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巴農業合作發展思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巴基斯坦農業發展概況
1.1農業資源
巴基斯坦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良好,可耕地面積大,有大量閑置土地,且土地肥沃、陽光、溫度、雨量充沛十分適合農作物生長,具有良好的農業發展前景、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巨大。巴全國可耕地面積3450萬hm,其中實際耕作面積2168萬hm,約占國土面積的29%;人均占有耕地0.15hm,約為中國的2倍;牧場、森林和林地分別占國土面積的6%和5.3%。耕地中80%是水澆地,其余為旱地。巴全國總種植面積為2l89萬hm2(1616萬hm,1年1季;573萬hrn2,1年數季),其中,糧食作物占55%,經濟作物占16%,豆類占7%,油料占2%,蔬菜、水果和調料占4%,其余占16%。巴水資源主要來自雨水、河水、地下水,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國家之一,人均可用水1066m3,農業生產直接受水資源供給與使用效率的影響。巴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灌溉系統,即印度河平原灌溉系統。該灌溉系統覆蓋面積1430萬hm2,覆蓋農戶14萬戶,包括三大水庫(Tarbela、Mangla、Chashma)、23個堰壩、12條內河渠道和45條運河航道。但是,由于水庫淤泥,水庫蓄水量只有9%,與40%的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很多。而且,雖然有比較完善的灌溉水渠,但灌溉過程中存在大量水資源浪費。巴基斯坦水資源消費情況見。為應對水資源短缺問題,巴政府已經意識到需在水資源需求管理、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海水利用和保護灌溉設施等方面立即采取行動。巴農作物種植主要分為雨季和旱季。雨季的播種季節為4__6月,收獲季節為l0—12月;旱季的播種季節為1o__12月,收獲季節為4—5月。雨季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蔗、棉花、玉米、高粱,旱季作物主要有小麥、豆類、煙草、油菜、大麥、芥菜。巴農業信貸主要由ZaraiTaraqiafi銀行(ZTBL),旁遮普省合作銀行、5家商業銀行和國內私營銀行提供。其中,ZTBL是巴最主要的農業信貸銀行,占農業信貸總額的28.6%,覆蓋近50萬農民。巴歷年農業信貸情況見。巴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62%左右,農業部門一直在巴就業人口分布中占主導地位。2008年農業部門為44.65o/o,制造業為12.990/0,其他部門占0.1%。在農業部門工作的絕大部分勞動者是農村人口,但是在其他行業(如建筑業)就業的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數量基本相當。
1.2農業產業結構
巴農業耕作技術落后,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農業生產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較強,產量很不穩定,經常歉收。糧食與經濟作物是巴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其次,畜牧業。巴政府注重推廣小麥、水稻、棉花的耕作技術和優良品種,但對豆類和油料作物重視不足,造成這些作物的產量較低。
