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休閑農業發展策略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休閑農業發展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休閑農業發展策略

      1休閑農業的概念、功能及意義

      1.1休閑農業的概念

      休閑農業是指在農村范圍內,利用農業自然環境、田園景觀、農業生產、農業經營、農業設施、農耕文化、農家生活等旅游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和開發設計,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娛樂、健身等多項需求的旅游經營形態。從廣義的觀點來看,休閑農業還包括休閑林業、休閑漁業、休閑牧業、休閑農家樂等。因此可以說,休閑農業是以農業為基礎,以休閑為目的,以服務為手段,以城市游客為目標,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

      1.2休閑農業的特性

      1.2.1休閑農業是以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游憩服務業三級產業相結合的農業企業。

      1.2.2休閑農業是體現生產、生活和生態“三生”一體的農業經營方式。

      1.2.3休閑農業所提供的休閑產品、休閑活動和休閑服務,具有服務業商品的特性。

      1.2.4休閑農業具有強烈的季節性,一年四季不同,有旺、淡季之分。

      1.2.5休閑農業具有市場性,其市場目標是城市,要優先為城市游客提供休閑服務。

      1.2.6休閑農業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性,可以為游客提供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機會。

      1.3休閑農業的功能

      1.3.1經濟功能。休閑農業可以為游客提供優質、綠色、生態、安全、健康的農產品,滿足游客對休閑食品的需要。

      1.3.2游憩功能。休閑農業可以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體驗、娛樂、度假等各種活動的場所和服務。

      1.3.3社會功能。休閑農業可以促進城鄉交流,增進農村社會發展,提升農民生活品質,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

      1.3.4教育功能。休閑農業可以為游客提供了解農業文化、學習農業知識、參與農業生產活動、感受農業景觀的戶外教學場所。

      1.3.5環保功能。休閑農業可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維護自然景觀生態,提升環境品質,并為游客進行現場的環保教育。

      1.3.6醫療功能。休閑農業區具有優美的自然環境、新鮮的空氣、寧靜的空間、生生不息的動植物、遍地綠色的草木,以及隨處的鳥語花香,是最適合調劑身心及養生保健的場所。

      1.3.7文化功能。休閑農業與農村民俗文化、生活文化和產業文化相結合,可以為游客提供各種農村文化活動,促進農村文化發展。

      1.4休閑農業的意義

      1.4.1休閑農業可以充分開發利用農村旅游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拓寬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村旅游服務業,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較好的經濟基礎。

      1.4.2休閑農業可以促進城鄉統籌,增加城鄉之間互動。城里游客把現代化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等信息輻射到農村,使農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現代化意識觀念和生活習俗,提高農民素質。

      1.4.3休閑農業可以挖掘、保護和傳承農村文化,并且進一步發展和提升農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鄉風。

      1.4.4休閑農業可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改善鄉村環境衛生條件,為建設村容整潔的新農村創造了條件。

      2我國休閑農業發展背景與需求分析

      2.1背景條件

      2.1.1都市化社會的出現。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規模的擴大,為發展休閑農業提供了市場客源。我國城市由1978年的193個發展到2000年的663個,城市總人口達到3.879億,城市化率為30.4%,其中,200萬人以上的超大城市13個,占2%;100-2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27個,占4%;50—1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53個,占8%;20—50萬人的中等城市218個,占33%。長期生活在城市的人由于受到城市環境、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很希望到農村觀光旅游,欣賞大自然的美感。據北京市的調查,每年有67.3%的家庭到郊區休閑旅游,其中有16.9%的家庭每年到郊區旅游3—5次。全市有15.3%的市民到郊區旅游5次。由此可見,城市人口增加,為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場。

      2.1.2居民經濟收入的增加。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發展休閑農業提供了可靠的經濟基礎。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旅游需求急劇膨脹但主要是觀光性旅游的需求。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時,將基本形成對休閑的多樣化需求和多樣化選擇。人均收入達到3000美元時,度假需求就產生。以北京市為例,2004年北京市人均GDP已達3470美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已達12638元,人均消費支出12200元。恩格爾系數降至32.2%。這些城市人在滿足吃、穿、住基本需求以后,其消費傾向將逐步轉向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的多樣化、高級化和個性化,而且這一消費群體會越來越大,成為發展鄉村休閑農業旅游的主要游客。

