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現代科技在文物鑒定中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文物鑒定作為文物學的核心架構,對文物收藏與文物保護等工作的開展起到直接影響。基于科學技術的全面普及化,文物鑒定工作也嘗試融入高科技技術手段,用以提升文物鑒定的可信度、公信力以及準確性。針對此,本文重點分析三個部分,即第一部分為文物鑒定概念及方法,第二部分為現代科技在文物鑒定中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為現代科技在文物鑒定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
現代科技;文物鑒定;應用
文物鑒定是指以科學方法的輔助運用,結合分析辨識等手段,對文物年代和真偽、價值、用途與質地實施鑒定。而現代科技文物鑒定涉及真偽識別和年代判定兩個層面。尤其在年代判定中,作為文物考古斷代的核心手段,對其歷史文化解析起到關鍵作用;真偽識別中現代科技可有效降低其難度,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鑒定效果。
一、對文物鑒定的分析
(一)概念
文物鑒定作為文物研究的重點工作,以科學技術的方式,實現對文物真偽、價值與年代的鑒別。例如:在可移動、不可移動文物鑒定工作中,其中可移動文物以藏品、流散文物為主,如陶瓷與琺瑯器等;不可移動文物則為文物史跡,如石窟寺、古墓葬與石刻等。在出土文物鑒定中,以“斷代”作為鑒定目標;傳世、流散文物鑒定,則以真偽辨別為宗旨。現代化科技手段的衍生,在文物鑒定工作中起到關鍵性作用。依據目的差異,以個人收藏為核心的文物鑒定,是以真偽辨別為核心確定其經濟利益;而文物保護機構通過其真偽與年代的判斷,便于文物保護、展覽與檔案建立等工作的開展,如研究所和博物館等。
(二)鑒定方法
關于文物鑒定涉及傳統方法、現代科技兩種方法。首先,傳統方法。即為“眼學”,通過對文物形態、內涵規律的判斷,實現文物鑒定工作。經人類不斷探索總結,針對傳統方法中的文物鑒定,包含同類物比較、綜合因素分析兩種。前者是文物鑒定的基本手段,要求標準器物已確認真偽,且與待鑒定文物為同類屬性,結合文物花紋、顏色與質地對比的方式,辨別二者的差異點或共同點,以此確定文物鑒定的最終結果。后者將文物特點作為鑒定基準,結合文獻查閱與文物鑒定規律,對其進行綜合判斷。其次,現代科技。現代科技條件下的文物鑒定工作,是以科學技術為輔助,通過對文物工藝與質地科學分析,切實文物鑒定的目標。相較于傳統方法而言,現代科技具有可靠性、準確性的特點,適用于各類文物鑒定工作。
二、現代科技在文物鑒定中的重要性
傳統鑒定將專家的考古資料予以整合,并將其作為理論依據,結合實踐印證的方式,尋找文物規律。因此,傳統鑒定是人類智慧與經驗的結晶,但卻存在相應的局限,其原因在于:文物鑒定是主觀意識與行為的展現,鑒定者因經驗積累度、知識結構的差異,使其在文物鑒定中易產生抵牾現象。為規避該類現象的發生,文物管理部門通過鑒定委員會的設立和成員奇數的組建,若發生文物鑒定分歧,則需采用投票表決,確定文物最終的鑒定結果。但是,現代科技可有效打破傳統鑒定限制,依據科學且合理的鑒定原則,結合客觀、全面分析的層面,保證文物鑒定結果的真實性。現代科技具備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鑒定優勢,如文物斷代工作中,現代科技鑒定涉及考古地磁斷代、鈾系斷代、放射性碳素斷代、樹木年輪斷代與熱釋光斷代等技術手段,結合相關儀器的輔助運用,依據待鑒定文物的量表對比,使其在無主觀因素的制約下,更具可信價值。總之,現代科技在進行文物鑒定中,以重復對比、無傷與無損鑒定的方式明確文物真偽與斷代等各項工作。
三、現代科技在文物鑒定中的具體應用
