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口農產業發展思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城口農業特色產業的基本情況
城口特殊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地理環境、人文環境決定了城口農業產業大有文章可做,大有特色可顯。以“城口老臘肉”為載體的生豬產業,城口山地雞、城口蜂蜜、城口特色性冷水魚類養殖、高山反季節蔬菜、以道地中藥材為主的藥材加工等都是城口農業特色產業的代表。城口老臘肉遠銷市內外,品牌公信力強,因其加工工藝獨特、原始、健康,加之城口的自然環境所賜,肉質香辣可口,一到年關,訂銷合同如雪花般飛來,供不應求,一直占據城口養殖加工業的“半壁河山”。城口山地雞是多年來城口農業人努力挖掘特色資源,培育特色品牌,發掘地域優勢的結果。城口特有的林地資源、山地資源、生態資源及高山氣候注定城口山地雞發展大有可為,城口山地雞已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并將正式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成為國家級的地方優良品種。按照縣里推廣的“林間種藥、林下養雞、林材生菌”的立體生態復合型農業產業,城口山地雞生長在高寒山區,農民多采取林間放養的方式,抗病力強,原生態、無污染,是一種健康、綠色、生態的優良品種。城口蜂蜜也得天獨厚。城口森林資源富集,開花盛期晚而長,花的種類繁多,適宜發展中鋒產業,其中以槐花蜂蜜最好,不但口感好,甜味足,更具有保健和藥用價值。此外,城口特色冷水魚養殖潛力巨大。城口水資源十分豐富,河流灘涂分布于大山之間,主要有前河和任河兩條主流,支流干系發達,污染少,水質好,常年平均氣溫低,很適合野生魚類棲息繁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口冷水性特色魚類養殖,有足夠條件將野生魚類的種群進行人工培育和深度開發,近年來,裂腹魚人工繁育已取得成功。
城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優勢和劣勢
政策優勢。重慶對城口的“四大定位”,提出把城口建成全市向北重要門戶,重要生態功能保障區,紅色旅游和生態旅游基地,重要生態經濟區。縣委十一屆二次全委會明確提出“生態為本,特色為魂”的發展戰略,打造成全市“生態經濟強縣”,并大力實施“產業上山,人口下山”,走“山頂綠樹戴帽,中山果藥纏腰,山下庭園連片”的新農村風貌,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實施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指明了發展方向生態優勢。生態是發展農業全力追求的目標,重慶市委、市政府對城口的“四大定位”給城口生態農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生態對城口而言就是一張牌,縣內森林資源豐富,樹木參天成林,空氣污染少,是“天然氧吧”,先發優勢足。城口的農特產品一個最吸引的東西就是“土”,土得有特色,有層次,有魅力,比如“城口老臘肉”,“城口山地雞”,口感特別好,營養價值高。資源優勢。城口除豐富的礦產資源外,種養資源是農業特色產業的重頭戲。城口融大山區、大河谷、大林地、大農村于一體,境內耕地面積34萬畝,各類草山草坡269萬畝(其中有可牧天然草地133萬畝),森林覆蓋率已達52%,水資源豐富,平均氣溫低,雨量充沛,適宜發展種養業。人文優勢。城口是重慶唯一成建制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的革命老區縣,正是這樣的自然條件和人文優勢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代代城口人,鑄就了城口精神——“承認落后,不甘落后,自加壓力,團結奮斗”,培養了城口人一種大氣、銳氣,有一種不服輸,敢闖敢試的精氣神,雖地處偏遠,但工作標準不降低,雖條件艱苦,但思想觀念不落后,這些人文因素無疑對推進城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是提勁鼓氣的。城口農業特色產業盡管在多年來的探索中取得了一些進展,仍有很多不足。一是農戶小農經濟意識仍然存在。傳統的三大坨產業還始終是農民的生存之本,“一畝三分地”的思想未根本革除,傳統農業還占有很大比重。二是農業技術人才青黃不接,亟需注入新鮮血液。三是市場組織化程度低,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四是農業產業體系不健全,農業特色產業的體制機制單一,微觀層面的建章立制較少,對種養業的扶持還集中在成規模、標準化的大戶,散養戶的普惠面不廣。五是品牌推進力度慢,老品牌鞏固效應不明顯。六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項目承載力不強。
城口特色農業發展的思路和目標