1.2.1種植業巴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小米、高梁、玉米、大麥等,以小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甘蔗、煙草等,以棉花、甘蔗為主。小麥、水稻、棉花和甘蔗四大作物產值占巴農業總產值的33.1%,占巴GDP的7.1%。巴農作物產量受灌溉用水、農業用電、氣候、投入品和農作物價格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又以灌溉用水的影響為大。巴主要農作物產量見。(1)棉花。棉花是巴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作物,其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5%,為世界第五大產棉國,是巴支柱產業一紡織業的基礎和出口創匯的主要來源。由可知,2009--2010年,巴棉花種植面積310.6萬hm2,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8.6%,占GDP的1.8%。棉紡織品和原棉出口占巴全部出口總值的65%。因此,棉花的穩產、增產對于巴紡織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據巴食品農業部統計,2009-2010年棉花種植上最重要的變化是Bt棉的種植面積增加了,信德省和旁遮普省Bt棉種植面積達80%,棉花單產提高了30%。巴食品農業部已經與孟山都公司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將合作引進更多的Bt棉品種及Bt雜交棉。巴政府規定所有的Bt棉和雜交棉品種必須通過巴中央棉花委員會(PCCC)、聯邦種子鑒定與注冊部(FSC&RD)、國家生物安全委員會(NBC)、植物保護部(DPP)和省級種子理事會的檢測和認定。但是,巴目前種植的所有Bt棉和雜交棉品種并未按照上述程序和要求從合法途徑進口,未對其種植效果進行驗證,未能提供適宜當地生產環境的種植技術,且受棉花卷葉病毒感染的概率較高f60%~100%),易發生粉蚧、葉蟬和粉虱(這也是巴棉花種植的最主要威脅)等病蟲害。2009--2010年,巴農業研究委員會(PARC)從中國進口的5個Bt棉品種被特許不經PCCC、NBC、FSC&RD審查而直接進行大田試驗。(2)甘蔗。巴甘蔗產值分別占農業總產值和GDP的3.6%和0.8%,是制糖、紙漿和造紙業重要原料。2009-2010年,甘蔗種植面積94_3萬hm2,比上年減少8.4%(見)。巴各年甘蔗種植面積波動較大,主要是受上年棉花銷售價格、糖廠付款的及時程度及當年灌溉用水的影響。(3)水稻。水稻是巴基斯坦的第二大主要食物,也是主要的出口農產品。水稻可種植在巴不同的緯度、水分和土壤生態環境中,巴全國農業生態區主要劃分為4個,即北部山區、瑞比河和差那巴河兩岸、印度河西岸和印度河三角洲沖積平原和盆地。水稻產值分別占農業總產值和GDP的6.4%和1.4%。近5年巴基斯坦水稻種植情況,見。旁遮普省、信德省、俾路支省和西北邊境省是主要的水稻產區。旁遮普省還是世界著名香米——巴斯馬蒂(Basmafi)的故鄉。(4)dx麥。小麥是巴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主食,在巴農業政策制定中居中心位置。小麥產值分別占農業總產值和GDP的14.4%和3.1%。近5年巴基斯坦小麥種植情況,見。灌溉用水是影響小麥產量的最主要因素。(5)其他作物。除上述作物外,雨季主要的作物還有玉米,但種植面積較小,2009-2010年為95萬hm,產量348.7萬t。旱季主要的緩沖種植作物為豆類,2009-2010年種植面積為105萬hm2,產量57.1萬t。其他作物,如大麥、油菜籽、芥菜、煙草等種植面積和產量更少,受此影響,巴食用油自給率僅為24%,其余依賴進口。
1.2.2畜牧業巴畜牧業基礎較好。2009-2010年,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3.2%,占GDP的10%,占出口創匯額的15.7%,人均占有大牲畜比例在亞洲國家中名列前茅(見)。巴畜牧業的整體發展政策為:以私營企業為主導,公共部門通過政策干預和能力建設為畜牧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為促進畜牧業生產發展,巴畜牧與奶業發展部實施了一系列項目。目前正在執行的有7個項目,涉及資金總額88億盧比,內容包括獸醫站、禽流感監測站、動物檢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與升級改造、人員培訓等。
1.2.3漁業巴屬于阿拉伯海沿岸的漁業產區,水產資源豐富,每年海產品產量40-45萬t,加上內陸淡水養魚,總產量60萬t左右。漁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小,但他是巴重要的出口商品。近年來,巴政府不斷強化推廣服務,引進先進的漁業養殖技術,發展產品深加工,促進漁業發展。