      2.1.3休閑時間的增加。我國1995年就開始實施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9月開始實行三個“長假日”制度(五一、十一、春節),這樣我國公眾普遍享有國家法定假日全年114天(含周日)。其中,學生和教師則全年約140天,公務員及外企管理人員,全年約124天。離、退休人員絕大多數賦閑在家。這些休閑假日就為發展休閑農業提供了時間保證。

      2.1.4道路與交通的改善。一般說,農業休閑旅游大多數是短途旅游,以自駕車為主。目前城市私人汽車迅速增加,為城市人外出郊區旅游提供了交通條件。比如,北京市2004年全市私人汽車保存量129.8萬輛,按北京市戶籍人口計算,每100人保有私人汽車11輛,而且目前每天仍以1000輛汽車的銷售量在增長。私人汽車的增加,促進了北京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發展休閑農業的條件日漸成熟,尤其一些大中城市和經濟比較發達地區,休閑農業的發展時機已經到來。著名未來預測學家格雷尼、莫利托研究認為,休閑是新千年全球經濟發展的五大推動力中的第一引擎。休閑產業將是21世紀的動力產業、朝陽產業。

      3農業部和旅游局對發展休閑農業旅游十分重視

      1998年,國家旅游局推出“華夏城鄉游”,提出“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做農家活,看農家景,享農家樂”的口號,有力地推動了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1999年,國家旅游局推出“生態旅游年”,全國各地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和保護鄉村生態環境,開展鄉村農業生態旅游,又進一步促進了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2001年,國家旅游局把推進農業旅游發展工作列為當年旅游工作要點,并通過對山東、江蘇、浙江等省的調研形成了《農業旅游發展指導規范》,于年底公布了首批農業旅游示范點候選名單。2002年初,國家旅游局正式倡導開展農業旅游,并實施《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檢查標準(試行)》,為創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工作,提高農業旅游產品的規范化、專業化和市場化水平提供了依據。2004年,國家旅游局根據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評定標準,從接待人數、旅游效益、產品、設施、管理、經營、安全、可進入性,發展后勁等十個方面,在全國評選出203個農業旅游示范點。2006年初,國家旅游局將當年全國旅游主題確定為“中國鄉村旅游年”,宣傳口號為“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要求各地旅游管理部門和各類旅游企業將“旅游業促進新農村建設”作為本地區旅游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2006年7月,全國旅游工作座談會議推出了“關于促進農村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我國農村旅游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民俗文化豐厚。依托這些優勢資源,發展農村旅游,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之一。2007年4月,國家農業部和旅游局聯合發出關于大力推進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通知,提出了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要求,并組建了中國休閑農業網(中國鄉村旅游網),以此為平臺有力地推動全國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發展。

      4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與特點

      4.1休閑農業的發展過程

      我國休閑農業興起于改革開放以后,開始是以觀光為主的參觀性農業旅游。1990年代以后,開始發展觀光與休閑相結合的休閑農業旅游。進入21世紀,觀光、休閑農業有了較快的發展。第一階段:早期興起階段(1980—1990年)。該階段處于改革開放初期,靠近城市和景區的少數農村根據當地特有的旅游資源,自發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農業觀光旅游,舉辦荔枝節、桃花節、西瓜節等農業節慶活動,吸引城市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增加農民收入。如廣東深圳市舉辦了荔枝節活動,吸引城里人前來觀光旅游,并借此舉辦招商引資洽談會,收到了良好效果。河北淶水縣野山坡景區依托當地特有的自然資源,針對京津唐游客市場推出“觀農家景、吃農家飯、住農家屋”等項旅游活動,有力地帶動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第二階段:初期發展階段(1990—2000年)。該階段正處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時期,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和居民經濟收入提高,消費結構開始改變,在解決溫飽之后,有了觀光、休閑、旅游的新要求。同時,農村產業結構需要優化調整,農民擴大就業,農民增收提到日程。在這樣背景下,靠近大、中城市郊區的一些農村和農戶利用當地特有農業資源環境和特色農產品,開辦了觀光為主的觀光休閑農業園,開展采摘、釣魚、種菜、野餐等多種旅游活動。如北京錦秀大地農業科技觀光園、上海孫橋現代農業科技觀光園、廣州番禺區化龍農業大觀園、河北北戴河集發生態農業觀光園、江蘇蘇州西山現代農業示范園、四川成都郫縣農家樂、福建武夷山觀光茶園等。這些觀光休閑農業園區,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來觀光旅游,體驗農業生產和農家生活,欣賞和感悟大自然,很受歡迎和青睞。第三階段,規范經營階段(2000年—)。該階段處于我國人民生活由溫飽型全面向小康型轉變的階段,人們的休閑旅游需求開始強烈,而且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①更加注重親身的體驗和參與,很多“體驗旅游”“、生態旅游”的項目融入農業旅游項目之中,極大地豐富了農業旅游產品的內容。②更加注重綠色消費,農業旅游項目的開發也逐漸與綠色、環保、健康、科技等主題緊密結合;③更加注重文化內涵和科技知識性,農耕文化和農業科技性的旅游項目開始融入觀光休閑農業園區;④政府積極關注和支持,組織編制發展規劃,制定評定標準和管理條例,使休閑農業園區開始走向規范化管理,保證了休閑農業健康發展;⑤休閑農業的功能由單一的觀光功能開始拓寬為觀光、休閑、娛樂、度假、體驗、學習、健康等綜合功能。

