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道德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企業道德”這一用語漸漸出現在經濟生活中,企業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就必須要有企業道德。如何判斷企業是否具有道德呢?人們一般以社會共同的觀念來判斷有道德的人和缺乏道德的人,如果把人的道德對應到一個企業,并且考察社會的共同道德標準,則可以理解什么是企業道德了。
一、個人道德與企業道德概述
1、道德的概念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道德是由一定社會經濟關系所決定的特殊意識形態,是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所維持的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一個有道德的人通常要具備以下條件:(1)不給社會添麻煩,不誹謗他人;(2)積極采取對社會和其他人有益的行動;(3)其人格受到社會及他人的尊敬。以上三個條件是相通的,因為在與社會和他人的關系方面消除了第(1)項的消極因素,具備了第(2)項的積極因素,結果當然就會有第(3)項的德高望重,就會受到社會和他人的歡迎。一般來說,有道德的人都會積極做出對社會有益的事,因而具有人格上的魅力,受到人們的敬愛。
2、中國個體道德思想的理論溯源
中國的道德源自中國圣人的仁愛精神。它是一種來自對天地(父母)給予生命的感恩,一種響應生命過程之中充滿人類后天文化的愛。真正在中國歷史上長期起到制止人們作惡作用的便是中國人特有的傳統的孝悌忠恕的仁愛的精神道德。
除非人們具有這種道德,否則人將不成其為人,人將不具備基本的區別于動物野獸的人性。儒學以天作為道德的行上依據,有其超越性,但這種天不是人格神,不可能真正賦予人以良心本心,也不可能真的給人以獎賞或處罰,這種意義的天只是對于先前天論傳統的借用,只是人的一種境界,而不是客觀的實在。真正的道德主體是人,是人的那個內在的道德之心,而不是天。
3、企業道德的概念
現代企業的生產經營與管理活動都是在社會中進行的,因此其行為自然要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約。企業道德是指企業不與社會發生沖突與摩擦,不給社會造成負擔,積極采取對社會有益的行動,尊重人權,其行為受到人和社會兩方面的歡迎。
企業貢獻分為企業的社會貢獻和企業人的社會貢獻。前者以“社會貢獻活動”和“文化支援活動”為中心,后者以所謂志愿者活動為中心。對社會有貢獻的企業活動是促進社會性原則的行為,是有道德的行為,國家可以將社會貢獻度高的企業作為一個融資標準。
美國管理學家梅奧提出:現代工廠的問題是清楚的,即如何在二十世紀的摩天大樓和地下鐵道、煙塵和蒸汽的世界中,使之可能再現農業的有道德、農業的忠誠以及農業的社會感。這表明了其對企業道德的擔心,工業社會企業道德會存在嗎?如果存在,它的具體內容標準是什么?這種準則是適用于一門產業、一個國家還是全世界呢?它是以什么宗教為基礎?是以“情景”或其他什么為依據呢?即使存在它會自覺地堅持下去嗎?根據調查,有一半以上的人認為,在存在著一種倫理準則的情況下,如果一些實業家認為違反這種準則不至于被發覺的話,這些實業家就會違反這個準則,而這種現象對于問題的探討就體現了道德在現代企業應用的復雜性。
二、企業個體影響企業道德管理
1、企業主體和個人主體的區別影響道德評價
企業是現代才出現的,而我國的道德淵源古代,不可能要求古代的圣賢預見到現代生活出現的種種困惑,并提出完美的解答。顯然企業需要仁愛精神,但需要怎樣的仁愛精神?這就需要我們現實取舍這些影響具體道德的評價。
中國道德孝悌忠恕的仁愛主要源于天地(父母)給予生命的感恩,當這種感恩應用到企業中時,就缺乏相似點。個人與父母有血緣關系,父母養育自己,應該報恩。企業與員工是契約關系,企業員工離開時賠償企業培養成本,沒有人責怪其行為不道德。但如果某人將父母養育自己的成本賠償給父母,脫離親子關系,人們就會馬上感覺其行為不道德。
2、企業相關方具體行為的收益與代價模糊,影響道德的客觀性
企業作為經濟運行主體,其相關方復雜,包括股東、消費者、交易伙伴、政府、媒介、雇員等。由于信息不對稱,相關方不可能了解所有信息。在動作行為過程中,誰受益、誰受損失,具體的數據大小難以具體估計,如果知道得越具體,越容易作出符合企業道德的決策。
受功利主義支配的人首先考慮可供選擇的行動會對受到影響的人的潛在后果,然后選擇大多數人受益的行動方案。功利主義者接受這樣的事實,即此方案可能會傷害他人,但是只要潛在的積極后果超過潛在的消極后果,他會認為此決定既有好處,又符合道德。
有時現實是如此復雜,難以以善惡評價為標準,難以用道德的準繩來判斷行為,不是不重視企業道德,而是當準備用道德進行衡量時,其復雜性讓人們止步,在猶豫的過程中容易滑入功利主義旋渦。
3、確定個體和企業權利的界限模糊,影響企業道德
