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廣播城市化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在城市化進程中關注農民收聽廣播,讓農民聽得到對農廣播
農民是對農廣播永恒的主體。古語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過去農民曾經因為生產活動的需要喜歡收聽廣播節目,現在如何讓喜歡聽廣播的農民聽得到、聽得清,是一個不復雜卻難以做好的事情。覆蓋范圍內的農民能不能聽得到、聽得清楚不清楚,這個問題需要掌握和落實。目前,一個縣域上空同時回旋著十多個甚至幾十個較為清晰的廣播頻率,從中央級到省級到市級再到縣級。這其中縣級對農廣播作為最基層的廣播媒體盡管隨著發射功率的提高,覆蓋范圍逐步擴大到周邊地區,但同時也面臨著周邊地區廣播電波的沖擊。以丹陽廣播為例,目前,丹陽地區能清晰地接收到中央電臺、江蘇電臺、鎮江電臺的頻率,而且還可以接收到常州等周邊地區的電波。上述電臺節目優勢明顯,信息量大,可聽性強,長期以來吸引了很大一部分穩定的受眾,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縣級電臺的節目如果沒有自身特色,很難在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因此,縣域對農廣播始終要牢記做給農民聽,讓農民聽;要始終站在農民的位置上,把農民裝在心里,播他們想知道的,播他們想聽的。從農民的角度去想問題,站在農民的立場,才能真正受歡迎。農民聽得到、聽得清對農廣播需要不斷與時俱進。現代社會的發展,已經越來越離不開技術進步,微博、微信、3G視頻、電話、電視等各種手法,充分展現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全媒體聯動優勢。對農廣播的發展尤其是縣域對農廣播也是這樣,在幾乎人手一部手機的時代,“手機對農廣播”正應運而生。置身融媒體發展的大趨勢下,城市化進程中的現代新型農民正需要全新的方式來獲取自己喜歡的對農節目,也是對農廣播掌握對象宣傳主動權和話語權的又一次歷史機遇。
二、廣播編輯、記者、主持人要放下身段,貼近農民,從農民的視角辦廣播,讓農民愛聽對農聲音
現在,農村的生產形勢、生產手段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改變,需要編輯、記者、主持人更多地俯下身、邁開雙腳到農村一線。實現“本土化、平民化”就要求縣域對農廣播不僅要深挖本地新聞,挖掘一些發生在農民身邊的社會與經濟方面的發展變化、新農村變化、百姓故事等等,還要把一些全國性、全局性的熱點新聞放到地方的視角上,以“本土化”的視角加以報道。例如:全國兩會召開時,可以連線本地赴京參會的人大代表談兩會給地方帶來的發展契機,等等。縣域對農廣播只有立足百姓視角,不斷帶給聽眾所需要的新鮮新聞,才能抓住聽眾的耳朵。讓農民聽得懂對農聲音,從內容上講,不僅將農村點點滴滴的喜人變化、涉農的相關信息說給收音機前的廣大聽眾,還需要播出有思想內涵的評論和深度報道,引導廣大農村干部和農民群眾厘清面對的各種農事問題,使農民朋友產生更多的共鳴。丹陽電臺對農節目開設了《呼聲與回音》專欄,每天的節目中都會報道群眾的呼聲以及相關部門的答復,真正架起了聽眾與政府的橋梁,道出老百姓呼聲,解決老百姓難事,實現了對農廣播的平民化視角。實踐證明,縣域對農廣播有能力開辟自己的輿論監督陣地,以自己特有的報道方式增加對農廣播的競爭力。事業的發展需要靠人來實現,縣域對農廣播的進步也同樣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隊伍。丹陽臺的《新農村消費熱線》是一檔生活服務類節目,每天接聽電話都在40個以上,反映的也大都是農民朋友日常生活中的商品調劑、消費投訴、家電維修等家長里短的瑣事。節目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實實在在地幫農民解決問題,所以一直受到農民的喜愛。在幾次市場調查中,《新農村消費熱線》的收聽率一直名列前茅,節目的播出時間也由最初的半小時延長到現在的兩小時。對農廣播中需要主持人善于把身邊發生的“小”事放到宏觀大背景下去思考,去分析,善于從身邊“小”事中發現有較高價值的新聞事實,用“小”事件說明“大”的道理。編輯、記者、主持人與土地貼得越近,與農民貼得越緊,才能與農民心心相印、息息相通,這樣的廣播人,才會喜農民之喜、憂農民之憂。城市化進程中的對農廣播需要更多的“貼近土地”的對農廣播人。