      4.2觀光農業發展現狀與分布

      4.2.1規模與結構。自1980年代我國觀光農業開始萌芽,經歷了1990年代初期發展,到21世初,我國觀光農業已進入一個全面發展時期,旅游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布擴展,呈現出一個良好的發展新態勢。2004年,為了推動全國觀光農業的發展,國家旅游局對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進行了評選,選出203個農業旅游示范點,2005年,又進行了第二次評選,選出農業旅游示范點156處。目前總共評選出農業旅游示范點359處,其中:農業觀光旅游點112個,占31.20%;農業科技觀光旅游點60個,占16.71%;農業生態觀光旅游點56個,占15.60%;民俗文化旅游點20個,占5.57%;休閑度假村(山莊)26個,占7.24%;古鎮新村39個,占10.86%;農家樂18個,占5.01%;自然景區28個,占7.80%。

      4.2.2地域分布。2004、2005兩年評選出的359處農業旅游示范點遍布全國31個省市,其中,就中、東、西三大區域分布來看,中國東部地區195個,占54.32%;中部地區68個,占18.94%;西部地區96個,占26.74%。就省、市、區分布來看,最多的是山東55個,占15.32%,江蘇43個,占11.98%,遼寧34個,占9.47%,貴州18個,占5.01%,安徽、四川各17個,分別4.74%,河北15個,浙江、廣東14個,山西13個,河南12個,廣西11個,內蒙古、新疆各10個,黑龍江、重慶各9個,北京、甘肅各7個,湖北、云南各6個,江西、上海各5個,其余均在5個以下。

      4.3休閑農業發展特點

      4.3.1休閑農業分布變化和新格局的形成。休閑農業開始階段都是分布在大城市周邊地區,而現在已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發展。在大城市,也從近郊區向中、遠郊區發展,從而形成了休閑農業分布的新格局。就北京而言,以城市為中心,城市周邊50km以內,為觀光、采摘、科技、教育、餐飲、購物旅游圈;城市周邊50—150km以內,為觀光、休閑、體驗、住宿旅游圈;城市周邊150—250km以內,為休閑、度假、特色旅游圈。

      4.3.2休閑農業從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區發展。過去一些旅游景區主要是從自己本身考慮發展,現在一些景區開闊了思路,把景區旅游延伸到農村,實行景區旅游開發與農村經濟發展圖2中國大陸359個農業旅游示范點分布(2005年)Fig.2Distributionofthe359agritourismdemonstrations相結合,在自己發展的同時,通過多種方式積極引導村民參與旅游服務業,發展農業和休閑農業,走旅游脫貧致富的道路。

      4.3.3休閑農業從單一觀光型農業向休閑、教育、體驗型農業發展。過去休閑農業多是以農業觀光和農家樂為主,功能單一,層次較低,現在休閑農業已不滿足于“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內容的農家樂。在發展農業休閑旅游和農家樂的同時,還開發鄉村的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生態文化資源,增加了休閑、娛樂、養生、健身和回歸自然的內容,從而使休閑農業向高品味、高層次、多功能方向發展。

