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技術能力轉移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企業技術能力介紹;外資對本土企業技術能力提升的影響;提升中國企業技術能力的建議等進行講述,包括了負面影響、正面影響、營造有效競爭環境、技術教育和人力資本流動、技術示范、外資間的競爭促進技術溢出、營造有效競爭環境、促進人才流動、豐富獲取知識的非正式途徑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將企業技術能力細化為識別技術、選擇技術、獲取技術、利用技術和保護技術等五個具體能力和一個核心的技術庫,五個能力會對外資對華技術轉移產生正面和負面影響。外資對中國企業技術能力的提升主要體現在獲取技術環節,外資對核心知識的封鎖是市場競爭的必然選擇,對于技術庫的知識累積,只能依靠企業自身的努力。
[關鍵詞]技術能力;技術庫;外資;技術轉移
一、企業技術能力介紹
企業技術能力是企業成長過程中逐漸使用的中介度量概念。筆者把企業技術能力定義為企業在整合內部和外部資源的基礎上而形成的識別技術、選擇技術、獲取技術、利用技術和保護技術的累積性知識。累積性知識構成企業的技術庫,技術庫是企業技術能力的內核部分,它外化為操作層面的五個具體能力。通過技術庫和五個具體能力的互動,企業形成技術能力系統(如圖1所示)。
構建完善的企業技術能力系統,能夠使生產者與客戶和用戶進行交流,從而提高創新在使用中的價值。通過企業技術能力的提升,能夠降低管理成本,壓縮創新周期,降低風險。簡而言之,企業技術能力的提升可使企業在應對環境變化、主動進行內部和外部技術學習過程中不斷累積知識存量(尤其是隱性知識)。
二、外資對本土企業技術能力提升的影響
外資對本土企業技術能力的提升的影響可以從負面和正面兩方面分析。
(一)負面影響
1.技術轉讓的水平偏低,以有形技術為主。定牌制造(OEM)曾被認為是一種技術獲取的廉價渠道,日韓許多企業從美國發包商學到一些重要的技術和營銷技能。中國企業的OEM卻不容樂觀,外資公司利用中國勞動力的總量和成本優勢,在中國主要從事最終產品的加工組裝,而關鍵零部件仍大量依靠進口。本土企業獲取的轉移技術更多地是采用打包方式的有形技術產品的技術引進。2001年,關鍵設備與成套設備合同成交額仍為中國技術引進方式的第一位。這種方式無法獲得伴隨設備產品的技術知識的細節,對企業技術庫的知識累積的增量貢獻不大,許多企業只是停留在機器的使用及簡單維修階段。正如格蘭仕副總經理俞堯易所說,中國家電企業根本沒有自己的技術,微波爐行業完全靠拼裝組裝,惟一有點技術含量的磁控管,技術也是掌握在日本人手里[2]。
2.技術獲取和利用的高成本。高成本是指國外技術獲得和使用的成本高,這一方面是因為部分外資具有某些專有技術,刻意提高技術轉讓的價格或者是提高技術轉讓的條件,例如法國米西林公司在向中國轉讓輪胎制造技術上就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條件,索取高額的技術轉讓費。同時,某些外商故意向中國輸出高污染的生產技術,提高了技術利用的成本。
3.擠占了中國有限的創新資源和科研人才。在外資公司對中國科技人才的爭奪不斷升級。外資研發機構工作的專業人才中,中國本土的科技人才占了90%以上。一些外資公司通過在中國著名高校設立獎學金或及早簽約的方式,提前將優秀人才招致麾下,增加人才儲備,拉大了與國內企業在人才競爭方面的差距。
4.多以獨資形式進入市場,實現技術鎖定。外資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模式主要有外商獨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和中外合作企業。1998年之前,合資企業是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主要模式。可是到了2002年,獨資形式已成為外資公司進入中國的主流模式[1]。獨資形式有利于外資實現“技術鎖定”戰略。具有先進技術的外資公司利用其技術壟斷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在技術設計、生產工藝、包裝廣告及營銷網絡等環節的關鍵部分,設置一些難以破解其訣竅的障礙,使中國企業難以獲得相應的技術。據海關1999~2004年高技術產業進出口統計,除了計算機和通信技術有大幅度貿易順差,生物技術貿易順差略微上升以外,其他所有的技術均為貿易逆差,且大部分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貿易逆差逐漸擴大。這說明,隨著外資數量的增加,中國在某些領域反而增加了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性。
(二)正面影響
外資對中國本土企業技術能力提升的有利影響,主要體現在技術溢出方面。技術溢出效應指外資所具有的產品技術、管理技術和研發能力向東道國企業擴散的效應,外資公司對中國的技術溢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通過配套實現技術溢出。通過外資公司與本土企業的后向和前向聯系,使本土資源得到有效配置,提升了本土企業的技術能力。一項針對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外資企業的調查顯示,在原料及零部件供應上,國內配套企業的供應率相當于樣本企業的71.78%[4]。