古人云“士可殺,不可辱”,表明了人們對名譽的重視程度。除名譽之外,人們對自己的生命、健康、身體、姓名、肖像、隱私等與人身相關的利益也給予了同樣的重視。企業有自己的法律責任與義務,沒有通行的企業道德進行約束,企業的道德最終由企業中的個體實現。當個人的權利與企業道德矛盾時,比如企業認為擁有雇員個人的信息是為了工作方便,但雇員認為企業不道德,違反了個人隱私權等,該如何鼓勵個人堅持企業道德?這種權利界限的模糊,嚴重影響了企業道德的發展三、堅持企業道德管理
社會總是變化發展的,封建社會的仁義道德也許對封建社會有積極作用,但到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實事求是,以一種人類的博愛精神對待企業,尋求符合現代企業發展的企業道德。1、高層管理者個體在培養道德行為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一個企業高層經理的道德品質往往會成為個人最終成敗的關鍵,只有在道德上被人認可,才能通向權力之巔、才能行使有效領導。
企業創導的道德行為需要高層管理者的支持。企業的運行實際上涉及多利益相關方的博弈,不管是否懂得博弈論,其實每個人都在博弈中生存著。在生存的博弈中,大智若愚、以德服人便是高妙境界。這些都需要企業管理者具有敏銳的戰略眼光,能處理好長期與短期利益以及企業內部與外部的關系。
企業道德需要管理者長期建設。“道可道,非常道”,在追求道的過程中,儒家修煉以煉心為主旨,著重于道德的凈化與陶冶,把修身當作用世、治世的基礎,強調在用世、治世的實踐中修身。
2、組織中的個體提出道德原則的政策或建議
企業作為經濟實體,其運行過程中哪些行為與道德原則違背、哪些沒有,當事人最為清楚,應該鼓勵當事人發表看法,完善本企業道德。例如企業如何對待告密者,假如企業在尊重知識產權方面缺乏誠信,剽竊技術維持產品的競爭力、蒙騙客戶、以次充好、偷工減料,而雇員將企業本身的不道德行為曝光,這種行為是否符合企業道德也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3、培養支持道德的企業文化觀
建立實事求是的價值觀。例如海爾精神:敬業報國、追求卓越。敬業報國的中心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忠”就是回報,海爾人就是要用最好的產品和服務來回報用戶、回報社會、回報國家;“忠”就是真誠,海爾人真誠到永遠。這和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傳統的孝悌忠恕的仁愛的精神道德有一定聯系。
重視企業道德建設。通過企業公關作好形象宣傳,重視最基本的危機公關意識和對緊急事件的妥善處理能力,提高企業道德形象,加強對違反企業道德行為的處罰。如安捷倫公司對企業員工賄賂、報銷虛假發票的行為,不管什么理由,一旦發覺就立即開除。
有效的組織文化應該鼓勵道德行為,制止不道德行為。應該承認,公司和個人可能會因為堅持企業道德而付出一點“代價”,但從長遠來看,如果一個組織的流行文化和價值觀與社會的文化和價值觀不一致的話,這個組織就無法長久地運作。促進道德行為的組織文化不僅與流行文化更加兼容,而且從商業角度考慮也是明智的選擇。
4、堅持職業道德
道德是調節個人與自我、他人、社會和自然界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是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教育和內心信念來維持的。職業道德是符合社會道德的,而企業道德卻不一定符合,職業道德是從事一定職業勞動的人們在特定的工作和勞動中,以其內心信念和特殊社會手段來維系的,是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心理意識、行為原則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是人們在從事職業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內在的、非強制性的約束機制。
企業道德出現了斷層,僅僅有職業道德是不夠的。職業道德建設可以提高職業素養與道德修養、提升企業人文氣質、增進合作、創建和諧向上的企業精神,最終提高工作效能。但企業道德是多個個體的合力作用,單個優不代表全部優,如何進行管理使整個企業道德提升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探索和發展企業道德。作為在社會運行存在的經濟實體,企業應該受到社會法律的約束。一個社會的法律固然重要,誠如病人需要醫生和藥物,但其實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更重要,如同人體自身的免疫力。我們相信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踐行美德倫理,自覺自愿地承擔起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黎明:道德的淪陷[M].中國社會出版社.
[2]朱貽庭: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M].學林出版社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