      4.3.4休閑農業從自發發展逐步走向規范化發展。過去休閑農業很多是自發發展的,沒有經過規劃論證,經營管理不規范。近年來,各地農業部門和旅游部門都重視規范化管理,制定了農業旅游和民俗旅游的評定標準,有的對農家樂和休閑農莊還制定了星級標準。依據標準定期進行評估,評出一級、二級休閑農業旅游示范區(點),使休閑農業逐步走向規范化和專業化。

      4.3.5休閑農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發展休閑農業必須考慮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密切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新村建設與整治,生態環境改善等各項工作開展,使休閑農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

      5休閑農業發展模式與經營類型

      5.1田園農業旅游模式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旅游吸引物,開發農業游、林果游、花卉游、漁業游、牧業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題旅游活動,滿足游客體驗農業、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

      5.1.1田園農業游。以大田農業為重點,開發欣賞田園風光、觀看農業生產活動、品嘗和購置綠色食品、學習農業技術知識等旅游活動,以達到了解和體驗農業的目的。如上海孫橋現代農業觀光園、北京順義“三高”農業觀光園。

      5.1.2園林觀光游。以果林和園林為重點,開發采摘、觀景、賞花、踏青、購置果品等旅游活動,讓游客觀看綠色景觀,親近美好自然。如四川瀘州張壩桂園林。

      5.1.3農業科技游。以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為重點,開發觀看園區高新農業技術和品種、溫室大棚內設施農業和生態農業,使游客增長現代農業知識。如北京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園。

      5.1.4參與體驗游。通過參加農業生產活動,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讓游客接觸實際的農業生產、農耕文化和特殊的鄉土氣息。廣東高要廣新農業生態園。

      5.2民俗風情旅游模式

      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旅游活動,增加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

      5.2.1農耕文化游。利用農耕技藝、農耕用具、農耕節氣、農產品加工活動等,開展農業文化旅游。如新疆吐魯番坎兒井民俗園。

      5.2.2民俗文化游。利用居住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禮儀民俗、節令民俗、游藝民俗等,開展民俗文化游。如山東日照任家臺民俗村。

      5.2.3鄉土文化游。利用民俗歌舞、民間技藝、民間戲劇、民間表演等,開展鄉土文化游。如湖南懷化荊坪古文化村。

      5.2.4民族文化游。利用民族風俗、民族習慣、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節日、民族宗教等,開展民族文化游。如西芷拉薩娘熱民俗風情園。

      5.3農家樂旅游模式

      指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點,以低廉的價格吸引游客前來吃、住、玩、游、娛、購等旅游活動。

      5.3.1農業觀光農家樂。利用田園農業生產及農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來觀光、休閑和體驗。如四川成都龍泉驛紅砂村農家樂、湖南益陽花鄉農家樂。

      5.3.2民俗文化農家樂。利用當地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娛樂、休閑。如貴州郎德上塞的民俗風情農家樂。

      5.3.3民居型農家樂。利用當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如廣西陽朔特色民居農家樂。

      5.3.4休閑娛樂農家樂。以優美的環境、齊全的設施,舒適的服務,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旅游活動。如四川成都碑縣農科村農家樂。

      5.3.5食宿接待農家樂。以舒適、衛生、安全的居住環境和可口的特色食品,吸引游客前來休閑旅游。如江西景德鎮的農家旅館、四川成都鄉林酒店。

      5.3.6農事參與農家樂。以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業工藝技術,吸引游客前來休閑旅游。

      5.4村落鄉鎮旅游模式

      以古村鎮宅院建筑和新農村建設格局為旅游吸引物,開發觀光旅游。

      5.4.1古民居和古宅院游。大多數是利用明、清兩代村鎮建筑來發展觀光旅游。如山西王家大院和喬家大院、福建閩南土樓。

      5.4.2民族村寨游。利用民族特色的村寨發展觀光旅游,如云南瑞麗傣族自然村、紅河哈尼族民俗村。

      5.4.3古鎮建筑游。利用古鎮房屋建筑、民居、街道、店鋪、古寺廟、園林來發展觀光旅游,如山西平遙、云南麗江、浙江南潯、安徽徽州鎮。

      5.4.4新村風貌游。利用現代農村建筑、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莊綠化、工農企業來發展觀光旅游。如北京韓村河、江蘇華西村、河南南街。