三、在城市化進程中關注農村廣播節目質量,讓農民享受到對農廣播好聲音
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曾經提出過兩個著名的論斷:“媒介即訊息”與“媒介即按摩”,他的觀點非常鮮明地提出了受眾從媒介中尋求的兩種東西,一種是信息資訊,一種是心理上的放松和撫慰。農民最愿意接受的是那些貼近他們心理需求、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東西。廣播節目質量始終是廣播存在和發展的關鍵,是廣播媒體的生命。農民收聽廣播,是想從節目中獲取有效的信息,滿足自己的需要。媒體融合時代,城市化進程中的現代新型農民收聽廣播的選擇性更大,如何才能使對農廣播節目聽得美,讓農民“樂不釋耳”?與城市相比,農村的信息相對閉塞,且農民有較強的被動、守舊習慣;關注農村廣播節目質量需要在策劃上下工夫,需要充分利用廣播媒體的特點,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方位的節目下鄉活動帶動欄目創新。如“科技下鄉”“培訓下鄉”“醫護下鄉”“文藝下鄉”等,切切實實地滿足農民的需求,贏得農民的認可與期待。將欄目直播間搬到農村,將最新鮮、最真實的鄉音、農事送上電波,請農民朋友做客直播間,與專家一起交流對最新涉農政策的理解、最新農村市場信息的掌握,都是吸引農民聽眾的好方法。現階段,媒體傳遞信息的途徑無非是“視”“聽”兩種方式,而廣播有幸獨享了這其中之一的“聽覺”路徑,媒介特點注定了必須要抓住農民的耳朵。讓農民享受到對農廣播好聲音,首先要在“活”字上下工夫。丹陽電臺《新鮮農村》,對農報道“鮮活”的背后是在農村一線“抓活魚”。突出一個“新”字,新政策、新法規、新事物、新成就,都是農民應當知道、很想知道但還不知道、對農民有好處的信息。一個“新”字:新鮮事、新面貌、新觀念、新追求,題材本土化;一個“農”字,農時農歷,時效性強、實用性強、可操作性強。其次,以“專”取勝。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術是農村干部、涉農企業和農民群眾最關心的話題。電視、報紙、雜志媒體和新媒體對農節目不多,即使有也不是專涉農業科技的。縣域對農廣播可以充分利用與當地農委、農科所、農林等部門合作或聯辦、協辦節目的資源優勢,進行專題、專項、專注的對農報道。報道中用故事引、典型串、農民說、大家議的方式,尋找最佳融入角度,尋求主流輿論和民間輿論的重合度,使對農報道人物化、故事化、趣味化,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第三,不同凡“響”,挖掘和運用各種音響元素來豐富對農廣播節目的表現手法和傳播能力。充分運用主持人點評、現場自然音響、人物談話、音樂等把新聞事實的聲、形、色、味呈現出來,把節目做得有韻律、有味道,入耳又入心。丹陽電臺獲得中廣協對農報道二等獎的作品《播撒春天的希望》,一開始就以記者現場報道形式,展現了主人公——“草菇大王”農民姜小紅現場勞動音響,還有反映姜小紅生活細節的錄音、村民的錄音以及團中央書記視察時的錄音,等等,引人入勝的音響,使得節目的內容和形式渾然一體,拉近了和農民的距離。這種帶“響”報道無疑也是對農廣播較其他媒體所特有的競爭優勢。本土化“音響”的大量合理運用,更是為對農廣播新聞增添了親和力和可聽性。
四、總結
城鄉統籌,城市化進程在加速推進,縣域對農廣播正高速邁入網絡時代,這無疑增加了對農廣播的影響力,進一步拓展了縣域對農廣播的生存空間。
作者:毛飛軍單位:江蘇省丹陽市廣播電視臺對農廣播頻率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