就伏案大睡的情況普遍存在。學生們的記憶中可能僅剩下幾個作家的名字,還有基本對不上號的作品名稱。這種模式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習積極性差。學生通過記錄筆記、觀看教師課件達到了解作家作品的方式降低了融入文學作品意境,欣賞作品的可能性。學生對作品的認識程度不能及時回饋至教師,學生之間的交流也不充分。學生的學習因不能獲得有效關注和指導,而漸漸產生被忽視的心理狀態,從而逐漸失去學習研究的積極性,喪失刻苦鉆研的學習精神。這種教學結果不僅違背了課程設置的目的,也違背了教書育人的初衷。而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由于能夠與英美文學課程形成良好的契合,從而為改善這一教學現狀提供了可能性。
(一)“翻轉課堂”與課程特點相適應
將微課運用于英美文學課程,可將課程內容涉及的時間線索為經,重點作家為緯構建學習框架,同時將重點、難點進行細化,以制作出內容充實、講解生動、視頻效果精良的微課。學生在課下可以通過微課視頻,把時代背景、作家作品、文學常識及文學理論知識等重難點知識進行細化和內化。與此同時,學生可通過微課進行在線學習、在線提交作業、在線咨詢教師或與同學討論,并得到教師的反饋意見;教師亦可在線布置作業、在線答疑、在線批改學生作業,了解學生學習的具體問題,整合課堂討論內容,預先做好課上準備工作。以此為基礎,課堂上的面對面教學能夠更加注重師生互動,教學環節的設置也將更加緊湊豐富。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小組討論、小組報告和展演。問答式、演講式、劇目表演等多種教學模式均可植入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有效掌控教學全過程。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的主體地位交還給學生,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受到鼓舞,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激發,師生之間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得到保障,課堂上思維碰撞的火花會進一步迸發。例如,講到莎士比亞的戲劇,學生們既可以暢所欲言地談談中國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戲劇的異同,也可以就某一幕、某一場演一演。在這種學習氛圍下,學生和老師都會有不小的收獲和更深的體會,知識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可以說,“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符合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目的要求,契合教學內容安排,既可以幫助教師走出的傳統教學模式怪圈,轉換教學思路,為教師尋求課堂教學和管理的新方法;也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心理,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同時幫助師生構建課上、課下互動的新機制。因此,英美文學課程的特點能夠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現良好的契合,可行性和推廣意義重大。
(二)“翻轉課堂”與高校英語專業師生能力素養相適應
高校英語教師群體具備年輕化和學歷水平高層次化的特點。一項針對大學英語教師素質的調查研究發現全國大學英語教師平均年齡為31.19歲。教師隊伍的這些特點使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理念;同時更具良好的創新精神,以及新的教學理念方法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能力。[5]高校英語專業教師具備良好的語言技能和人文素養,也有較為完善的教學知識體系,能夠積極進行教學探索和教學改革,實現創新性教學,這為英語微課教學資源的制作開發提供了堅實的人力資源保障。此外,英語專業教師能夠熟練掌握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運用,能夠利用各種軟件和多媒體資源設備進行課件制作、查找搜索相關課程資源,這樣“翻轉課堂”實施獲得了技術資源保障。換句話說,高校英語專業教師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和技術能力能夠有效地完成“微課”的制作和“翻轉課堂”的實施。
(三)“翻轉課堂”符合高校大學生的學習心理與需求
當今高校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對于被動接受表現出較強的抵觸情緒,他們具備一定的自我學習意識和方法,對于新事物、新理念有較好的適應能力和濃厚的興趣;他們熱衷網絡和數碼產品,對于信息技術的掌握和運用能力甚至要高于某些教師。無論是課下觀看微課視頻,查找資料,還是課上同老師與同學探討交流,學生已經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真正具備探索精神和批判思維的學習主體。基于“微課”的英美文學“翻轉課堂”形式能夠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和心理,能夠更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和文化素養,能夠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協作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因而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推廣價值。[6]
(四)“翻轉課堂”與教學硬件條件相適應
翻轉課堂教學不僅是一場教學的革命,更是信息技術的革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不僅要依托于信息網絡技術進行前期高質量、高水平視頻和課件的制作,同時更需借助信息網絡媒體力量進行推廣。[7]目前廣大高校都努力建設校園網絡,提升教育現代化和信息技術水平,教學環境的技術條件日益完備。高校可以借助校園網絡平臺進行校內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利用,可以把推廣較好的成果進行校際間的資源共享和借鑒學習,進而將此推廣至全國或更大范圍。此外,將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英美文學課程的推廣途徑還可以借用新媒體形式,比如微博、微信和App或設置客戶使用終端。多媒體教室,微格教室等客觀條件也能夠為“翻轉課堂”的實現提供良好助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大部分高校具備實施“翻轉課堂”的硬件條件,師生也具備實施該教學模式相應的素養和能力,并且“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符合英美文學課程特點,因而該教學模式具有較好的可行性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胡鐵生,詹春青.中小學優質“微課”資源開發的區域實踐與啟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1).
[2]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
[3]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4]戴曼純,張希春.高校英語教師素質抽樣調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2).
[5]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2).
[6]張躍國,張渝江.透視“翻轉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3).
作者:張琦 單位:黑龍江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