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鄉村流水污染治理構思及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白獻宇作者單位:北京錫蘭石環境工程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影響下,人們對于水的需要急劇增加,水利工程紛紛興起,大量的生活以及工業廢水排入河湖,對自然水體的質量、形態、運動規律以及資源能力等方面產生了嚴重影響。流域水污染問題十分嚴重,漸漸的變成新的人為災害,然而治理水污染的成效卻十分有限。本文對流域水污染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分析了其治理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相關應對措施。
1我國流域水污染治理現狀
我國流域水環境、水生態在國內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狀況下破壞嚴重,對流域水污染進行有效的治理,控制流域水污染問題已成為我國水環境研究中重要的課題。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便開始對水污染的防治問題進行研究。隨后開展了大量的水環境容量理論以及背景值、水體功能區劃和總量控制方法等研究,并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運用了多種分析手段,增強了水污染規劃的科學性。我國從1994年5月便從淮河流域的治理開始對流域水污染進行治理。對此國家頒布了全國第一步關于流域污染綜合防治的行政法規。進入“九五”以來,以治理淮河流域的水污染為先導,隨后對海河、太湖、遼河、巢湖以及滇池等流域的水污染進行大規模的防治,通過對城市水污染的治理以及對工業污染源的治理,部分水域的防治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治理工作在21世紀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資金50億元,專項用于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并且制定了流域的綜合治理專項規劃,對我國三湖三河流域切實解決重點流域水污染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2我國流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不足
近年來,我國長江、黃河以及淮河的污染狀況進一步加劇,一些部分河段受到嚴重的污染。我國雖然對流域水污染的問題進行了長期的治理,但依舊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效。從以下幾點分析我國流域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2.1流域水環境的功能區劃與流域水環境的管理要求不相符。
為了對流域水環境加強治理,實現流域治理的規劃目標,很多國家經過多次實踐,探索出一條以流域為主體,建立適合流域治理管理制度的重要的管理經驗。中國流域水環境的管理機制并不完善,實施起來也不順利,其不注重流域生態系統的平衡性以及水資源的流動性,缺乏對水資源管理的認識以及對河流湖泊和近岸海域進行統一劃分的技術體系。現階段的劃分方法缺乏具有完整性的水生態系統,劃分的基礎大部分為水體現狀的使用功能,同時也以行政區作為劃分基礎,則缺乏了流域左右岸、上下游以及河海之間相互協調的科學基礎等。
2.2水資源總量控制存在不足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水污染防治規劃體系,其以污染物目標總量控制技術為主,根據已確定的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對重點流域的水污染制定實施具體有效的防治規劃。但是我國在水污染總量控制方面存在不足,主要有:總量控制與濃度控制不相符;環境監管與質量目標不相符;水生態保護與污染控制不相符;環境質量達標與排放達標控制不相符;流域水污染控制與把行政區作為基礎的環境功能劃分不相符等。
2.3管理體制不完善
現階段,我國的流域水污染管理體制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流域水污染治理忽視預防控制,注重末端治理,其治理思路上存在明顯的缺陷;政府是單一的管理主體,但是其行政分割過于明顯;忽視了城市生活污水以及農業面源的污染治理,只對工業領域點源控制給予了重視;忽視了對公眾以及企業的自覺行為的引導和鼓勵,把重點放在了政府機構的環境監督職能上;流域水污染治理過程中沒有完整的公眾參與機制;沒有具體的相關法律制度以及政策,法律制度不完善。
3我國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對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步伐,人們生活水平也緊緊的跟上節奏,不斷的提高,我國的流域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更不能落下,我們應該吸取以往水污染治理方面的教訓,對流域內的各類源頭進行控制,同時加強對流域系統的重視,積極借鑒外國的先進治理思路,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努力實現技術的創新與制度的完善,才能更好的解決我國流域水污染的問題。主要可以從下面幾點進行分析:
3.1明確防治思路,加強污染源控制
首先,從流域概念、生態安全理念與系統控制論思想出發,將河湖水污染防治與全流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流域生態系統建設以及人們文明生產生活行為有機結合起來,在以往研究與保護治理實踐的基礎上,采用“污染源系統控制—河湖水質改善與生態系統完善-系統管理機構與機制建設”的水污染綜合防治的總體思路;其次,污染源的系統控制要考慮到從流域產業結構、污染源工程治理與控制以及其他一些低污染水的實際情況,對水質差、污染重的河段或湖庫開展工程治理,改善河湖水質、完善生態系統,同時注重生態系統的結構完善,促進工程治理的順利進行。
3.2制定科學合理的水環境目標
流域水污染的治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解決水環境的問題也要從長遠的觀點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水環境目標。在今后的5~10年內,在鞏固已有成效的基礎上改變現階段低層次的“達標”,并對污水處理廠實施升級提標改造,大大提高城市與工業的污水治理水平,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在對大江、大河的水污染進行全面治理同時,也要對湖泊的水庫富營養化的問題進行重點的研究和解決。
3.3建立健全環境經濟政策體系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狀況下,必須把“誰污染誰治理”作為我國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原則,建立多元化的水資源更新補償制度以及污染防治投資機制,要通過價格杠桿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調節和利用,運用多種方式吸收資金來保障環境保護工作的正常運行。同時要對目前的城市農村、農業、養殖、水土流失、污水處理體制進行改革,使得污水處理廠在建設和運營方面實現企業化、社會化以及市場化,使政府逐步從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運行的直接管理中解脫出來,真正實現污水處理走向市場。
3.4加強社會監督功能
在對流域水污染進行治理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社會監督功能的作用。流域水污染的治理不僅需要加強國家環保部門的執法力度,還需要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社會公眾是環境最大的利益相關者,他們最有動力去對相關部門及其企業進行監督,促使他們真正履行環境義務。
3.5建立健全流域水污染治理機制
分割的治水管理機制已經不能對水污染持續惡化的趨勢進行有效的控制,因此,應該盡快完善流域水污染防治機制,建立流域水污染防治與水資源利用相統一的管理方式以及跨部門跨區域的流域污染防治機制,保證完成減排的目標。根據流域的整體性對環保、城建、林業、水利、農業等部門進行組織并開展聯合執法以及監測工作。
3.6把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式
我國社會發展的主線將是經濟結構的調整。要從我國產業結構現狀的特點出發,在湖泊水環境承載力計算和區域分配的基礎上,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與入湖總量分配為核心,開展流域產業結構調整控污減排體系建設,建立優化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從源頭上調整污染源分布和組成,減少整個流域污染物排放量,如逐步關停和淘汰中小型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合理土地灌溉,加強旅游的環保工作等,達到解決結構性污染的目的,對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促進經濟效益高、資源消耗小的高新產業的快速發展。
4總結
我國在以后的一段時期內,將把污染防治作為主要任務,這便對水生態環境的保護、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國流域水污染治理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進行統籌實施和統一管理,才能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同時我們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的治水經驗與技術,結合我國水污染的實際情況,吸取之前對水污染治理不力的教訓,同時對水環境實行行政區域管理與流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逐步實現流域綜合管理,并積極吸取太湖、滇池、等流域治理中的經驗、教訓,借鑒外國的先進管理經驗,使流域水污染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