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休閑農業生態合理性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休閑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本能需求,是人類發展生產力的主要目的。休閑是一種娛樂和休養,是為了恢復身心健康、重新創造生活的一種活動。休閑自古以來與農業關系極大。古時人們勞作累了依木而休就是最初的休閑。休閑一詞后來被移用到學術,仍與農業有關。在《辭海》中,休閑被解釋為,“農田在一定時間內不種作物,借以休養地力的措施。”但是其休養生息、生生不息的原意不變[1]。休閑農業則是現代農業與休閑旅游有機結合的新型復合產業,是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的農村產業。休閑農業將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態環境以及傳統的民族習俗等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以鄉村為經營空間,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以田園景觀和自然資源為依托,實現農業、農村和農民三者的有機統一[2]。休閑與農業有著天然生成的、密不可分的聯系。休閑農業能夠發揮多種功能,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休閑農業強調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生態合理性[3],負有生態責任感。無論從農業轉型需求還是旅游需求來看,它都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休閑農業是一種“優質旅游”[4]。
二、休閑農業發展背景
(一)農業轉型的需求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經濟的全球化,傳統的農業結構已不適應新的形勢,如何加快轉型、提高競爭力已成為當今農業發展的重大課題。實行農業戰略轉型是解決農業發展的深層和長遠問題,必須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鼓勵創建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是目前形勢下農業經營組織的創新思路。休閑農業的興起為農業的生產與經營形式的戰略轉型指明了方向。發展休閑農業可將具單純生產性功能的農業向附加值較高的二三產業轉移,它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有機結合,是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拓展具有農業生產、加工、游覽、休閑、科普、農技推廣、農產品展示、銷售、特色餐飲、景色觀光、寵物飼養及其附屬用品供應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特色農業,為農業注入了較大的科技含量,又集觀光、休閑、旅游、科教于一身,因此可獲得較高的效益[5]。休閑農業深入挖掘農業旅游資源,充分發揮農業潛力,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繁榮了農村經濟,促進了農業良性發展,是農業轉型的創新實踐方式。
(二)旅游需求的變化
1.客觀條件
由于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不斷提高,消費結構的升級、消費觀念的變化,使人們用于休閑旅游的支出不斷增長。此外,由于勞動效率的提高及勞動制度的改革,使人們可支配的閑暇時間大大增加。再加上國家積極推進“假日經濟”政策,國慶、春節等“黃金周”以及清明、五一、端午、中秋等“小黃金周”休假制度的實施,極大地刺激了休閑旅游的發展。而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則成為雙休、“小黃金周”等短假期休閑旅游的首選。
2.主觀需求
在城市,由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在鋼筋混凝土森林的狹小空間中生存,背負著工作、生活、家庭的沉重壓力,忍受著環境污染的摧殘,面臨健康問題的困擾。人們在享受大城市的種種現代化設施所帶來的便利服務的同時,也為之付出了深重的代價。而在遠離城市的鄉村,天地廣闊、風景優美、空氣清新,人們在這里過著日出而作,日沒而息,春種秋收的簡單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生不息。這里既有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也有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純樸的民風民俗,無一不對城市人產生巨大的吸引力。故而,城市環境惡化的推動力,農村與城市景觀、文化差異的吸引力,使得人們遠離城市,回歸鄉野,回歸自然成為必然。休閑農業的興起,迎合了人們遠離自然而又渴望回歸自然,遁跡山野,追求“相對自由的生活”的需求。放下一切重負,回到人類最初生存發展的狀態,在鄉村這美好的精神家園和心靈故鄉,全身心地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返璞歸真的無窮情趣。
(三)生態環境保護的需求
休閑農業與生態保護是相輔相成、不可割裂的。休閑農業的發展要求良好的生態環境、鄉村景觀和綠色食品,不但可以減少土地浪費,減少化肥等使用,促進生態環境的整治和綠色農業發展。而且,良好品質的綠色食品能夠增加農業的附加值,增加農業積累,使生態保護的投入有資金保障,形成良性循環。因此,休閑農業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必然選擇[6]。而生態環境保護好了,又為休閑農業提供了優質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的有力保障,推動其健康、持續地發展。
三、休閑農業應具有生態合理性,負有生態責任感
