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問題與對策解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迅速,但農村電子商務目前存在規模偏小、品牌不足、物流體系不完善及農民積極性不高等問題,主要受土地政策及農民文化素養影響。政府應從引導農民擴大生產規模、宣傳引導品牌意識、加強農村物流建設等方面加以解決。
[關鍵詞]農村電商;規模;品牌;物流
1前言
隨著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移動終端的不斷普及,農村電子商務在我國近年有了快速發展。根據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農村網民占比為27%,規模為2.09億。[1]農村電商銷售額2014年的6.45%,上升到2017年的17.35%。2017年全國農村實現網絡零售額12448.8億元人民幣,農村網店達到985.6萬家,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2]2017年國家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突顯在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到2020年,通過超過98%的4G覆蓋率,提升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到2025年,城鄉“數字鴻溝”明顯縮小,培育形成一批有特色的農村電商品牌,基本形成智慧物流體系。由此可見,農村電商必將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2目前農村電子商務中存在的問題
(1)農村電子商務主體的規模偏小。目前的農村網店用戶主要集中在農村淘寶、拼多多、云集等平臺,且主要是部分農民借助自家的有文化的孩子、親戚等,幫助在網上開店,實現銷售。由于中國農村的生產多以家庭為單位,除少部分以企業+農戶、農村合作社等以一定的規模外,大部分農民根據自己承包的土地生產產品銷售,因此,土地規模小的天然屬性,決定了其產品總量不大,導致網店規模不大。按照2017年網店及銷售額計算,平均每個網店約年銷售額為1.4萬元,這個規模不及普通網店一周的銷售額。由于網店規模小,客戶流量、廣告宣傳、客服等方面的投入基本難以跟上,導致很多網店無人問津,雖有好東西,也是難以推廣銷售。(2)農產品的品牌難以確立。[3]中國農產品多以地域品牌(源產地)為主,網店中的銷售也多以地域品牌來吸引消費者,如安徽的蕭縣葡萄、碭山梨,山東煙臺蘋果,新疆哈密瓜等。這些地域品牌對農產品的銷售起著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地域品牌的使用基本不受約束,導致在網店出現的產品良莠不齊,廣大客戶不知道在眾多同樣品牌的網店中,究竟該選擇誰。加上一些不法商戶以次充好,魚目混珠,也使得網上產品的銷售存在一定的障礙。很多客戶都是通過熟人介紹,基于信任的情況下前去購買,局限了市場范圍的擴大。而那些不具有地域品牌的農產品在網店銷售就面臨更大問題,而通過經銷商銷售,也面臨價格和利潤流失問題。因此,農產品品牌確實對農村電子商務來說是個硬傷。(3)農產品的物流配送體系不夠完善。[4]當前農產品的銷售多以經銷商為核心,經銷商利用自己的規模優勢,可以有效解決物流配送問題。但是農民自己進行網絡銷售,則面臨存儲配送的問題。雖然郵政物流系統相對覆蓋面廣,但是其物流速度和效率對于生鮮類的農產品來說難以滿足要求。目前幾大快遞公司也慢慢向農村發展,但是農戶居住分散,物流成本較高。加上很多農產品需要低溫冷藏冷凍,目前配套的存儲、物流,都跟不上客戶對生鮮產品的需求。(4)農民參與電子商務的積極性不高。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中國農村有6.7億,而2017年受電商帶動的人口不足2800萬,說明大部分農民未參與到電商的活動中去。農民的產品生產出來了,不能及時銷售出去,按照傳統的地攤銷售、上門收購等,顯然無法體現農產品的價值。瓜果類的農產品地域性和季節性很強,本地區生產的產品通常很難在本地區消化,需要銷往更遠的地區。但是信息的不對稱,導致出現有需要的地區或者客戶找不到合適的產品來源。網絡的普及很好地解決了客戶與商家之間的信息交流問題,因此,農民參與電子商務的積極性,對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至關重要。只有農民積極主動去參與,才能熟悉電子商務帶來的高效、價值。