1.2.4林業巴森林資源比較匱乏,林業發展落后。森林覆蓋率為4.8%,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較低的國家之一,其中商業化林地約占1/3。林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不到1%,并呈逐年下降趨勢。
1.3農業管理機構
1.3.1農業行政管理機構巴官方農業主管部門為食品農業部(MinistryofFoodandAgriculture),負責糧食和農業領域的政策制定、經濟協調與計劃、農業信息統計,同時,也負責糧食和化肥的采購、穩定農產品進口價格、進行農業政策方面的經濟研究等。食品農業部內設管理事務部(AdministrationWing),糧食事務部,計劃事務部/國際合作事務部,財務、預算與協調事務部,IT事務部、經濟事務部、農民合作組織事務部、畜牧與奶業發展部、畜牧技術部、動物檢疫事務部、WTO事務部、植物保護事務部等多個部門。食品農業部下設以下機構:食品理事會(DirectorateGeneralofFood)、巴基斯坦糧食儲存與服務公司(PakistanAgriculturalStorageandServicesCorporation,PASSCO)、農業與畜牧產品分銷和定級部(AgriculturalandLivestockProductsMarketingandGradingDepartment,ALPMGD)、農業政策學院(AgriculturePolicyInstitute,API)、巴基斯坦農業研究委員會(PakistanAgricultureResearchCouncil,PARC)、植物保護部(DepartmentofPlantProtection,DPP)、巴基斯坦棉花中央委員會(PakistanCentralCottonCommittee,PCCC)、聯邦種子鑒定與注冊部(FederalSeedCertificationandRegistrationDepartment,FSC&RD)、巴基斯坦土壤調查所(SoilSurveyofPakistan,SOP)、食品賬目理事會(DirectorateofFoodAccounts)、巴基斯坦糧油種業發展董事會(PakistanOilSeedDevelopmentBoard,PODB)。
1.3.2農業推廣機制巴農業推廣部門最早成立于1905年。巴獨立以后,在農業推廣方面多次作出調整和改進圓。巴農業推廣的發展進程大致可以分為2個階段:1947—1988年,農業推廣工作基本上全部由政府進行;1988年,巴政府開始嘗試允許私營部門,尤其是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企業從事農業推廣,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據粗略估計,近7O%~80%的農業咨詢服務是私營企業在農業生產資料銷售過程中提供[41。巴農業推廣部門主要負責農業培訓和農業信息采集、適宜性研究、植物保護和質量控制、農業計劃和統計以及協調工作。巴政府部門的農業推廣是以省為單位組織開展,各省負責農業推廣的主任(DGA)是本省公共農業推廣服務的總負責人。省農業推廣主任下設區域農業推廣處長(DAE),負責各區域的農業推廣工作。在市縣(District)一級,農業副處長(DDA)負責推廣工作。在鄉(Tehsil)一級,農業推廣工作由特別助理農業處長(EADA)負責,并負責監督農業官員(AgricultureOfficers,AO)和農田助理員(FieldAssistants,FA)在村級開展的所有農業推廣活動。農業官員對農田助理員的工作進行監督,農田助理員是工作在農業推廣第一線的人員,他們直接面對農民,選擇聯系戶,并推動其采用新技術嘲。具體的農業推廣人員分布見、10。除了政府部門的農業推廣服務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全國性的短期和長期項目也在為農民提供農業技術咨詢服務。例如,“農村支持計劃”,范圍涉及全國100個縣市中的72個;以及其他一些捐助項目(如巴基斯坦奶業發展公司、園藝出口發展公司等私營企業)和政府項目。而私營企業提供的農業服務在滿足農民需要和服務深度等方面都明顯優于政府部門的農業推廣服務。但是,私營企業的服務對象多以相對較大的農戶為主,小農戶的需求則較少被照顧到。而政府部門的農業推廣服務雖然可能并未向大農戶傾斜,但是多傾向于教育水平相對較好的農戶。而且,政府部門和私營企業的農業推廣服務均以合同農戶為服務對象,因此覆蓋面受到限制,且相互之間存在競爭和交叉的問題。
