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社區化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新時期提出的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而開展農村準社區化教育則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措施。所以,加強農村準社區化教育模式的研究,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構建和諧社會是我黨新時期的重要使命
“和諧社會”的思想是黨的“十六大”政治報告在闡述“小康社會”的特征時首先提出來的。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這個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和諧發展”。黨的十六大五中全會又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并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內容。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是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社會的各種不和諧現象越來越突出。所有這些,不僅影響著小康社會的建設,更有悖于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不難看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國家層面上,要通過制訂合乎國情的政策和法律來調控社會;在公民層面上,需要通過各種學習來不斷增強自己的自律能力和生存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質,兩者缺一不可。因此,從這一角度講,要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首先要構建學習型社會,而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關鍵在于盡快發展社區教育,尤其是發展農村準社區化教育。
二、開展農村準社區化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
我國社區教育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它建立起了以社區為依托,整體育人、提高全民素質的新格局,促進了教育和社區(社會)的結合,產生了明顯的效果,顯示出重要而深遠的意義。近年來,厲以賢、葉忠海、黃云龍、馬叔平等學者從基本理論、戰略規劃、宏觀管理等方面,概括了我國當前社區教育的新經驗、新觀點,并使之條理化、系統化。
綜觀國內眾多專家的研究,他們的共同特征都是著眼于城市的社區教育,而忽略了擁有9億人口的農村教育,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又卻在農村。此時此刻,開展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村準社區化教育”更為顯得迫切,開展農村準社區化教育模式的研究更是任重而道遠。所謂“農村準社區化教育”,就是以農村為依托,以提高農民的素質和科學文化知識為宗旨,以建設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為終極目標的一種教育模式。
三、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是農村準社區化教育的重要特色
根據各地情況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教育內容和形式,但一般而言,大致有以下幾種。
(1)學歷教育。提高農民學歷是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的一項重要工程,除全日制學歷教育外,開展形式多樣的業余學歷教育則是搞好這一工程的重要環節。業余教育可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學歷教育,比如高中學歷教育、大專學歷教育、本科學歷教育等,要充分滿足農民的求學需要。業余學歷教育應以當地電大、普通高中、職高為依托,開設相應的成人學歷教育班,以固定辦班和送教下鄉相結合,以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為宗旨,以提高農民的學歷為天職,把教師的無私奉獻和學校的教育職能充分體現出來。
(2)勞動力轉移培訓。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是解決農民就業、提高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舉措,而做好這一工作的關鍵是搞好勞動力轉移培訓。而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重點,主要是技術培訓。通常較普遍且容易掌握的技術有:農副產品加工技術(如茶葉加工、竹制品加工)、建筑裝潢技術、五金制造加工技術(如軸承加工)、紡織加工技術(如制線、織衣)等等。因為這些技術的培訓農民都有自需性和迫切性,所以一般可以以鄉鎮為單位進行組織培訓。這些技術的培訓,一般可以請當地企業的業主和技術人員擔任培訓教師,培訓時間為半個月左右。另外,為解決農村中年婦女的就業問題,還可以組織家政服務培訓。家政服務培訓的主要內容不是技術,而是職業道德、生活常識及禮儀。家政服務的培訓,一般應請具有經驗的專家擔任培訓教師,培訓時間也在半月左右。
(3)法制與道德教育。做好農村法制與道德教育是提高農民素養的重要手段,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善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途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法制教育的主要內容有《憲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民法通則》等等。道德教育主要圍繞"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以"八榮八恥"、公民基本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道德等為主要教育內容。因農民居住分散,農村交通不便,農事季節性強,且農民流動性大,所以,如何開展有效的教育是一大難題。因此,要因地制宜地開展教育,教育時間一般應安排在農閑或晚上為宜,一般可以以行政村為集合地進行教育,也可以以中心完小為集合地進行教育(主要以學生家長為教育對象)。教育形式以專題講座、宣傳窗、黑板報、電視廣播等為主,甚至可以利用電影放映或文藝演出來集結農民,借此機會適當適時地進行教育。此外,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利用有線電視和網絡開展遠程培訓,也可制作光盤進行實地播放。
(4)文化、體育、藝術教育。大多數農村,經濟比較貧困,精神比較貧乏,觀念比較落后。因此,加強對農村的文化、體育和藝術教育,是搞好農村“三個”文明建設的重要措施。農村的文化、體育、藝術教育,應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比如以行政村為單位組建小型的文藝演出隊(如民族樂器演奏隊、地方戲曲表演隊)、體育競賽隊(如乒乓球隊、籃球隊、排球隊)、農民書畫協會等。除平時各村自行活動外,鄉鎮要定期舉行各種比賽或會演。這樣既豐富了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又大大增強了農民的凝聚力,對營造和諧社會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四、建立健全的管理機制與管理網絡是開展農村準社區化教育的重要保障
如何有效地開展農村社區教育,建立健全的管理機制與管理網絡是關鍵。各縣(市)以人事局、教育局、司法局、文化局、勞動局、財政局、廣電局、縣(市)級電大等單位為成員成立“農村社區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也應成立相應的“農村社區教育工作站”,各行政村也要成立“農村社區教育聯絡站”。這樣,從上到下形成一個放射狀的培訓管理網絡,以確保培訓信息的暢通無阻和培訓工作的有效開展。
各自的主要職責分別是:人事局,主要負責日常工作的統一協調,如收集各鄉鎮反饋的信息、安排培訓內容、聯系通知相應的成員單位等;教育局,主要負責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培訓;勞動局,主要負責富余勞動力轉崗的技能培訓;司法局,主要負責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培訓;文化局,主要負責文體藝術等方面的培訓;廣電局,主要負責有線電視和網絡的支持服務工作;電大,主要負責解決農民的高等學歷教育和有關專業知識的培訓;財政局,主要負責各類培訓的后勤保障;鄉鎮“農村社區教育工作站”的主要職責是,落實培訓教育的組織工作,如發放培訓通知、聯系安排培訓場地、收集反饋培訓信息等;村“農村社區教育聯絡站”的主要職責是,組織發動有關村民參加培訓,協助鄉鎮農村社區教育工作站落實培訓場地、收集反饋培訓信息等。這樣,既可以解決“有人聽無人講”或“有人講沒人聽”的尷尬局面,又可以有的放矢地開展各類培訓,能在最大限度上滿足農民的各種教育需求。
總之,搞好農村準社區化教育的研究,有利于農村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新農村的建設,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所以,本人在此拋磚,意在向大家引玉,為共同搞好農村教育出謀劃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添磚加瓦,為構建和諧社會共同奮斗。
參考文獻:
[1]夏學鑾.和諧社會概念的由來[N].中國教育報,2005-05-14.
[2]厲以賢,展望:21世紀我國社區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3-01-27.
[3]李昌麒.中國農村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