(一)休閑農業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目前,休閑農業在全國遍地開花,呈現欣欣向榮之勢。但在一些地方不可避免地出現偏離農業主題、規劃布局不合理、開發層次低、項目內容雷同、開發過多過濫等狀況,甚至有些利欲熏心的經營者打著保護生態、保護環境的旗號,干的卻是破壞生態環境的事。這樣的現狀令人痛心,讓人堪憂。眾所周知,地表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基,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不可或缺的依托,尤其是完全依賴于自然環境的農業生產。沒有環境就沒有人類的生存,更談不上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休閑農業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環境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一旦忽視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侵害,用人類不可或缺的資源來換取短期利益的話,那么人類得到的就不是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了,而將是大自然的懲罰。因此,在發展休閑農業的過程中,一定要兼顧資源性與利益性,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同時,休閑農業旅游生態環境是一個大的整體,任何一個分割的局部都不可能成為吸引游客的原因。因此,對于休閑農業旅游生態環境的保護,首要的就是要把整個環境看成一個大的系統,一個包括山、水、人、物的大系統,用整體的、全局的、戰略性的眼光來對休閑農業旅游資源進行管理[7]。此外,還要采取多種手段,行政、法律、經濟、科技等手段多頭并進,齊抓共管,賞罰分明,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積極倡導科學、合理的生態保護措施,為休閑農業的良性發展做好保障。
(二)休閑農業要與生態文化相結合
傳統文化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的重要基礎。中國傳統文化是大自然長期造化和人類歷史長期積淀的寶貴財富,它不僅具有旅游價值,還有其他許多更為人類所重視的價值。由各民族燦爛多姿的文化構成的人文景觀,既是人類歷史的見證,也是人類聰明智慧的見證,更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體現。這些資源不僅對旅游業有意義,而且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意義。生態因素、文化因素本來就是休閑得以興起的根基。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早已指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即只有貼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屬于人類的。生態旅游、文化旅游正是這一傳統哲學思想在旅游業發展方向上的體現。反過來說,休閑農業也是保護原始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的一個最佳方式。因此,深入發掘休閑農業的文化內涵和積淀,改善并充實文化品位,才有可能增強休閑農業的發展后勁。將生態旅游、文化旅游這兩方面內容和發展休閑農業緊密結合起來,相互補充、相互融合,堅定地走與生態和文化相結合的道路,推進“鄉村—生態—文化”發展模式,才能滿足旅游者深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從而推動休閑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8-9]。
(三)在休閑農業中融入后現代旅游理念
后現代旅游是建立在現代旅游的基礎之上,是對現代旅游不合理成分的揚棄,同時也是對現代旅游的繼承性發展。后現代旅游是在對現代旅游中表現出來的功利性嚴厲批判后提出來的一種新旅游觀,是以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以人為本的隨心所欲的心態來重構旅游本質。后現代性追求的是心靈的體驗、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感悟、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而非征服與改造自然。后現代旅游是一種完全自由的生活方式,它將是人們必然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既不受時間限制,也不受空間束縛,人們出游的方式是多樣的,是一種完全自由的活動。旅游時間將不是特定的,可以是人們生活工作中的任一時間段;旅游空間即旅游目的地將不會受特定區域的限制[10]。可見,休閑農業與后現代旅游無論從理念上還是方式上都不謀而合,異曲同工。它們共同追求“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追求“相對自由的生活”狀態,它們都具有生態合理性、生態責任感。可以說,休閑農業是后現代旅游的實現形式之一,而后現代旅游則為休閑農業注入更新、更科學的理念。把休閑農業與后現代旅游理念相融合,必然是踐行可持續旅游的最佳選擇。
(四)休閑農業要走品牌化、精品化發展道路
休閑農業品牌化是指目的地通過打造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凸顯當地休閑農業的競爭優勢,從而更有效地推出休閑農業產品的一種發展戰略。休閑農業品牌化要求休閑農業企業或區域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打造自己的品牌。如番禺的“綠野鄉風化龍農業大觀園”“、深圳海上田園”、“高要的廣新農業生態園”、“三水的荷花世界”等都是既有品位又有創意和形象的休閑農業品牌[11]。休閑農業精品化則是利用當地獨有的、稀缺的資源優勢,打造出人無我有的獨特旅游產品,主要是針對當下休閑農業盲目跟風、千篇一律、粗制濫造的現狀而提出來的。如廣西開發的“金花茶觀賞園”,稱得上國內獨有。金花茶號稱“茶花皇后”,其花型美麗、花色獨特,且藥用價值高。但對生長條件要求較高,因而適宜種植的地方很少。物以稀為貴,這種植物價格較高,一株能賣到上萬元,可為農戶帶來豐厚的收益,極大地刺激他們種植的積極性。而其藥用性、觀賞性也吸引了大量游客趨之若鶩,前來觀賞、拍照、品嘗。這樣的休閑農業項目不可不稱之為精品。休閑農業品牌化、精品化可以提高當地的知名度、影響力,最大限度地挖掘資源潛力、發揮資源優勢;可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強化農民的自我價值認同,增強其自豪感和榮譽感;還可以尋找更合乎生態平衡、更科學的生產方式,創造出新型的農業生產觀念,從而更好、更全面地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