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壓力管理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進行了表述,分析了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主要特征,探討了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壓力成因,重點提出了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壓力管理的途徑,旨在幫助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走出就業困境。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壓力管理
自高校大規模擴招以來,大學畢業生人數在不斷增加,再加上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和沖擊,大學生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一些競爭力弱的大學生出現了“無業可就”的現象,“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隨之形成。[1]“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至今沒有明確的定義,一般意義上是指大學生在就業中處于弱勢,無法順利完成就業。“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在個人能力、擇業定位、經濟基礎、生活閱歷、社會關系、生理心理狀態及專業技能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目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2]如何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壓力,幫助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做好就業壓力管理,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和水平,對高校就業工作及社會穩定有著重要意義。[3]
一、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主要特征
通過調查研究表明,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與正常就業群體相比有著典型的特征,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主要特征表現如下:
(一)就業能力不足
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最典型特征是就業能力不強,自我努力程度不夠。他們往往在專業技能、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適應能力、社會經驗、職業意識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面對就業,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通常自信心不足、準備不充分、情緒上悲觀失望。
(二)社會生活參與度低
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最主要的問題是解決就業,導致他們對與就業無關的事物漠不關心。校園文化生活、社會生活參與度不高,縮小人際交往的范圍,減少人際交往的機會,逐漸封閉自我。學校、社會以及文化生活難以對他們的就業形成積極有利的影響,也難以改變他們社會生活參與度低的現狀。
(三)心理敏感脆弱
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在面對就業壓力和挫折時,承受的心理壓力要遠大于正常學生群體,心理上也更敏感脆弱。特別是在周圍同學找到滿意工作時,面對周邊同學和自己之間的反差,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心理上會產生強烈的剝奪感,以及自卑、焦慮、自責等消極情緒。
(四)轉變角色不到位
大學生曾經在人們眼中被認為是“天之驕子”,有部分大學生仍然沒有走出這樣的誤區,自以為仍然處于優勢地位,并沒有將自己同“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聯系起來,形勢認識不清,缺少危機感。還有部分大學生,沒能及時將學習和就業之間的不同進行合理轉換,思想準備不足,面對就業一時難以適應,從而淪為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一員。
(五)幸福感降低
在生活中,面對就業困難,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產生的消極情緒遠遠大于積極情緒。在求職過程中,就業困難群體有時還會受到就業歧視,導致他們的就業壓力更大。有研究表明,就業壓力會影響個體在情感方面的認知,降低人們的主觀幸福感,[4]產生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六)群體數量日益增大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推進以及高校大規模擴招,高校人數在不斷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教育統計,2014年中國在校大學生有2468.1萬人。高校擴招雖然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大學教育的機會,但也帶來了日益嚴峻的就業問題。自2003年高校大規模擴招之后,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在短短幾年內數量大增。近幾年,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數量仍然有增無減。
二、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壓力成因
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在從學校面向社會,實現個人價值時,尋找到一份讓自己和家人都較滿意的工作是他們最大的難題,壓力自然不言而喻。為了更有效地幫助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進行壓力管理,我們必須準確查明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壓力成因,從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幫助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走出就業困境。
(一)個人因素
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之所以就業困難,大部分因素是因為他們創新能力不強、專業知識不扎實,期望值過高、職業規劃意識差、社會鍛煉少、自我認識不夠、適應能力差等。總之,個人能力的不足和就業準備的不充分讓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對就業充滿未知及不確定性,就業壓力更加凸顯。
(二)會因素
近幾年,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在不斷增加,社會就業崗位卻并未與之增長。“僧多粥少”的就業現象,讓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找到工作的難度更大,就業壓力必然增加。企業盲目追求高學歷人才也是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壓力來源之一,隨著我國人事制度的改革,企業逐漸掌握了選擇人才的主動權,對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有些企業往往為了節約成本,縮短人才培養的周期,忽視崗位需求,盲目追求高學歷,不僅造成人才浪費,更加劇了大學生就業壓力。社會因素的不斷變化,無形中加大了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壓力。[5]
