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農村勞動力轉移創新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創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村勞動力轉移創新

      摘要: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國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從分析我國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與狀況入手,提出了我國未來可行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創新

      1我國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與狀況

      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實際上始于上世紀80年代,當時我國對待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主要采取了四種模式,并加以推廣。一是離鄉不離土,即自己在城市里打工,土地由家中其他人或親戚耕種;二是離土不離鄉,即在本地從事非農產業,土地出租或轉讓給別人經營;三是離土又離鄉,即完全放棄了土地經營,在城市里經商和居住;四是農閑離鄉,農忙回鄉,即隨季節出行,亦工亦農,屬于兩棲性質。實際上,在四種轉移模式中,只有第三種割斷了同土地的聯系,接近真正意義上的轉移;第二種由于從事非農產業,可以說為轉移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其余兩種由于沒有放棄農業,離真正的轉移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最終都沒有真正實現農業剩余勞動力的理想轉移,也為以后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留下了后遺癥。

      近年來,我國的所謂“農民工”現象,就已經充分證明了原有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在理論和認識上的誤區,最終也會導致在實踐上的巨大缺陷和失誤。80年代以來,農民工的流動基本上是自發的和無序的,在城市里還處于一種“漂泊”狀態。8000萬以上進城打工的農民,雖然從身份上初步有了“工人”或“市民”的性質,但是絕大多數人只是每年像“侯鳥”似的往返于城鄉之間,并沒有把戶口遷移到城市,也沒有在城里購買固定的住房,還不能說他們已經改變農民身份轉為城市人,更談不上職業化的工人。因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或遷移,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實現,大多數農民工的身份仍然是農民而不是市民。

      所謂“農民工”、“外來工”,嚴格意義上講,這是一種歧視性的稱呼。它是以戶籍為標準來劃分的,也就有所謂“外來打工者”、“農民工”、“本地居民”等。在各個方面對這些身份不同的人實行不同的政策待遇,就更無所謂國民同等待遇了。這是由于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的設計在理論和認識上的誤區,導致了我們在法律上、政策上等一系列制度設計上的失誤。可以肯定地說“農民工”不可能是真正意義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標志。

      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夠談得上真正實現轉移的標志是什么呢?這其中應該有一個界定問題要首先解決。從理論上講,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標志,應該是實現轉移人口在職業和身份上的整體轉移,這就需要按發展規劃分階段、有序的、有組織的、科學的實施轉移,而不是像“侯鳥”一樣,自發的和無序的流動。應該是:第一,擁有一紙城市戶口;第二,在城市里購買了住房并居住;第三,脫離農業而從事非農產業的就業(實現所謂戶口、住房和就業的整體轉移),三者其實是相互關聯的,顯然,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是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后的職業化和就業問題。

      2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的創新

      2.1中國當前以職業流動和身份轉移的背離為特征的勞動力轉移有諸多負面影響

      首先是導致了農村勞動力的無序流動,降低了市場機制對勞動力資源的配置作用。其次是農民候鳥式的在城鄉往返也帶來了大量的福利損失。此外這種轉移方式還大大阻礙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是中國城市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的重要根源。所以,必須創新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勞動力遷移。

      農業勞動力轉移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農業勞動力轉移后完全脫離農業,稱為分離式轉移;二是轉移后同農業保持著某種形式或某種程度的聯系,稱為兼業式轉移。第二次世界大戰關,發達國家工業革命后的農業勞動力轉移主要是分離式轉移,二次大戰后逐步變為兼業性轉移為主。農民兼業化發展,對于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別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農民兼業化也帶來一些消極后果,主要是這種兼業式轉移方式和專業化生產相背離,無法大幅度降低農業成本。日本在這方面問題比較突出,致使長期以來日本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不管采取何種轉移形式,真正意義上的勞動力轉移都應當包含下述內容:(1)地域上從農村到城市的轉移,或者從農業為主要特征的地區向以非農業為主要特征的地區轉移;(2)職業上由農民向非農勞動者轉移,基本擺脫對農業生產活動的經濟依賴;(3)擺脫原有身份的束縛,能夠以平等的機會參與勞動力市場競爭;(4)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按照這個原則,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理想模式是,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農村勞動力在推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有序地向非農產業和城市轉移,職業流動、身份轉換和居所遷移同步發生,從而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將絕大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使他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質的變化,成為完全融入現代城市文明的城市居民。

      2.2我國未來可行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

      一是多樣化的轉移渠道。首先,如果要在20年內使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到60%以上,那么,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方式應該是向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的永久性遷移。這也是大部分發達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形式。其次,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例如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可以通過農村城市化的方式使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完全脫離與農業的經濟聯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居民。第三,中國和日本的情況比較類似,就是有大量的分散的農戶,他們可能因為種種原因不愿意離開家鄉和土地,同時,一些在城市就業的勞動者退休以后也會再回到農村去,所以,中國農村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大量消失的。因而要通過對農村的改造,建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在農村引入城市化的生活方式。這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農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二是積極而穩妥的轉移策略。農民向城市的轉移被認為是農民的第三次解放。第一次解放使農民擺脫了封建地主的剝削,第二次解放使農民擺脫了貧困,而這次解放運動就是要使農民最終擺脫農民的身份。但是由于我國需要轉移的人口數量特別巨大,所以一定要采取積極穩妥的轉移策略,避免造成社會的動蕩。首先,要使農民擺脫戶籍管理制度的約束和分散土地經營的羈絆,這是農村居民向城市轉移的基本前提。其次,我國農民可能會在較長時間內采取兼業的方式,但如果妨礙轉移的各種因素清除得比較徹底,面向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能夠盡快建立起來的話,將會促使兼業農民最終放棄和農業的經濟聯系,真正轉移到城市里去。至少當前那些長期在城市工作,或者主要以非農產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勞動者會成為最活躍和最積極的一個群體。這類人口估計有2~3億,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主體。如果成功實現這部分人口的轉移,中國市鎮人口將會達到50%左右(2000年中國市鎮人口比得為36%)。第三,通過發展小城鎮和農村改造,再使大約1億多人口轉移到非農產業和城市。經過20年左右高速轉移時期,我國將大致形成70%以上的勞動者在非農產業就業,半數以上人口在城市居住的格局,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實現城市化。

      三是以市場導向為主的轉移機制。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不是要將農民趕到城市去,而是要主要依靠市場機制將農村居民吸引到城市來,實現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最優結合,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要弱化政府在產業更替過程中的強制性的干預,使產業更替和勞動力轉移能夠平滑地進行,避免政府戰略性失誤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

      參考文獻

      [1]賀一耕.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一從制度創新的角度思考[J].中國農村研究,2004,6:4-7.

      [2]程長羽.論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途徑[J].經濟論壇,2004,(4):13-14.

      [3]唐友清.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的思考[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22-24.

      亚洲av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无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久|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写真|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页|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DV| 久久亚洲伊人中字综合精品|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蜜芽亚洲国产AV|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熟妇无码爱v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亚洲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日本成本人观看|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久久噜噜噜久久亚洲va久| 亚洲一级二级三级不卡|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9966| 日本系列1页亚洲系列| 亚洲无码精品浪潮|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亚洲av区一区二区三| 亚洲人色婷婷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佐佐木明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