      5.5休閑度假旅游模式

      依托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閑、娛樂設施,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

      5.5.1休閑度假村。以山水、森林、溫泉為依托,以齊全、高檔的設施和優質的服務,為游客提供休閑、度假旅游。如廣東梅州雁南飛茶田度假村。

      5.5.2休閑農莊。以優越的自然環境、獨特的田園景觀、豐富的農業產品、優惠的餐飲和住宿,為游客提供休閑、觀光旅游。如湖北武漢謙森島莊園。

      5.5.3鄉村酒店。以餐飲、住宿為主,配合周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游客提供休閑旅游。如四川郫縣友愛鎮農科村鄉村酒店。

      5.6科普教育旅游模式

      利用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或博物館,為游客提供了解農業歷史、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旅游活動。

      5.6.1農業科技教育基地。是在農業科研基地的基礎上,利用科研設施作景點,以高新農業技術為教材,向農業工作者和中、小學生進農業技術教育,形成集農業生產、科技示范、科研教育為一體的新型科教農業園。如北京昌平區小湯山現代農業科技園、陜西楊凌全國農業科技農業觀光園。

      5.6.2觀光休閑教育農業園。利用當地農業園區的資源環境,現代農業設施、業經營活動、農業生產過程、優質農產品等,開展農業觀光、參與體驗,DIY教育活動。如廣東高明藹雯教育農莊。

      5.6.3少兒教育農業基地。利用當地農業種植、畜牧、飼養、農耕文化、農業技術等,讓中、小學生參與休閑農業活動,接受農業技術知識的教育。

      5.6.4農業博覽園。利用當地農業技術、農業生產過程、農業產品、農業文化進行展示,讓游客參觀。如沈陽市農業博覽園、山東壽光生態農業博覽園。

      5.7回歸自然旅游模式

      利用農村優美的自然景觀、奇異的山水、綠色森林、靜蕩的湖水、發展觀山、賞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動,讓游客感悟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回歸大自然。主要類型有水上樂園和露宿營地。

      6我國典型省市休閑農業發展

      6.1北京市休閑農業發展

      北京郊區觀光農業的發展歷經了萌芽自發、政府引導和規范管理三個時期。1980年代后期,在昌平縣十三陵旅游區出現了向游人開放的觀光桃園,游客購票入園后可自行采摘、品嘗鮮桃,在游覽結束時,桃園會贈送游客一袋自己采摘的桃子,這種觀光形式深受游客歡迎。2004年初,為促進觀光休閑農業行業的規范發展成立了全國首家“北京觀光休閑農業行業協會”,制定了市級觀光農業示范園的標準。2004年8月配合市農村工作委員會開展了首批的評定工作。截至到2004年底,全市郊區11個區縣共有觀光休閑農業項目近2000個,年接待游客超過400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接近30億元。目前,北京市形成了城市近郊觀賞農業公園區、中郊平原觀光休閑農業區、遠郊山區觀光休閑生態農業區。

      6.2上海市休閑農業發展

      上海農業旅游起步于1991年“,南匯桃花節”是最初的景點。到2002年,上海共有72個觀光休閑農業景區(點),分布于10個區縣。如今的上海郊區,農業形態正在重新調整和變化,傳統的農業功能正向綠色食品功能、生態休閑功能、科技示范功能為一體的都市現代農業功能轉變。2005年崇明前衛村正式對外接待游客,拉開了上海郊區“農家樂”序幕,現在全市已基本建成農業旅游景點30多處,形成了7條農業旅游線。目前上海市有觀光農業園區、觀光農業基地和“觀光農業鎮”等多種類型。如位于上海西南郊的松江縣洞涇鎮,全鎮均為觀光農業景區,這在上海市還是第一家。農業的生態休閑效益正在日漸凸顯,農業旅游成為上海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新亮點。

