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貧窮鄉村人力開發狀況與方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張艷娥作者單位:蘭州大學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行以及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給陜北的經濟發展帶來了突飛猛進的增長,世世代代以耕種為生的陜北農民也開始了新的生活方式———半農半工或完全以打工為生。近年來,特別是2000年以來,隨著經濟的增長,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資源型城市中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加快了農村經濟的增長,提高了農民的整體素質,但是由于農民受科技文化的限制,農民外出打工只能從事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工資待遇低的粗活、累活,因此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S縣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優勢分析
第一,交通優勢。S縣自古以來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是連接陜、晉、寧、蒙四省區的交通樞紐,也是呼包省區的交通樞紐,亦是呼包銀榆經濟帶向東、向南出口的新交通樞紐。目前,S縣農村公路建設已全面展開,截至2007年底,部分農村公路主村道油路(水泥路)和縣鄉公路改造已竣工,改建、新建農村公路48條1263公里,實現65%行政村通油路、70%行政村通砂石路、70%以上的行政村通班車的目標,使農村交通條件逐步得到改善,基本適應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便利的交通,為農民外出打工提供了方便,搬遷成本也相對降低,同時,也有利于引進人才和技術。
第二,資源優勢。在鹽巖資源方面,據地質資料表明,S縣位于陜北石鹽礦床的中心地帶,氯化鈉含量最高達99.8%,其他有害元素含量甚微;在天然氣資源方面,通過實地勘探證明,S縣境內儲藏著天然氣資源;在焦煤資源方面,根據府谷、吳堡石炭———二疊紀煤資源勘查成果,結合東部山西省河東煤田的地質特征和該區地震勘查解釋成果,在收集并分析鄂爾多斯盆地聚煤規律的基礎上,測算出S縣域內和鄰縣一帶預測資源量為21.57億噸,可初步證明該區域有焦煤資源。因此,S縣將以鹽巖、天然氣、焦煤開發轉化為突破口,努力建設陜北的鹽化工中心,形成框架牢固、技術先進、規模較大、在省內外有重要位置的新型現代化鹽化工及載能工業基地。
第三,發展態勢良好。近年來,S縣委、縣政府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及時調整工作思路,使全縣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保持了持續健康的發展態勢。具體表現在: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繼續向前發展。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322元,比上年增長了22%;二是生態體系正趨向良性循環。目前S縣縣域內林草覆蓋率達到26%,比過去提高了9個百分點;三是城市經濟建設快速發展。
2.S縣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分析
第一,農村教育觀念落后,職業教育發展不夠。農村人才培育應包括兩類:“一是技術專門人才;二是技術推廣人才,也就是能在農村領導農村改造生活事業的人”[3]。目前,S縣農村教育背離了農村的發展需要,它教人離開農村,教人鄙視農村,教人羨慕城里,走向城里。這樣的教育環境下許多在農村培養出來的人才卻大量流入了城市,導致農村人才更加缺乏。
第二,女性人力資源豐富,但開發不足。在農村,傳統的男耕女織觀念依然存在。近年來,雖然有不少婦女已加入到創業行列,但農村仍然存在大量閑置的女性勞動力,她們要么是受傳統觀念的束縛,要么是依據傳統觀念而留在家中,加上自身能力的限制,使得女性勞動力資源無法得以充分的利用。因此,對女性人力資源的開發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三,生育觀念、婚姻觀念落后。近年來,S縣的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一些偏遠山區重男輕女的現象依然存在,棄嬰、虐待女孩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導致部分地區的性別比例嚴重失衡。此外,農村的婚姻觀念十分落后,農村存在大量未達到國家法定結婚年齡而結婚的現象,甚至還有我國婚姻法禁止的疾病患者結婚和近親結婚的現象。這些情況給我國的人口控制工作無疑加大了困難,也為我國人口質量的提高出了難題。
對S縣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建議
針對S縣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搞好對S縣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就要大力加強教育培訓工作,通過各種手段加快人才培養步伐,加強對潛在人力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對已發現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等。結合實際,就如何搞好S縣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創新農村教育制度,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地方各級領導應切實把教育放在超前發展的位置,進一步加大教育投資力度,提高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及人均占有水平,應加大自上而下的教育經費轉移支付力度。此外,應繼續抓好“縣、鎮、村、組、戶”的五級管理,發揮駐村干部、包村干部的直接指導優勢,搞好鄉鎮企業支農支教。
第二,建立和完善勞動就業培訓機制,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各級政府應從實際出發,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計劃,加大對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投入,以“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4]為原則,分類培訓,注重實效。要裝備文化技術學校,購置一些必需的教學設備和科技圖書。要采取多種培訓方法,提升勞動力就業競爭力。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也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一大舉措。此外,還要對農民工進行法律知識教育。由于農民工文化程度的限制,農民工對法律更是一知半解,這就是不少農民上當受騙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應加大普法教育工作的力度,加強農民工的法律知識,讓他們知法、懂法、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第三,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地方特色經濟。2000年以來,縣委、縣政府結合自然條件和農民多年來的生產實踐,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核心,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在原來“果、油、薯、菜、畜”五大主導產業的基礎上,引導群眾按照“近期抓羊草、遠期抓棗桑、長期抓勞務”的戰略思路,發展壯大草畜、紅棗和大棚果菜產業,重點發展勞務輸出、紅棗、畜牧三大主導產業,在黃河沿岸的鄉鎮發展紅棗加工企業;在丘陵溝壑區重點發展種草養畜、種桑養蠶業;把勞務輸出作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重要產業來抓。由于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就必須接受新的實用技術培訓,這不但提高了農民的技術水平,培養了一批鄉土科技人才,而且還實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大農業內部的轉移。
第四,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實施“回鄉創業工程”。目前,S縣農民收入主要有三條渠道:農業、鄉鎮企業和勞務收入。勞務經濟使農民收入增加,優秀的外出務工者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勞動技能,而且還把先進的技術和思想觀念帶回農村,為本地農民創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此外,政府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一批有資金、懂技術、會管理的外出務工者回鄉投資創業,對其所創辦的企業,縣、鄉(鎮)政府要將其納入中小企業擔保基金范圍,提供一系列優惠政策,走一條“勞務輸出—自我成才—回鄉創業—共同富裕”之路。
第五,政府做好信息服務工作。政府應抓住科技興農的快車,建立和完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市場,建立電子政務,為農民提供農業新聞、農業技術,就業信息、技術培訓等服務。鼓勵農民創業,給農民創業者提供適當的政策傾斜,為其搭建廣闊的創業平臺。通過績效評估挑選出產量高、效益好、市場潛力大的產業,把這些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產業,利用新聞報道、報紙等把這些產業打入省內、省外市場。
總之,開發S縣農村人力資源是解決農民問題、是實現經濟社會的戰略選擇。S縣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在交通區位、資源等方面占有一定的優勢,但其在就業、科技等方面存在著嚴峻問題,其原因主要是農民自身能力差,對環境變化適應能力弱,政府的決策不到位,工作力度小,對農村的了解膚淺,缺乏深入細致的調查和分析,導致農村發展滯后。政府應抓住西部大開發這個機遇,強化農民的人力資源能力,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各級領導做好本職工作,對農村存在的問題要進行實地考察,與農民面對面交談,了解農民的真實生活,及時解決農民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發展農村經濟,實現農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