總體思路:以市三次黨代會賦予城口的“四大定位”為契機,以縣委十一屆二次全委會為具體指導,認真落實縣上對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及扶持意見,有效對接中央、市、縣三級政策,聯動開發我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按照“依托資源做文章、圍繞特色求突破、合理布局壯規模、樹立品牌促發展”的思路,用市場化手段發展農業,以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以引進龍頭企業帶動大戶、小戶發展為抓手,積極挖掘特色資源,培育特色品牌,力爭建成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凝聚各方力量,以農民增收為落腳點,努力提升農業特色產業化發展水平。發展目標:到2011年農業總產值達到8億元,年增12%以上,特色農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00元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65%。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全縣生豬出欄30萬頭,城口山地雞出欄800萬羽,中蜂達到10萬箱,農產品品牌達到20個以上,創建6個以上市級農產品知名品牌和馳名(著名)商標,2個以上國家級農產品知名品牌和馳名(著名)商標,培育10個以上市級龍頭企業。通過努力,力爭建成全市最大的道地中藥材種植基地,全市最大的中蜂養殖基地,全市品質最好的生態蛋(肉)雞生產基地。
推進城口特色農業產業的對策
(一)打好生態牌、固守良好生態,突出特色、壯大產業基礎。城口雖地處偏遠,但獨特的生態資源也給了城口人廣闊的致富空間。吃透政策,研讀政策,運用政策,投放政策,精心謀劃思路,因地制宜走出一條山區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是城口的必然選擇。發展城口特色農業不能“等靠要”,坐而論道,制定不切實際的宏偉目標,而要腳踏實地,充分運用各項優勢,并轉化為具體的操作辦法,轉化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現實生產力。
(二)建立健全農業特色產業體制機制,形成“領導帶頭敬業,干部干事闖業,百姓創業就業”的良好氛圍。一套完善的農業特色產業體制機制是做大做強做特做優農業特色產業的“法寶”,大膽探索以“城口老臘肉”為載體的生豬產業,城口山地雞,城口蜂蜜,特色性冷水魚類養殖的體制機制,強化措施,在扶持政策、技術保障措施、基礎設施投入等方面向養殖戶重點傾斜,用體制機制管人、管事、管才,領導干部齊心創事業,激發百姓創業,進一步完善農業特色產業機制。
(三)強化服務意識,全面落實上級政策。增強領導決策的科學性,靠前服務,深入基層及時了解群眾呼聲,原原本本將惠農政策帶到基層,轉變工作思路,變“要我干”為“我要干”,正確引導老百姓改變不合時宜的傳統的種養觀念,樹立科學種養的意識,善于利用政策、技術優勢,在農業特色產業的提質增效上有所發揮、有所拓展。定期開展“三下鄉,解民情”活動,有步驟地貫徹落實惠農政策,以通俗易懂簡明的形式深入基層,使惠農政策深入人心。同時加大對農業專業技術隊伍的建設,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采取“走出去”和“引進來”的辦法,相互取長補短,將學到的新經驗、新技術普及推廣到田間地頭。
(四)打好資源牌,走好特色路。縣委十一屆二次全委會高屋建瓴地提出“生態為本,特色為魂“的發展戰略,提出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建成“生態經濟強縣”的目標,這是對全縣農業人的激勵和鞭策,更是對老百姓發展致富種養業的信心所在。城口有這樣的先發優勢,在城口精神的感召下,有這樣的氣魄和勇氣去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土地資源,下大力氣發展養殖業,切實將資源變成農民增收的牌,變成農業產業發展的特色路。
(五)廣泛聚引外資,吸納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及其他資金參與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有所作為地突破資金瓶頸,采取多種渠道進行招商引資,尤其是在農業特色產品的深加工上,要引進企業主參與進來,實現政府、企業、老百姓“三贏”,用良好的服務環境、投資環境、生產環境吸引企業主參與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實現“安商、助商、親商、護商”的和諧氛圍。廣泛吸納民間資本廣泛參與,鼓勵和引導養殖戶成立專業合作社,讓當地民間資本參與投資,形成集群產業,成為推動農業特色產業的強大”引擎”。
(六)加強領導,落實措施,健全對政府、企業、農民的三重將監管機制。千方百計確保各項農業特色產業的政策落地,不懸空,切實加強領導,統一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把這項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親自抓,干部群眾一起抓”的氛圍。加強對領導、企業、農民的監管機制、經常性地資金流動管理并進行審計,對農民的扶持資金的用途進行查看,層層監管,確保資金不在任何環節流失,真正用在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