農業合作是中巴兩國經貿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巴兩國在農業方面的農業科技合作不斷加強,農產品貿易不斷擴大,有力地促進了兩國農業及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兩國在雜交水稻、茶葉、優質玉米和棉花品種的繁育和推廣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合作,同時加大了在農機、農藥等領域的合作力度,農業合作取得很大進展。
2.1合作概況
中巴兩國政府分別于2006年、2008年和2010年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聯合聲明》,對雙方關系及在各領域的合作做出說明,成為推動兩國農業合作的基礎。根據2006年的《聯合聲明》,兩國一致同意進一步深化農業領域的全面合作,分享兩國農業發展的經驗,加強農業技術,尤其是農產品加工、農藥、滴灌和漁業等方面的技術交流與合作,推動中國農產品加工和農業科技企業到巴投資。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經貿合作5年(2007—2011年)發展規劃》中商定了61個重點推動的合作項目,其中,農業類項目包括:農業節水灌溉產業合作及技術培訓項目、種業技術轉讓和生產基地建設項目、農藥項目、農業技術培訓項目、果蔬加工項目、FATIMA公司化肥建設項目、ALNOOR公司化肥建設項目,其余多為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能源合作項目。2010年的《聯合聲明》中指出,中方將重點支持巴災區國道公路網修復工程,承擔糧食加工、調氣和冷藏倉庫、農作物遙感衛星測控等農業項目。中方將撥出1000萬美元現匯支持巴“災民補償計劃”,并提供1億美元優惠貸款和3億美元優惠出口買方信貸用于巴方急需的項目。中方愿與巴方共享減災救災相關信息和經驗,向巴提供防災減災技術支持及培訓。雙方同意探討設立環境聯合研究項目,特別是對共享生態系統進行研究和開展信息交流。盡快啟動設立中巴農業示范園工作等。2011年中巴經濟合作組第二次會議確定的規劃新增農業項目包括:農業中心建設項目、海洋漁業研究和開發中心、印度河漁業研究和開發中心、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大米加工項目、調氣和冷藏倉儲項目。在兩國政府間合作文件的指導下,為推動中巴農業合作,兩國農業部門簽署了多項合作協定和諒解備忘錄,在農業信息交流與培訓、農產品加工、動植物檢疫、農機生產和維修、農藥管理、農產品貿易等領域進行合作。其他有關部門也在與巴農業合作方面開展了很多工作,范圍涉及農業科技、人員培訓、農業基礎設施等領域。如2008年中國農科院與巴農業研究理事會簽署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巴基斯坦農業研究理事會農業科技合作諒解備忘錄》,在水資源管理、雜交棉、玉米、園藝及其他轉基因作物等領域開展合作;2009年湖北省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分別與巴信德省和巴農業發展研究委員會簽署了“雜交水稻技術合作”和“油料作物技術合作”諒解備忘錄;2009年巴農業研究理事會與新疆天業節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149團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中國將向巴方介紹先進農業技術,并提供節水灌溉領域及BT雜交棉、彩色棉方面的咨詢及技術服務;2010年國家糧食局與巴駐華大使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糧食局與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食品、農業和畜牧部合作諒解備忘錄》,在建立糧食儲備、建立長期穩定的糧食流通合作交流機制方面開展合作;2010年陜西楊凌示范區與巴信德省農業部簽署了《中國陜西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與巴基斯坦信德省農業部關于合作建設信德省農業示范基地的諒解備忘錄》,共同在巴信德省建立中國楊凌模式的農業示范基地。
2.2合作特點
