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現代化治理生態文明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兩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
(一)實踐基礎的統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實踐來源和檢驗標準。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貧富分化、生態失衡等諸多挑戰,迫切需要理論創新以指導實踐。國家治理現代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應運而生,共同服務于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順利完成。
(二)理論基礎的同一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其為理論指南的國家治理現代化與生態文明建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三)奮斗目標的合一
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為基本內涵的中國夢,為國家治理現代化與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了新內涵,是兩者共同的奮斗目標。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現實途徑。
(四)地理空間的一致
一定的土地、人口構成的特定地域范圍,是國家治理的基本對象。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國土狀況及其開發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在國家治理現代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確立政治地理空間思維,是一個不容回避和必須理性面對的重大問題。
二、生態文明建設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目標
生態文明是中國共產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最新認識成果。隨著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深入推進,資源環境逐漸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生態文明建設逐步被納入現代化戰略目標。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報告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客觀條件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涵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和黨建等領域的系統性工程。推進和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有賴于良好的社會環境?!吧鷳B文明解決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人類社會內部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都是在人與自然關系的框架中進行的?!币虼?,在“五位一體”總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起著基礎性作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減少社會生態事件、緩解社會矛盾、提高政府公信力。從該意義上說,生態文明建設是順利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前提和保障。
(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衡量標準
作為新文明形態的生態文明是衡量社會進步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尺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能夠產生巨大的社會公共利益。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首要標志在于實現“善治”,即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因此,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從世界現代化的進程看,第一次現代化在創造巨大生產力的同時造成了史無前例的生態危機。在反思第一次現代化的基礎上,“生態現代化理論與實踐應運而生,生態化成為第二次現代化的重大特征”。生態文明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和特征,影響和制約著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深度和廣度。
三、國家治理現代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指南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以“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充分揭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緊迫性。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正處于中期階段,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加速推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漸凸顯。西方國家幾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期出現的生態問題在我國幾十年內集中爆發,致使我國環境形勢日益嚴峻,甚至成為阻礙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攔路虎”。為順利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現代化道路上的“攔路虎”。
(二)國家治理現代化揭示了當代生態危機的根源
一是認識根源。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類要與自然和諧共存。將“治理”納入現代化建設具有深刻的生態意蘊。它主張以平等的視角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二是制度根源。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在追逐資本利潤最大化的本性驅使下,在全球范圍內大肆掠奪自然資源,造成了史無前例的生態危機。只有遵循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實現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三是技術根源??萍际翘嵘鷳B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必須辯證地看待科技的生態作用,樹立正確的科技觀,避免現代科技帶來的負面效應。四是實踐根源?!吧鷳B危機是由人的實踐活動造成的,其實質是實踐中自然的反人化”因此,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在實踐的基礎上重塑社會關系,加強各生態主體的平等對話,形成共建生態文明的合力。
(三)國家治理現代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出路
現代化與生態化的有機結合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特點之一。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整個現代化建設之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通過轉型發展,實現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護生態共贏。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生態文明本身所具有的集中性、整體性、全局性特點,決定了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由此可見,國家治理現代化為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出路。
四、國家治理現代化視角下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
(一)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
“生態價值觀,就是人們對生態環境在人類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所處地位和所起作用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有什么樣的生態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生態行為和生態實踐。在利用和改造自然過程中,應反對和克服“人定勝天”的人類中心主義和極端生態主義;在肯定和尊重自然界內在價值、考慮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承載力的基礎上,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肯定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確立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生態文明意識,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協調發展;加強面向社會、面向學校、面向企業的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形成珍愛自然、重視生態的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促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實現生態意識的人格化,使人們把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轉化為自覺行動。
(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我國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態環境的產權、監管等制度建設嚴重滯后。為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按照頂層設計的思路,體現生態文明制度的整體性、協調性、連貫性,革除不合時宜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構建系統協調、切實可行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三)建立多元主體共治模式
政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制定者和執行者,是生態道德意識的倡導者和培育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組織者和監督管理者,發揮著主導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正確對待和處理市場與生態的關系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之一。隨著公民社會的日益成熟和綠色運動的興起,非政府組織、社會民眾逐漸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作為全社會的共同事業,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民眾的廣泛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加強政府、市場和社會等主體的協調合作,建立起政府、市場與社會“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多元主體共治模式,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合力。
(四)加強生態技術創新與應用
生態科技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順應生態科技的時代潮流,必須加強與國際社會在生態技術方面的交流合作,重點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實現以生態技術為基礎的綠色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力的技術保障。同時要加強生態技術的推廣,讓先進的生態技術廣泛應用于生產、銷售和消費等各環節和領域,從源頭和末端上減少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排放。
(五)優化國土治理空間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加速推進,我國國土空間既需滿足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的需求,又要應對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這就需要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根據各地資源稟賦和自然屬性,考慮各地人口、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制定國土空間開發戰略,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劃,“最終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和運行機制,從單純的重開發空間走向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并重的‘三位一體’空間格局”。
作者:歐利仁 姜子華 單位:中共新田縣委黨校 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