3農村電子商務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1)家庭承包制、人均耕地少,客觀上形成了農村電商主體規模小的先天性。而由于缺乏規模效應,農業生產給農民帶來的收益也不高,加上農民進城務工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越來越低,導致農業生產規模化成為一個難題,這也客觀上使得規模化的農村電商在短期內難以實現。同時,土地流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產規模,廣大農村地區,很多農民寧可將土地閑置,或者給熟人親戚免費種植,也不愿意轉包出去。農村金融則是另一個影響土地規模的重要因素。農民由于缺乏足夠可抵押的價值物[5],也沒有足夠的信用體系去評價農民的信用,導致農民在融資上極為困難,客觀上阻礙了那些想擴大生產規模的農民。(2)多年來人們對原產地農產品的認可,使得農產品樹立品牌變得較為困難。一個品牌的建立,是基于產品質量上有著一定的辨識度和可靠度,一級生產者的知名度。但是農產品大部分是由農民生產,品種、氣候、肥料、農藥等均嚴重影響著農產品的生產結果。因此,農產品不像一般商品,可以標準化的生產出來,容易辨認和判斷。加上一些品牌意識淡薄的商家,利用原產地的效應,以次充好,也一定程度上使得農產品的品牌塑造難度增大。同時,農產品同質性較高,大部分農民缺乏創新意識和保護意識,使得生產的農產品無法體現其獨特性。而品牌意識的缺乏,也使得農產品品牌塑造困難,很容易被貼個標簽模仿。(3)農產品以生鮮為主,農民生產的產品要在保質期內完成包裝和運輸配送,因此需要完善的物流體系。由于農村地區交通不發達,農民居住分散,對冷藏存儲和運輸的要求較高,物流成本加大,導致很多物流企業不愿意在農村地區建立相應的物流配送體系。同時要建立現代物流配送體系,成本高,管理難。農民生產的產品普遍量少,而農戶數量多,不論是建立冷藏、加工、運輸,都面臨較高的成本和管理上的困難。(4)由于農民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農民處于文盲和半文盲群體,加上目前留守農村的農民普遍年齡較大,對新事物的接受和認可較為困難。而電子商務則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還要求掌握一定的互聯網及電子商務技術。電商作為技術密集型行業,農村電商人才缺乏[6],農民又不具備相應的電商能力。因此,廣大農民參與電商的程度不高。同時,電商所涉及的法律法規、營銷技能、商務溝通等技能,也不是普通農民所具備的。加上網上欺詐現象多,農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辨別,客觀上導致了農民不愿意去參與網絡銷售。相對于傳統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更是他們愿意選擇的交易方式。
4農村電子商務問題對策
(1)針對規模化問題,加大農民聯合生產,引導以企業+農戶、農村合作社、農業大戶等模式的發展,成片生產,規模生產。在規模化的基礎上,農戶的市場意識會提高,尋找產品銷路的積極性也會增加。政府可以通過增加農業貸款、提供土地流轉信息、提供技術指導等方式,幫助農民、農業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從而實現土地的規模生產,為規模化的電商建立扎實的基礎。而大力發展農村金融,則會起到活水的作用。農民存量資金不多,用于擴大生產需要活水,農村金融是必不可少的。(2)宣傳引導品牌意識,建立農民品牌的價值觀念。同時加大品牌企業的保護,讓更多的農民認識到品牌對農產品的價值,提高產品的質量,樹立對品牌的保護意識。通過打擊品牌侵權,樹立典范,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對于地方品牌,可支持部分農戶或企業樹立“子品牌+地方品牌”的模式,例如安徽的黃山毛峰,作為茶葉的地方品牌,近些年樹立了如謝裕大等品牌。由此,既利用了地方品牌,又使得普通農戶無法侵權,起到了發展和壯大地方品牌的作用。(3)鼓勵物流企業加入到農村電商體系的建設中來,給予農產品的物流企業一定的優惠政策,資助其建立農村物流體系。幫助農民和物流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使得雙方的合作趨于長期,避免短期合作給物流企業的經營帶來波動。目前可考慮以企業、大戶、合作社為先,建立與物流體系的合作和融合,逐步吸引其他農民的認可和加入,并形成穩定的合作。(4)通過創造羊群效應,帶動周圍農戶參與電商。農民彼此熟悉,羊群效應在農民的活動中非常明顯。農產品的周期性波動,很多是因為農民看到其他農民種什么賺錢了,隨之自己也種,虧了大家都不種了。其次,要加大對農民的各種培訓,通過專業的電子商務知識和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進行基本的電商活動。對于已有網店的農民,組織專業交流和合作,培訓更專業的高級知識,如品牌、營銷策略等。
作者:錢安 陳海龍 單位:池州學院 安徽財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