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安全工程學科建設的反思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安全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發展機遇
安全工程專業本科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系統掌握安全科學理論和現代安全管理知識的安全工程技術人才(安全工程師),對專業的業務要求是:具有以安全科學技術理論知識為主體,以安全生產知識為客體的專業技術理論知識體系,能對生產過程危險因素進行檢測、設備故障診斷、有害因素的檢測、安全性分析、事故預測以及具有對工業生產環境改善的能力;熟悉國家安全生產方針政策和法規,并能運用安全科學理論和安全技術知識,編制和審查安全工程的綜合措施,初步具有對具體行業或生產工藝安全工程技術的研究能力。專門從事安全職業的人才隊伍,在國際上已有幾十年的歷史。隨著市場經濟的國際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WTO),我國大中型企業開展《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認證及安全等級評估已開始執行,安全生產的中介與技術服務機構已在企業安全生產過程中日顯重要,國家也十分重視第三方認證與技術服務市場的培育。西南科技大學于2003年獲教育部批準開辦安全工程本科和碩士教育,并于2003年8月招收了首屆一個標準班安全工程本科生,2004年4月招收了首屆10名安全技術及工程碩士。此前,整個西南地區的高校都沒有設置安全工程專業,在崗人員的學歷教育與培訓基地也幾乎是空白,造成西南地區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奇缺,安全監察和管理人員培訓困難;這對于我們高起點建設好安全工程學科,培養符合社會和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安全工程專業人才,既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又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二、高起點安全工程學科的創新建設思路
創新是學科與專業建設和發展的生命力。通過對國內幾所高校開辦安全工程專業的經驗調研和學習,圍繞市場需求,結合目前國內外形勢,筆者認為,要搞好高起點安全工程學科的建設,至少應從以下幾方面的工作著手。
1.明確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
首先應以培養“兩個并重型”知識結構的綜合性人才為主,明確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有關調查的結果表明,社會對安全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在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以及課程體系的設定上,人才的知識與能力結構類型上,以“兩個并重型”為宜,即:通用安全管理(含監察)與安全技術并重型(以下稱“通用并重型”)、和具有行業特點的安全管理(含監察)與安全技術并重型(以下稱“行業并重型”)。社會對安全工程人才的需求具有較強的多樣性,而且,這個需求還隨著時間、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從發展上來看,“通用并重型”的人才需求預計會逐步上升。安全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目的最終是使培養對象為社會服務。只有適應社會需求,按需培養,我們的安全工程高等教育才能生存,才有活力、才有特點。
2.努力拓寬學科建設思路
生產力的發展是新興學科產生的根本原因,而學科交叉、綜合、集成是新興學科發展的共性和源動力。綜合集成是當今科技發展最突出的特征,安全工程學科的產生與發展也是如此,已有成功的例子已經說明了這一點。我校的安全工程專業建立在環境工程學院,學院現有采礦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交通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和相應的實驗中心。結合我校安全工程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具體情況,應充分利用社會、政府、研究所、學校、企業、公司等資源,充分發揮學校、學院各學科對安全工程學科的推動作用;開展安全信息智能集成與管理的應用研究,將安全信息的采集、安全評價、專家決策、危險源辯識、故障診斷等技術高度集成化,并在企業或部門應用。
(1)加強教學和科學研究的社會化,廣泛利用社會資源,深入社會、了解需求,更好地為社會服務。一方面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和主管領導的縱向支持,另一方面加強橫向聯合,爭取企業經費支持。組織師生參加多種學習和學術交流活動;請省市領導到校主講當前安全生產的形勢和對策,安全工程人才的現狀、需求和趨勢;積極與四川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聯合成立安全工程教育顧問委員會;引進高層次人才,建設“安全科學與工程”學術團隊;與有關大中企業聯合,加快學科基地建設;派學生參加政府和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和認識實踐,與省、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達成共識,重點在大型企業建立應用實踐基地;組織師生參加全國“安全生產宣傳日”活動。等等。