      6.3深圳市休閑農業發展

      深圳制訂的“十一五”期間的都市農業發展總體目標,以農業園區、無公害生產基地、觀光農業為主要形式,以實現都市農業的經濟、社會、生態功能為發展方向,將建成集科技研發示范、休閑觀光、生態屏障和提供安全優質農產品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都市農業系統。深圳市農業總體布局在空間上分為三大片區:東部生態農業區,重點發展生態風景林、森林公園等生態農業、無公害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等。西部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區,以現代農業科技裝備的設施化與工廠化生產為主要手段,大力打造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沿海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區,重點發展海洋養殖、捕撈加工、海洋生物產業和休閑觀光旅游。

      6.4浙江省休閑農業發展

      浙江省休閑觀光農業由于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農業資源和經濟狀況的差異,各地休閑觀光農業發展類型與模式表現為多樣性。目前,從開發模式分,主要有基地改建型、項目建設型、文化挖掘型、設施改造型、農莊經濟型、旅游帶動型等;按功能分,主要有觀光農園、休閑農場、市民農園、教育農園、農業公園、森林公園、民俗觀光村、民居農莊等;按產業類型分,主要有種植主導型、畜牧養殖主導型、水產養殖主導型、綜合開發利用型等。

      6.5湖南省休閑農業發展

      2006年,湖南省休閑農業協會在永州市成立,標志著湖南省現代農業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高效農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新亮點。這是繼北京市、山西省之后,全國率先成立休閑農業協會的省市之一。1990年代,長沙、益陽2市率先出現了以釣魚休閑、吃農家菜、住農家房、觀農家景、干農家活為主要內容的“農家樂”。經過10多年的發展,休閑農業整體檔次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在滿足游客吃住的基礎上,湖南省休閑農業發展越來越注重為游客提供更多的自然休閑方式、農家生活與農事體驗等休閑旅游產品。目前,湖南省休閑農業主要由觀光型休閑農業、客棧型休閑農業、度假型休閑農業三種類型。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湖南省具備一定規模的休閑農莊達到5000多家,全年經濟收入超過30億元,接待休閑旅游人數2000多萬人次,分別比2004年增長30%以上。僅長沙市就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莊900多家,其中長沙縣、開福區、望城縣、瀏陽市等已逐步形成了點面結合的休閑農業產業群。

      7我國休閑農業發展存在問題與發展對策

      7.1休閑農業發展存在主要問題

      7.1.1科學規劃重視不夠。目前,休閑農業基本上是以鄉村企業、農民自主開發為主,缺少整體規劃和科學論證,項目設計雷同,布局不盡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場定位不準,簡單仿效,粗放經營,在開發建設上隨意性較大,存在著一定無序性和盲目性。

      7.1.2檔次不高,品味偏低。目前休閑農業發展多為規模小、檔次低、品牌單一,而高品位、高檔次、多功能、知識型的較少,多數觀光休閑農業區設施簡陋、內容不夠豐富,生態、文化內涵不高,社會影響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7.1.3管理不夠規范,服務水平不高。休閑農業的規章制度和管理機制不健全,農業部門、旅游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在管理上還不夠協調。旅游區的道路建設、配套設施建設、管理服務用房等用地結構和布局還比較散亂,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要求,各行其是。游客的餐飲、住宿、娛樂等安全、衛生等方面還不規范。

      7.1.4服務人員缺少培訓,素質還不高。目前,休閑農業經營管理人員,大多是原來從事農業生產、加工、營銷的工作人員,對旅游業缺乏管理經驗。旅游服務人員也大多不是正規職業學校的畢業生,有的雖然進行了短期培訓,時間短,不夠規范,從整體上來看素質仍然偏低。

      7.1.5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從政策層面來看,一是資金支持,二是優惠政策。從資金來講,各地大多還沒有設立專項扶持基金,在稅收、貸款、用地、工商管理、食品、衛生、安全保證等政策尚無明確規范,在宣傳力度上,政府、部門以及業主的宣傳力度不夠,尚未引起社會的多方關注。

      7.2發展休閑農業的對策

      7.2.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首先,要認識休閑農業是推動農業轉型,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增收入,建設新農村的有效途徑。其次,要認識開發農業多功能的必要性,在開發農業生產功能的同時,還應開發農業的生活功能和生態功能。第三,要重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和農家文化的挖掘、保護。第四,要認識發展休閑農業,可以帶動住宿、運輸、餐飲、商業等服務業發展,擴大農民就地就業。第五,要認識發展休閑農業對推動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作用。第六,要認識發展休閑農業對改善生態環境,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意義。認識提高了,就會自覺地、積極地領導和支持休閑農業的發展。

