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人力資本生產制度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界定了農村人力資本生產制度的內涵,分析了農村人力資本生產制度的主要缺陷,提出進行農村人力資本生產制度創新的舉措。
關鍵詞:人力資本生產制度;缺陷;創新
一、農村人力資本生產制度的內涵
農村人力資本生產制度是一般人力資本生產制度在農村地區的具體化,教育與培訓制度固然是農村人力資本生產不可或缺的制度因素,但由于我國長期“重城市、輕農村”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造成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使農村人力資本生產在生產的觀念、形式和生產主體等諸多方面都與企業或其它組織的人力資本生產有較大的差異,這就決定了在界定農村人力資本生產制度的內涵時,不能簡單的移植企業或其它組織的人力資本生產制度,而應依據農村人力資本生產的形式來界定其內涵。目前,農村人力資本生產的形式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提高農民總體素質為內涵的“人力資本存量生產”,生產形式主要包括教育、培訓、醫療保健、勞動遷移和“干中學”等;另一類則是在使用已有的人力資本創造人力資本價值的過程中,以提升“人力資本存量”價值為內涵的“資本再生產”,這種再生產具體表現為…生產→流通→配置→使用→生產…的循環往復,人力資本則在這種循環往復中得到不斷的價值增值。
二、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生產制度的主要缺陷
(一)政府在農村人力資本生產制度的設計與運作上存在職能偏差或缺位。政府作為農村人力資本生產的統籌規劃者,除自身要直接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外,更重要的是要能營造有利于農村人力資本生產的環境和氛圍,要能充分調動農村鄉鎮企業、個體私營業主、公民個人或家庭對人力資本投資的積極性,要不斷促進農村人力資本生產的社會化和多元化,提高農村人力資本生產的效率和效益。但現實中我國許多地方政府尤其是欠發達地區政府不僅自身投資不足,對企業、個人或家庭引領不力,而且在公共服務和微觀管理職能上還存在許多缺失與錯位。主要表現在:一是政府公共財政投入嚴重不足。從教育資源分配來看,據統計,我國中央教育經費撥款的92%用在了占人口不到30%的城市,而占人口多達70%的農村卻只得到18%的財政支持。多年來,我國農村學生的人均教育經費大約只是城市學生的1/4,人均固定資產總值和生均專用設備僅為城市的1/3和1/6。從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方面來看,在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培訓的只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教育或培訓的只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只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竟高達76.4%。二是政府觀念存在偏差。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體制和物質資本投資效益外顯性的影響,以物質資本投資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增長模式備受強烈追求經濟增長目標的許多地方政府的青睞,使農村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投資兩者間存在著極為不均衡的發展狀態。三是政府缺乏宏觀規劃和調控。主要是許多地方政府不能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要求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對未來農村人力資本的供需狀況、專業結構、行業分布及其發展趨勢做出戰略性的預測和規劃,致使農村人力資本生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地方政府不能及時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制定農村人力資本的流失補償制度和吸引人才的激勵制度,導致在職業選擇和地區流動自由的情況下,農村人力資本單向流失和凈流失現象非常嚴重。
(二)農村教育與培訓制度偏離農村人力資本生產的正確方向。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加快和農業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現行的沿襲傳統體制的農村教育與培訓制度已暴露出許多弊端,表現出嚴重的不適應性。一是農村教育目標定位單一化。長期以來,潛在的教育導向使我國現行的農村教育從根本上講是唯升學的應試教育,過分熱衷于書本知識,強調應試升學,鄙視職業技能培訓,“輕農”、“棄農”、“離農”特點顯著。二是農村教育的內容、結構和層次與現實農村經濟和生產活動相脫節。表現為農村教育對象單一、方法陳舊;教育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農村實際需要相背離;教育的層次結構和知識結構不合理,主要定位在普及義務教育和掃盲教育上;教育的結構和功能單一,偏重于普通教育或正規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相對薄弱,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很不完善。三是農村教育資源缺乏整合。表現在農村師資隊伍力量薄弱,教師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科結構、學歷結構不合理,教師缺乏繼續教育培訓的機會。農村教育資源在農業、科技和教育部門之間缺乏統籌協調,不少地方是就農業抓農業、就科技抓科技、就教育抓教育,難以形成一股合力,發揮教育資源的整體優勢。