現階段,以現代科技為核心的文物真偽鑒定工作,相對普遍化,如成分分析、工藝鑒別、特征判定等,其在分析人類歷史演變、文化遺物中占據決定性優勢。總之,針對現代科技在文物鑒定中的具體應用,可表述為以下幾點:
(一)微觀文物特性,提升傳統鑒定精準度
電子、超景深視頻顯微技術,可在文物鑒定中對其微觀部分予以放大(幾十倍~上萬倍),便于對文物構造的清晰展現,其能夠彌補肉眼鑒定、傳統顯微鏡鑒定所帶來的局限,即以超高分辨率、圖像實時保存的方式,對文物予以鑒定,促進其精準度的提升。例如:陶瓷胎釉、紋飾與燒結工藝;青銅器銘文紋飾、鑄造工藝和鍛造特點;書畫印章、墨跡以及紙張等紋路;絲質品紡織工藝等。上述內容作為文物微觀特征,具有獨有性特點,雖然造假者能夠在文物外在形態中達到以假亂真的仿制效果,但卻無法對其微觀特征予以仿造,這也是贗品“形似無神”特征的體現。譬如:古羅馬、古希臘大理石雕刻并非肉眼縮減白色,而是彩色。
(二)取樣少、無損鑒定
現代科技在文物鑒定中的廣泛應用,關鍵在于其自身取樣少、無損鑒定的優勢。例如:光譜分析法以靈敏度高與分析快的特點,可針對微量元素(約為百萬分之幾)予以鑒定,多數在陶瓷與金屬等文物鑒定中得以運用,其取樣量僅為3~7毫克。X熒光分析法文物鑒定深度僅為幾微米,可通過表面淺層分析的方式,破壞度相對較低,如瓷釉元素成分的鑒定,無需化學制樣與取樣等手段,方可實現文物鑒定工作。
(三)多元化文物鑒定
多元化文物鑒定,即為單一現代科技可用于諸多文物鑒定,相同文物適用于多種鑒定方法。例如:X射線成像可通過對文物加工工藝的檢測,結合對比分析的手段,對其真偽進行判定,如青銅器銹蝕處銘文紋飾、修補痕跡等。而在針對相同文物鑒定工作中,可選用交叉鑒定。譬如:早期陶瓷,作為人工制品的典型代表,若要精準分析其制作地點是否相同,則可選用光譜分析法和電子探針顯微法、電子顯微鏡法與X射線分析法等多元化現代科技鑒定手段,對其微量元素予以組分分析,并實現陶瓷產地的探討。
(四)真偽、年代合并鑒定,達至最佳鑒定效果
骨化石含量測年法,通過對骨化石年代的判斷,實現其真偽鑒別。例如:轟動一時的英國“Piltdown”造假案。于1900年,CharlesDawson于英國南部(Sussex舊石器早期遺址坑)發現人頭蓋骨和似猿牙齒、下頜骨等,聲稱已掌握人類、猿類“缺環”。隨后,英國政府將其命名為“Piltdown人”,并在教科書中得以快速傳播。直至20世紀中期,英國博物館對人頭蓋骨、牙齒與下頜骨實施F(氟)、U(鈾)、N(氮)元素含量進行鑒定,該結果顯示,三者骨骼隸屬于不同年代,且無相關屬性,即人頭蓋骨距今僅為600余年,而下頜骨則來源于猩猩,屬于科技嫁接產物,造假者為體現骨骼的共存性與年代性,對其施以重鉻酸鉀處理。該造假案的揭示,充分體現了現代科技在文物鑒定中的重要性。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代技術逐漸成熟,促使各類APP軟件立足于人類生活的多方領域。如現代科技在文物鑒定中的運用,即通過文物資源的整合,為其鑒定工作添磚加瓦,促使人們能夠正確認識文物,并善待文物。除此,現代科技作為傳統經驗、計算機技術的全面融合,能夠在藝術品魚龍混雜的今天,以督導的作用,促進了人類審美境界和品位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宋暉.現代顯微技術在紙質文物鑒定與修復中應用[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5,27(2):52-57.
[2]劉芳.古瓷鑒定中的傳統目鑒方法的運用[J].神州旬刊,2016(5):22-22.
[3]岳峰.略談高科技時代中的文物藝術品鑒定[J].文物天地,2015(10):90-93.
[4]王曉靜.現代科技在紡織品文物保護中的應用[J].文物世界,2014(6):56-58.
[5]邵維秀.文物鑒定的科學檢測方法[J].科技視界,2015(17):308-308.
作者:來守英 畢傳峰 魯莎莎 單位:山東省日照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