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田水利工程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農田水利工程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
隨著農業經濟的迅速發展,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的發展特點。各地不斷利用現有的技術手段來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但近年來各地高發的災害性天氣,如干旱、洪水、澇災等現象,嚴重威脅著農作物的收成,影響著農民的經濟收入。通過農田水利工程,可以及時緩解并解決這些問題,做到旱能澆、澇能排,實現農作物的增產增收。大量實踐證明,重視并發展農田水利工程,必能獲得林茂糧豐、人富民安的同時,還能降低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農民生活、人類安全的危害,促進社會的繁榮和諧。
2.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
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是社會進步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體現,是實現現代農業的基礎。加強農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防洪排澇工程、飲水安全工程等,不斷提高農村用水安全。借助農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有限的淡水資源,節約減排,循環利用,提高水能效。加大對水資源的整治力度,保護和營造綠色環境,發揮農田水利工程的潛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設施,改變農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繁榮。
3.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發展是維護生態平衡的前提
加強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發展,是社會文明的標志,是維護生態文明、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發展,不僅僅是農業生產的需要,也是人類文明的體現,更是保持人類與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人類利用農田水利工程,來改造自然條件,提高抗災減災能力,保持生態平衡,使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最大化,促進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4.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重要措施
歷史原因造成了我國二元制的社會結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鄉差別逐漸加大,矛盾日益凸顯,農民收入低,生活質量不高,生活環境較差等,已成為社會發展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如不及時加以解決,將嚴重影響經濟建設及和諧社會的穩定發展。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發展,不僅可以逐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民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同時還能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逐漸縮小城鄉差距,使城鄉居民共享社會進步發展的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繁榮穩定、國泰民安。
5.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發展是確保增產收入的重要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都有了顯著提高,但距離小康社會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因此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平衡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是實現農村社會小康水平的前提、關鍵。農業生產離不開水,農民生活離不開水,水是農業生產、農作物良好生長、人類生存的命脈。因此,今后要把傳統水利優勢與現代水利技術有效的結合,不斷建設并完善各地農田水利工程設施,以滿足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充分發揮農田水利工程的作用與優勢,確保社會經濟、人類社會、生態環境的良好發展。
6.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發展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特點是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即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人們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鐵器等為主要的手工勞動方式,依靠世代積累下來的傳統經驗發展,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居主導地位的農業。是采用歷史沿襲下來的耕作方法和農業技術的農業生產方式。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相比雖然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優勢,但卻產量低、效率低。當前,我國正處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時期,完善的農田水利工程設施是農業標準化、現代化、生態化、集約化的標志,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發展是促進農業生產高效高質的保證。因此,要充分利用農田水利工程為農業生產服務、為農民生活服務、為經濟發展服務、為和諧社會服務。
二、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意義
水是世界上最寶貴的一種資源,全世界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5%,而且有近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被人類利用。目前,我們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僅僅是江河湖泊、降雨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占地球總水量的0.26%。目前,世界各地都缺少淡水資源,而我國又是一個嚴重干旱缺少淡水資源的國家,中國水資源總量排在世界第6位,但因人口眾多,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世界銀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排在第88位,雖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而且還有一個令人擔憂的現實問題,就是我國的水資源分布極不平衡,東南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土地占國土面積的36.5%,但其水資源分配量卻占全國水資源分配量的81%;而其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國土面積占全國的63.5%,但其水資源分布量僅占全國的19%。我國又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每年各地均有災害性的自然現象的發生,如洪水、風暴、冰雹、干旱、地震、山洪、泥石流等,每一種自然災害我們都無法改變。因此,加強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發展,充分利用現有現有的技術手段與措施,加以科學預防和防范,減少因干旱、暴雨、洪水等災害給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規避各類災害對人類安全造成的威脅。
隨著我國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環境生態化、社會現代化及城鎮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淡水資源的缺乏將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強化淡水資源的節約保護意識,利用并發展農田水利工程設施,提高防災、減災、抗災能力,促進農業生產的同時,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作者:吳德剛單位:黑龍江省訥河市太和灌區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