(2)安全工程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其具有價值規律和市場調節的屬性,受市場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和影響,安全工程專業的發展歷程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健全,國家《安全生產法》及配套法規的頒布和實施,國家大力推行注冊安全師執業制度、推廣安全技術咨詢中介機構、實施建設項目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制度,這些大環境對作為擁有技術和人才雙重優勢的安全工程學科,無疑提供了極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加之聯合共建研究基地,實現資源共享和成果共享,為該學科提供了有力的市場競爭條件和優勢;同時,隨著全社會的日益重視和關注,安全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招生指標也會得到穩步提高;為安全工程學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和培養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為此,要從辦學思想、專業建設、學科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辦學效益等諸方面積極探索與市場經濟的聯系,落實市場化的建設思路。
(3)由于安全工程涉及多學科、多專業,因此要求學生具有系統而寬廣的知識領域,政策性強,市場需求及變化迅速。如交通、石化、機械、電子、航空航天、信息產業、建筑等行業以及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等均應保證生命和財產安全。因此,教學、咨詢服務、科研、實習與實踐等環節,應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隨著時間、環境、事件的變化而適時做出相應調整,應該具有靈活性和適應性,不斷培育新的學科生長點。
(4)在繼續完善辦學條件和基礎的前提下,穩步提高本科和碩士教學質量和規模;加快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力爭在讀研究生人數在20人左右;開辦安全工程碩士班,爭取省高級注冊安全主任培訓的資格;使安全工程學科盡快成為為四川省經濟可持續發展,培養高水平、多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時建立和完善開展繼續工程教育(安全專業人員的短期培訓)、職工安全教育和官員安全教育(任職資格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識教育)的完整教學體系;開辟第二學歷教育,開設全校素質選修課和其它專業的安全工程輔修課教育,工科相關專業課程體系增設《安全工程導論》基礎教育;雙學位教育;按行業舉行舉辦專業培訓安全工程師資格審查制度等多種措施。
3.具體措施建議
為保證教學質量,迅速提高教學、科研水平,首先應就如何建設新專業、發展新學科,如何面向地區經濟建設主戰場聽取各方面的指導意見,以開放式的創新思路,聘請省市職能部門和省市十家大型企業的安全處長(部長)到我校針對如何辦好安全工程專業進行研討。其次,深入重點行業和企業進行調研活動,了解企業生產組織過程中對高素質安全科技人才素質的需要,為教學改革、科研方向提供參考。第三,充分吸收省內外、國內外先進辦學經驗,了解學科發展現狀和趨勢,開拓出具有特色的“通用安全技術+安全管理與法規+四川省典型行業安全技術”的培養模式,提出“厚基礎、寬專業、重實踐、通管理、強法規”的安全工程課程體系設置原則。第四,利用自身的優勢,聘請國內知名的專家、學者作為客座教授或來我院進行指導和交流。第五,由學校申請成立安全工程學科團隊,爭取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經貿委安全生產專項措施項目、四川省科技攻關項目的資助。第六,繼續抓緊師資隊伍建設,加大力度引進高素質、高學歷的安全工程專家、教授、博士和工程技術人才。第八,明確培養目標,努力抓好課程體系建設。課程設置是培養計劃的核心內容。第九,抓好專業教材建設。由于安全工程是新建學科,目前尚無全國統編的教材,且各校由于行業的不同,對教材內容的需求也不同,教材建設的任務是艱巨的。教材與教輔體系的建設已迫在眉睫。第十,加大投入,重點扶持,抓緊安全工程實驗室建設。在抓緊進行基地建設的同時,主管領導部門、學校和董事單位,應高度重視安全工程實驗室的建設,并相應加大投入,優先選擇扶持新學科建設。努力盡快建成“安全工程專業實驗室”,包括“防火防爆實驗室”、“危險化學品安全研究室”等。
4.長期規劃
通過組建和加強學術團隊,深入開展安全科學領域及其相關學科的研究,努力建設好以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為先導的西南安全信息管理與控制中心、安全測控技術研發中心。在學校高水平大學建設項目的大力支持下,建設好“安全工程智能化及信息管理集成化創新基地”,實現基于網絡技術的企業安全技術共享及信息管理與集成,爭取建成西南地區安全生產信息網絡中心;四川省化學危險品管理與監控中心;四川省重大事故隱患信息動態管理中心;四川省重大事故應急預案信息管理中心。建設能提供本科生和研究生進行設計型和創新型實驗的開放性實驗平臺;完善燃燒與爆炸實驗室、安全檢測與控制實驗室、裝備失效分析與評價實驗室、及“四川省安全科學技術研究所-西科大安全技術中心”。結合學科的實際情況和安全科學發展的需要,重點建設以下學術方向:安全評價技術及安全管理信息系統;過程系統安全;安全控制原理;職業安全衛生與環境健康;核安全技術。
三、結語
安全工程學科符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符合科技進步、產業結構調整、區域經濟建設的需要;就業面廣、人才需求量大;專業特色明顯。我校安全工程學科建設恰遇國家和地方安全科學大力發展的良好時機,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學術隊伍成員知識、年齡結構合理、工作積極性較高、團結協作氛圍好。我們要十分重視教師隊伍主體建設、專業基礎建設、學科基地建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從而使學科建設沿著社會化、市場化的軌道健康、穩定、快速地發展。學科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長期性的工作。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要加強教學、科研、生產三位一體化、重視安全科技產業化、關注安全科技國際化,加強同國外同行的聯系與合作,鼓勵出國學習和交流,加快高層次人才培養。加強學術交流,積極參與并爭取主辦較高水平或全國性學術研討會;組織省市政府部門、研究單位、企業共同參與的研討會,擴大影響,為學科建設和爭取項目奠定基礎,為我省經濟建設服務并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安全工程領域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作者:韋愛勇單位:西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