(三)高校因素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教育制度的完善,高校不斷增設新專業。高校開設新專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些專業師資力量不夠、專業實踐缺乏、就業探索不到位,直接導致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不強。同時,高校有些專業的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教育理念與社會需求不匹配,沒有與時俱進,存在盲目追求熱門專業的現象,專業趨同現象嚴重,導致一些專業的畢業生供大于求,造成就業難題。高校還缺少有效、合理、系統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機制,就業指導工作往往徒于應付,并未真正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培養出來的大學生自然對就業充滿未知和疑惑,必然產生就業壓力。[5]
(四)家庭因素
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中有一部分學生的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由于沒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他們通常會占用大量的學習時間去做各類兼職以解決經濟問題,導致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專業學習和就業準備。在就業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就業資源本來就比較少,又受自身物質條件的限制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在就業上容易處于劣勢。與此同時,他們還要擔負起家庭經濟的重擔和父母的期盼,承受著來自家庭和就業的雙重壓力。
三、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壓力管理的有效途徑[6]
適度的壓力有利于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解決就業問題,過度的壓力則會讓他們焦慮、情緒低落、喪失斗志。為了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身心健康,和諧社會、和諧校園的創建,必須加強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壓力管理和自我調適,降低壓力影響的深度和廣度。
(一)學會職業規劃,做好就業準備
調查表明,大部分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壓力源自沒有清晰的就業規劃。學會職業規劃、合理設定職業目標、提高應對壓力的能力,有利于大學生發掘自我。在學習過程中,大學生應該有意識地選擇一些與職業規劃、人際交往、心理健康、時間管理等相關的課程以及書籍,強化自我規劃意識與自我管理能力。同時,積極參加與就業相關的活動。大學一年級主要的任務是開始自我探索和職業認識,平時可以借助于職業興趣測驗和性格測驗,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大學二、三年級時,應積極參加各項實踐活動、知識競賽、文體活動,鍛煉和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交際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綜合素質等,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實質上就是提高應對壓力的能力。對大四學生,可以通過社會實習、模擬招聘、技能培養來消除或緩解因就業帶來的壓力。就業、擇業時,應全面客觀分析自我,評價自我,如果提供的崗位適合自己,就應抓住機會,盡快就業,減少不必要的壓力困擾。
(二)加強心理疏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積極構建學校、學院、學生在內的三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定期舉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定期疏導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心理壓力,定期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進行心理排查,關注他們的心理動態,及時緩解壓力,培養自信心。若發現有心理異常的學生,應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對于一些性格內心、注重個人隱私、持續遭受重大壓力的學生,應該重點關注,提供一對一疏導及心理咨詢服務。加強心理疏導,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心態、敢于面對壓力和挫折。同時,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還應學習他人有效處理壓力的能力,學會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最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壓能力。
(三)完善制度建設,控制壓力源
做好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壓力管理還需從源頭抓起。首先,積極加強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指導工作,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幫扶政策,暢通就業渠道,減少外界環境帶來的就業壓力。其次,創建良好的班風學風,有利于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融入集體,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從而消除或緩解因人際關系而產生的就業壓力。再次,優化課程設置、加強學習經驗交流、增加專業實踐,減少就業困難群體因專業學習不自信而產生的就業壓力。
(四)創造良好的外界環境,提高壓力管理實效
學校、家庭、政府、社會、個人應該五位一體,積極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高校為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做好就業服務工作,及時傳遞就業信息,開展心理壓力疏導,做好思想引導,加大對就業困難群體的人文關懷。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家庭應給予子女更多的溫暖和關愛,及時回應子女的求助,用愛和寬容來幫助孩子緩解壓力。政府、社會應努力拓寬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面,完善用人機制,做好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工作。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自身應積極主動接受就業指導、就業訓練、就業幫扶,努力提升自身各方面技能。通過學校、家庭、政府、社會、個人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高壓力管理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唐杰.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的指導幫助[J].安順學院學報,2011,13(5):53-55.
[2]彭軍.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解析[J].西華師范大學,2008,(2):82-84.
[3]王悅,金怡,陳玲玲.大學生職業發展壓力管理及SAP實效性研究———以浙江中醫藥大學為例[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6(11):1234-1238.
[4]戎淵.減緩就業壓力,提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J].法制與社會,2012,(8):225-226.
[5]徐禮堂.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幫扶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28(2):36-38.
[6]趙波,陸曉花.大學生壓力應對與管理策略研究[J].理論探索,2010,(7):36-40.
作者:張瑩 劉瑾 單位:安徽建筑大學 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