中巴農業合作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2.2.1合作互補性強巴具有特異種質資源和土地等自然優勢,而中國具備生物技術、農作物育種、農業裝備等科技優勢,雙方互補性強,協作價值大。通過與巴開展農業合作,將巴現有的特異種質資源與國內優勢品種及種質資源結合,可以培育出適合兩國的優質、高產、多抗農作物新品種,能夠充分發揮巴氣候、土地、勞力等資源優勢和中國的農業技術優勢,大幅度提高巴農作物生產能力,并帶動中國種子、農藥、化肥、農業機械等產品出口,提高中國農業技術保障國內農業安全的綜合能力及服務全球的能力。
2.2.2合作規劃性不強,規模小與交通、能源、工業等領域的合作相比,中巴農業合作項目規劃性不強,數量少,分散,且規模偏小。
2.2.3合作深度不夠目前,農業合作主要集中在作物良種引進與示范推廣、銷售等方面,且以糧食作物為主,實施主體以企業為主。蔬果、漁業、農產品加工、農業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合作較少。
2.2.4合作形式單一農業合作主要以項目為載體,分政府合作項目和企業合作項目。前者由政府倡導并主導實施,規模相對較大,實施難度和風險相對不大,但項目的連續性和后續保障相對受限制,合作方式不夠靈活。后者由企業自主決策立項、自主拓展業務網絡,自擔風險,自負盈虧,項目準備期相對較長,且前期與國外建立和鞏固伙伴關系方面花費時間較長,合作的不確定性較大。
2.2.5合作地域重疊在巴開展糧食作物示范種植和銷售的中資企業多集中在旁遮普省,又以拉合爾為多,且水稻比重較大。雖然各企業生產的品種在特性和適種范圍等方面有差異,但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中資企業間的競爭,既影響企業收益,又影響我在巴整體形象。
3加強中巴農業合作的建議及展望
在中巴兩國不斷深化經貿合作關系的大背景下,農業作為兩國重要的基礎性產業部門,雙邊合作潛力巨大,合作空間和合作深度均有待開發。
3.1加強農業互訪,建立常態溝通合作機制在現有的農業工作組的基礎上,建立部級互訪機制,增進雙邊高層交流,加深了解,并以高層互訪為契機,推動開展具體的雙邊農業合作項目,推動中國農業企業和農產品,促進中國對巴農業貿易。強化溝通,努力建立政府官員、農業科研人員、企業管理人員、農業工人等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溝通合作機制。
3.2充分了解巴方需求,合作制定雙方農業合作規劃在深入了解、強化互信、互利共贏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對巴大政方針及我部農業發展戰略,從巴方整個農業產業鏈條考慮,與巴方共同制定雙方農業合作框架/規劃,統籌安排、統一部署,明確今后幾年的農業合作重點領域和支持政策,確定優先支持的項目清單,分步驟、分階段實施,協助巴方提升其農業產業鏈條的總體效率,增強其農業整體實力,同時可為中國在巴農業企業提供政策指導,提高中國對巴影響力,促進在巴農業企業發展。
3.3利用多邊合作框架,擴大對巴農業合作在南亞國家聯盟框架內,充分發揮中巴的良好合作關系,加大對巴農業投資,推動建立我與巴基斯坦的小麥種植與產銷聯盟。
3.4拓寬合作領域,拓展合作深度除水稻等種植業領域合作外,建議深化在以下領域的合作:(1)由于巴水資源緊缺,水稻種植勢必受到限制。因此,可開展小麥、棉花、豆類、蔬菜種植技術、良種示范推廣合作;(2)海洋、漁業合作嘗試以巴為基地,建立面向阿拉伯國家的海洋漁業合作網絡,為阿拉伯石油轉運中國減輕阻力;(3)深入研究巴雨季和旱季特點,協助巴試種新的符合當地人消費習慣的旱季作物;(4)開展農田水利、水資源管理與節水灌溉、施肥技術、收獲技術、旱地耕作技術等方面的合作;(5)開展牛、羊等基因改良技術、飼養技術方面的合作;、(6)開展乳制品、畜產品、清真食品、食用油等農產品加工合作,糧食倉儲設施、農產品冷藏保鮮技術與設施合作;(7)進行農產品市場流通體制、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農民培訓等領域的軟合作。建議上述領域的優先次序為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加工業。但安全問題始終是困擾雙邊合作的最大難題,上述農業合作還需以安全為基礎,在安全保障措旌有效、有力的前提下開展進一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