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市化進程中環境地質問題的研究與措施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環境地質問題逐漸突顯,成為制約城市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自然因素。我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水污染、廢氣污染以及生活垃圾污染問題,地質問題主要有地下水開采造成地面沉降嚴重,出現城市積水問題,這一問題的出現破壞了城市地下管網,影響了城市給排水系統的正常運行。本文就城市化進程中的環境地質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解決環境地質問題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城市化;環境地質;城市型洪水;地面沉降;透水性鋪裝
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地域綜合體,環境地質問題作為人們生存發展關注的重要問題,在城市化進程中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城市化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生活的同時也造成了環境地質惡化,生態環境被破壞等問題。面對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的現狀,提出了生態城市建設的計劃。近年來,生態環境的概念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關注。因此,從生態環境建設的角度出發,為城市防災減災工作及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一種新思維。
1城市化進程中的環境地質問題分析
1.1城市化引發城市地面沉降問題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地表面積內出現水平面下降的現象,是自然災害的一種。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規模的增加,地面沉降問題越來越嚴重,沉降面積也越來越大,人為原因是造成自然沉降的主要原因。據有關統計顯示,我國已經有95個城市不同地區發生了地面沉降現象,其中80%分布在城市地區,并且地面沉降速度在不斷加快。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為開采地下水資源,而地殼活動、工程建設以及自然作用造成的地面沉降僅占20%。在城市化發展較快的北京地區,地面沉降現象更為嚴重。據有關調查顯示,北京市的地面沉降量已達到350 km2。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地下水開采急劇增加,降水大量流失,地下水補給的水量明顯減少,從而形成了多個沉降中心。
1.2城市化引發城市型洪水
城市化的發展主要表現為人口增長、城市空間擴大以及城市經濟發展3個方面。而城市化和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通過城市人口增加、能源消耗量增大以及空間擴張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威脅,而生態環境又通過資金爭奪、政策干預等對城市發展產生約束。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中原有的天然土壤逐漸被建筑物所取代,出現了非透水性硬化地面,從而改變了自然土壤植被下的天然可滲透性。城市地面的硬化導致地下水補給量減少,同時也降低了自然土壤以及植被截留量,增大了城市的地表徑流總量,容易導致城市型洪水的發生。
1.3城市化引發的工程滑坡、邊坡、崩塌問題
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工程建設數量增多,規模不斷壯大,對原有的地形地貌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造,使其趨于平坦。但這種改造對自然環境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導致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工程活動所引發的不穩定斜坡以及崩塌等問題逐漸突顯出來,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了改善這種狀況,需要重視城市化進程中的地質問題,加強對地質災害的預測和評估。
2改變城市環境地質現狀的有效策略
2.1鋪設透水性材料預防城市型洪水
透水性瀝青混合料是一種環保型材料,具有高強度、高透水性等特點。在城市地面硬化中使用這種材料,可以使降水迅速下滲到地下,補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的濕度,同時減輕城市排水壓力。透水性瀝青混合料的孔隙主要由閉孔隙、連續孔隙以及半連續孔隙組成。水流可以在透水性瀝青混合料的內部孔隙中流動,以混合料作為鋪筑結構,從而將其表面上的雨水滲透到鋪裝下面,達到減小地面積水的目的。通過相關驗證得知,透水性瀝青混合料的孔隙與其滲透系數之間有很好的相關性。只要確定混合料的孔隙率,就可以保證透水性鋪裝的透水能 力。透 水 性 瀝 青 混 合 料 的 孔 隙 率 的 計 算 公式為:V徑流設≥10.2269lnQ徑9.3×10-2BL(1)式中Q徑為徑流量,L/ s;B為鋪裝寬度,m;L為鋪裝長度,m。只要將混合材料的孔隙率設計為V徑流設,由其鋪設的路面在暴雨強度為q時,可以將產生地表徑流量的雨水透除,使鋪裝表面不產生地表徑流,從而避免城市型洪水的發生。此外防治工程中出現邊坡問題時,可以通過修筑擋土墻和護墻等方式支持不穩定巖體,也可以利用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支撐工程,加強巖質邊坡的穩定性。
2.2做好城市地質環境保護立法工作
針對城市環境發展過程中對地質環境的破壞行為,應該以立法的方式加以制止。為此,需要加強城市地質環境保護立法工作,地方立法機關也要因地制宜,出臺相應的地方性法規政策,同時加強執法隊伍的建設,依照相關法規嚴格執法,從而制止城市發展建設中對地質環境的破壞行為。此外,還應該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地質環境保護的認識,讓人們充分認識到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性之間的關系,避免盲目改變自然環境造成的生態失衡現象。在環境保護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貫徹到人們的思想中,從而確保城市發展中的地質環境質量。針對城市化過程中工程滑坡、邊坡、崩塌等問題,需要通過法律規范相應的責任人,落實相關人員的工作責任,加強他們在工程施工方面的檢測和檢查力度,依照相關法律制止違規施工作業,避免因為工程違規操作帶來的邊坡、坍塌事件的發生。
2.3加強城市地質災害的預測和評估
城市地質災害的出現給城市帶來較大的危害,需要通過建立城市地質災害評價體系,采用地質監測和環境預測等方式提高城市的防災能力。如果在檢測過程中發現地質災害問題,需要查明城市的地質環境背景和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綜合評估地質災害的危害性,同時預測在人為活動下可能出現的地質作用強度,這樣才能采取相應的策略,為防災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城市地質災害評估中還需要加強信息化監測系統的建設,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相關數據的檢測,將監測到的數據共享,為城市規劃建設提供信息依據。為了避免工程滑坡和坍塌事件的發生,在施工過程中應該加大對工程邊坡的測量,及時獲取準確的測量數據,同實際規劃中的數據進行比較,從而預測實際邊坡的傾斜度,避免邊坡嚴重傾斜的情況下出現坍塌現象。
3結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城市環境地質中的城市型洪水以及地面沉降問題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了解決環境地質問題,城市化發展應該堅持生態規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本著防災減災的理念,有效減輕和緩解城市型洪水的發生。控制地面沉降問題,需要從地下水開采入手,采取限量開采和人工回灌的方式,調整地下水的開采層次,以地面水源取代地下水源,尤其注重開發、利用天然雨水資源達到控制地面沉降的目的。此外,可以選擇透水性材料鋪設城市道路,防治和緩解城市環境地質災害問題,減輕生態環境惡化對城市發展造成的影響,為現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發展途徑。
參考文獻:
[1]董好剛,黃長生,陳雯,等.珠江三角洲環境地質控制性因素及問題分析[J].中國地質,2012(2):539-549.
[2]宋慶豐,黃小蕓.城市化建設與城市地質環境相互作用的探討[J].綠色科技,2015(5):215-216.
[3]于騰.城市環境地質注意問題以及相關措施[J].四川水泥,2015(2):262.
作者:何難 單位:貴州省煤田地質局一五九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