2.技術教育和人力資本流動。外商投資企業主要是讓雇員通過直接參加生產過程來學習外商投資業企業所擁有的生產技術及經營方法。掌握外商企業生產技術或經營方法的當地雇員把技術轉移到本土企業或自己的創業活動中。
3.技術示范。當面臨外資公司的競爭時,原來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本土企業為了保持競爭力,會加快技術開發的速度。本土企業會利用逆向工程等手段學習外資公司的產品技術和工藝,并通過“干中學”進行能力和經驗的積累。
4.外資間的競爭促進技術溢出。一方面,隨全球市場競爭日益加劇,新技術應用于生產的周期越來越短,這迫使外資公司急于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可榨取“成熟期技術”殘值的場所。加入WTO后,中國消費市場的開放為外資公司延長產品技術的生命周期提供了有利條件,緩解了新產品替代的壓力,外資公司紛紛加大對華技術轉移。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消費市場日趨龐大,尤其在加入WTO后,消費市場這塊巨大的“蛋糕”對外資而言愈發觸手可及。搶占市場、擴大市場份額成為外資對華技術轉移的新動力,先進的技術成為其快速占領這一目標市場的手段。外資公司都努力開發適合東方消費者偏好的產品,形成外資公司之間激烈的技術競爭態勢。以汽車行業為例,通用汽車進入中國時,面臨大眾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布局和寡頭地位,為了挑戰大眾公司,通用汽車開創了“技術換技術”的模式。通用汽車1995年在上海的合資項目中有關對華技術轉移的讓步曾被國際同行認為代價高昂,并被斥為“背叛”,而通用汽車恰恰是基于此而在中國汽車市場建立了不同于先行者大眾公司的戰略優勢[5]。截至2004年,通用占中國汽車市場份額的19%,通用汽車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墨斐表示,通用汽車在中國的發展絕非短期套利,并提出了新項目發展計劃,涉及汽車核心設計研發設施新建、新產品規劃、汽車金融服務技術開發等多項領域,投資總額超過30億美元。
客觀總結外資對中國企業技術能力提升的影響。一方面,外資公司會抑制本土企業的技術創新,
強化東道國對外資公司的技術依賴,爭奪稀缺的物質和人力資源等,外資公司還會采取各種手段實行嚴格的技術控制,限制東道國的研發活動,分解東道國的研發隊伍,以維持其技術領先地位;另一方面,外資的大量進入,不可避免地發生技術溢出效應,尤其為了爭奪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促使外資加大了技術轉移的力度。總的來看,外資對中國企業技術能力的提升主要體現在獲取技術環節,而實際上,外資對核心知識的封鎖是市場競爭的必然選擇,我們不能希望外資主動幫助豐富本土企業的技術庫,對于技術庫的知識累積,只能依靠企業自身的努力。
三、提升中國企業技術能力的建議
針對以上研究,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四方面提升企業技術能力。
1.營造有效競爭環境。只有競爭才能打破市場寡頭壟斷格局。利用外資公司爭奪市場的競爭格局來促進外資最大可能地轉讓技術,從而導致溢出效應加大。
2.促進人才流動。掌握技術人員的流動是技術獲取的極佳通道。溫州大虎打火機廠1993年從韓國聘請打火機高級工程師,直接指導“大虎”為德國人Intergel創牌生產SOLO,使“大虎打火機”的生產技術與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7]。
3.豐富獲取知識的非正式途徑。正式渠道獲取技術轉移是有限的,困難也很多,也不現實。但是非正式渠道的技術溢出是不可避免的,大多數技術轉讓都是通過非組織、非正式的途徑。很多韓國和中國臺灣的計算機制造商要在美國的硅谷建立一個小型子公司,作為觀察美國技術的“窗口”。同樣,很多美國和歐洲的跨國公司也在日本建立小型子公司,目的是為總部搜集情報、監視日本的技術發展,以便可以先發制人以對付競爭對手,維護自己在全球市場上的優勢地位[6]。在中國,外資的進入在加劇市場競爭的同時,也豐富了知識存量,促進了知識流動。本土企業要抓住機遇,豐富獲取知識的非正式途徑。
4.加強企業內部努力。內部努力包括員工培訓、內部研發及生產經驗積累等。寶鋼股份有限公司冷軋廠為了保證汽車板的光潔度,根據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140多個技術控制點,一個個攻關,有人發現在某工序進行前用刷子刷鋼卷可以明顯改善鋼板的成品率[3]。在具有復雜工藝技術的設備引進中,需要技術人員投入大量的努力去挖掘技術訣竅。
總之,提升企業技術能力的關鍵在于充實企業的技術庫,技術庫的知識存量豐富了才能反過來促進企業識別技術、選擇技術、獲取技術、利用技術、保護技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