      7.2.2搞好科學規劃,突出農業特色。規劃是發展的龍頭,是指導發展的科學依據。發展休閑農業,首先要制定科學發展規劃。制定休閑農業發展規劃,一是堅持科學的發展觀,貫徹“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近期與遠期相結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則”。二是認真調查和分析本地區的區位條件、資源優勢、市場客源及周圍環境條件,明確區域功能定位,制定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構建主導產業,樹立旅游品牌。三是重視鄉村文化資源的開發,突出鄉村特色,增強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四是要重視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防止對生態環境和景觀的破壞性開發,強化對原生環境的保護。五是密切結合當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做好新農村建設規劃,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7.2.3加強規范化管理,提高服務水平。首先,要建立和完善領導體制,充分發揮旅游、農業、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門的作用,分工負責,協調管理。第二,制定休閑農業發展標準,從資源、環境、市場、服務、交通、效益等多方面進行規范管理。第三,建立各種規章制度,從項目審批、人員上崗、安全和衛生保障、價格制定、經營管理、接待服務等各方面都按規章辦事。第四,要加強人員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業務能力及服務水平。第五,根據規范標準,定期進行評估,實行優者獎勵和支持制度。

      7.2.4拓寬投資渠道,完善基礎設施。發展休閑農業應該采取多元化投資方式,首先,政府要加大投資力度,特別是區域性基礎設施應作為投資的重點。各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也應把支持休閑農業發展作為信貸支農重點。同時,也可以吸引國內和國外企業或公司的資金,以股份制或合資經營等方式進行開發。完善基礎設施,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訊、供水、排水、供電、環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規范住宿設施、飲食設施、衛生設施、安全設施等建設標準要求,做到設施齊全,標準規范,健康發展。

      7.2.5加大宣傳,促進營銷。為擴大游客市場,要增加營銷投入。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如廣播、電視、報紙等進行宣傳促銷。利用農村節慶假日,組織觀光旅游,舉辦展覽會和科普培訓等活動進行宣傳。加強與旅行社的合作,與周邊景點、景區相結合,擴大旅游市場,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8我國休閑農業發展前景與展望

      8.1休閑農業發展存在主要問題2004年總書記視察上海崇明島農業時指出:“要發展農業旅游、生態旅游、保進農民增收”。2005年,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同志在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指出“:旅游業發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業與解決三農問題結合起來,積極開發農村旅游資源,大力發展農業旅游”。2006年,我國“十一五”發展規劃也提出,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求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中央領導同志的這些指示,對發展我國休閑農業旅游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8.2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又是一個鄉村大國,發展休閑農業具有優越條件一是中國鄉村自然景觀多樣、優美,生態環境好;二是農業歷史悠久,農業景觀類型多樣,地區差異顯著;三是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豐富,開發潛力大;四是隨著城市化發展,城里人到農村觀光休閑的人會越來越多,有巨大客源市場。因此可以說,中國發展休閑農業的條件優越,內容豐富,潛力巨大,前景十分廣闊。中國未來不僅應是旅游大國,而且也應成為農業旅游大國。展望未來,具有中國特色的休閑農業將會在中國大地上蓬勃發展,成為我國廣大農村具有生命力的新型產業。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 亚洲自国产拍揄拍|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一区在线| 亚洲AV第一页国产精品| 久久亚洲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 久久精品亚洲福利|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av乱码| 亚洲v国产v天堂a无码久久|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 亚洲精品色在线网站| 亚洲heyzo专区无码综合|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唯爱网| 亚洲成a人无码亚洲成av无码| 亚洲色最新高清av网站| 亚洲性色AV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AV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hairy多毛pics大全|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丫| 国产精品亚洲小说专区|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国产亚洲成人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久久久| 亚洲国产老鸭窝一区二区三区| 91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综合小说久久另类区|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98| 免费在线观看亚洲| 国产亚洲精品高清在线| 亚洲成AV人片在| 中文字幕亚洲免费无线观看日本 |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一线|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麻豆|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00| 亚洲综合偷自成人网第页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