(三)具有激勵和約束效應的農村人力資本產權制度殘缺或模糊。完整、科學的農村人力資本產權能充分激勵人力資本的形成和積累,優化人力資本的配置,提高人力資本的生產效率。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和農村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農村人力資本的使用權、發展權、收益權等權利日益受到尊重和保護,農民可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所從事的行業,可通過教育、培訓和“干中學”等積累專項技能,可通過勞動力市場獲取用工信息,可擁有靠個人合法勞動取得的財產等等。但不可否認的是,現階段我國仍有許多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制約著農村人力資本產權的實現,使現有的農村人力資本產權殘缺、不完整。如,嚴重失衡的城鄉公共產品供給政策、不能靈活流轉的農村土地制度安排、城鄉分割的勞動力市場、岐視性的農民工使用政策、民工工資的拖欠、農村不合理的各種收費項目等等。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人力資本產權權能的有效發揮,使人力資本產權的內部權能與權益關系不完整、不對稱,產權交易成本上升,產權的激勵約束機制失靈,產權主體喪失生產人力資本的積極性,人力資本生產效率低下。(四)農村非正式制度安排的隱性約束。非正式制度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自發形成的,并被無意識接受的行為規范,包括一系列道德和倫理行為約束、文化、價值觀、風俗、習性及意識形態等。與正式制度安排相比,非正式制度安排由于其內在的傳統性和歷史沉淀,養成了人們因循守舊、安于現狀和不思進取的守成意識以及封閉、狹隘的世俗眼光,使人們缺乏超越自身能力和銳意進取、勇于投資的創新精神,缺乏時間效益觀念和風險意識。這些消極觀念的侵蝕,制約了農村非正式制度功能的有效發揮,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束縛了人們的手腳,扭曲了人們的人力資本投資觀念和行為,從而嚴重阻礙了農村人力資本的生產。
三、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生產制度的創新思路
(一)建立規范的農村財政投入制度和專項經費轉移支付制度。政府要調整公共財政投資政策,完善農村人力資本投入的經費保障機制,規范財政投人,提高財政投入在GDP中的比重;要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對農村公共產品投入的經費責任比例,改變現行的縣、鄉作為農村人力資本主要投資主體的投資體制,加大中央和省級政府的分擔責任;要建立規范的農村財政專項轉移支付制度,實行公共財政支出向農村尤其是欠發達地區農村傾斜的分配政策,在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及信息網絡建設投入力度的同時,還要加強對農村基礎教育經費的安排和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優化支出結構,提高使用效益。
(二)創新農村教育制度,健全農村教育體制。要充分整合農村現有的教育資源,特別是各種閑置資源,要采用多種模式,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機制積極發展包括學前教育、基礎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和技能教育等在內的農村教育大體系;要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使農村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師資培訓與義務教育相銜接,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就業相適應;要針對不同層次的不同群體,進行不同形式的教育安排和有效的制度安排,切實保證農村教育培訓的層次、內容與農村生產活動的實際需要相一致。
(三)建立健全農村人力資本產權制度。要通過建立城鄉統籌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取締市場準入、競爭和就業對農民的歧視性政策等措施,進一步完善農民人力資本的使用權,還農民參與市場和競爭的平等權利;要通過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對農民教育服務的水平,還農民平等的教育發展權,促進農民人力資本的積累;要通過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提高農民在參政議政中的政治地位,還農民平等的政策制訂參與權;要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降低農民維權費用,還農民對地方政府施政的監督權。
(四)建立農村人力資本流失補償制度和吸引人才的激勵制度。政府要通過提供融資、調整分配方式、調節稅收政策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與措施,引導與激勵農村鄉鎮企業、個人或家庭優先、快速、持續地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促進人力資本投資的社會化和多元化。另外,政府還應加大對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農村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公平補償貧困落后地區因人力資本外流造成的損失。同時,還要建立以良好待遇、精神激勵等為內容的激勵補償機制,來吸引外來人才和本地人才的回流。
(五)建立有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綠色通道”制度。要改革現行的戶籍制度、居住制度及其他相關制度,放松戶籍監管,建立簡便的以居住地劃分城鎮和農村人口的戶籍登記制度,促進勞動力在城鄉間、產業間的自由流動,徹底打破城鄉隔離局面,使農民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要改革現行的土地經營制度,建立承包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土地流轉制度,賦予農民完全的土地承包權、經營權、流轉權、繼承權和收益權,增強農民為提高土地的勞動生產率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信心,也為農村勞動力的遷移解決后顧之憂。
(六)非正式制度創新。更新觀念是破除農村非正式制度隱性約束的根本途徑。首先,政府要轉變思維慣性,樹立人力資本是第一資本的觀念,制定科學、可行的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共同協調發展的戰略規劃體系,促進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共同協調發展。其次,農村鄉鎮及其他中小企業要樹立“人力資本投資優先”的思想,要目光長遠,不能只強調利潤和有形資產增長的眼前效益,而忽視對人力資本投資的潛在效益,要積極引進、培訓高層次人才,制定人力資本可持續發展戰略,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人才。最后,政府要積極發揮組織引領職能,加強對農村的思想道德和新型文化建設,淡化農民因循守舊、安于現狀、“小富即安”和不思進取的守成意識,增強其銳意進取和勇于投資的創新意識;要使農民樹立起“人力資本致富”的觀念,使其認識到人力資本投資也是一種生產性投資,而不單純是一種消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