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一、自媒體網絡環(huán)境的特點及其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2003年7月,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出版了一份關于自媒體的研究報告,對“WeMedia(自媒體)”下了一個被普遍認同的定義:“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shù)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簡言之,自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新型媒介形態(tài),它包括:微博、微信、BBS(電子布告欄系統(tǒng)),Blog(博客),Podcast-ing(播客),GroupMessage(手機群發(fā))等。自媒體時代是一個“自我”的媒介時代,個性化的自我參與、自我表達、自由發(fā)聲、互動演繹,使得信息流在一個全新的時空場域中得到最徹底的釋放和交融。尤其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lián)網的開通,自媒體與他媒體在內容上遙相呼應。官方主導媒體、市場經營性媒體為了吸引更多受眾,在傳播方式和渠道上進行“全媒體”傳播外,還開辟了自媒體與意見領袖、網民與網民間互動的網絡環(huán)境。在這種網絡環(huán)境中,眾多“自我”通過信息、參與表達、釋放互動、激辯交融、發(fā)展推動等行為,醞釀形成民間輿論場。它相較于傳統(tǒng)媒介傳播環(huán)境更接地氣,更具開放性、自由化和復雜化。依托于互聯(lián)網技術、扎根于普通公眾的自媒體,在傳播主體、傳播渠道、受眾、反饋、影響等各方面區(qū)別于傳統(tǒng)媒體,有著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董澤芳教授在《教育社會學》一書中對大眾傳媒的一般特點做了詳細論述。他認為“,與傳統(tǒng)的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信息傳遞方式相比,它具有五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傳遞迅速。二是滲透力強。三是富有時代感。四是生動形象。五是“話語權利”影響。”筆者認為,就傳播分類而言,自媒體傳播是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相互交織融合的傳播形態(tài)。然而在信息時代,自媒體傳播形態(tài)除了具有大眾傳播的一些特點外,還具有以下特點和優(yōu)勢:自媒體信息平臺具有極低的技術門檻、操作簡單;傳播主體多元;傳播分眾;信息良莠不齊、可信度低;不受時空限制,隨興隨時隨地實現(xiàn)即時傳播,交互性強且傳播迅速,但不可控因素也較多;碎片化、裂變式信息傳播致使其傳播范圍更廣、效果更大“,群體極化”現(xiàn)象頻出。以草根化、平民化、復雜化、便捷性、簡短性見長的自媒體,它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有如下作用和意義:一是網絡議程設置功能。議程設置理論最初由美國傳播學家麥庫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它是指通過大眾媒介制造議題從而形成或影響輿論的一種理論假設。議程設置的威力在于使受眾生活在一個媒介制造的擬態(tài)世界中。自媒體時代特點,議程設置意義更加凸顯,大學教育工作者要善于這一特點,積極發(fā)揮“把關人”作用,對敏感話題有效引導和規(guī)避。二是各種信息的交換功能。“社會信息是人類特有的交往手段,人類正是憑借這一手段交流思想、感情,傳遞經驗和知識的,離開了社會信息不可能有人類的交往,個體社會化也就不可思議。”而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自媒體可謂是現(xiàn)代社會最先進的交往手段,傳播的便捷、高效,溝通的雙向性,讓師生隨時隨地通過鍵盤或指尖,即可交換信息、高效溝通,發(fā)揮文化服務功能,繁榮大學校園文化。三是價值觀的導向功能。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受眾一般消費的資訊類信息有三種:簡單事實、復雜事實以及觀點。面對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自媒體傳播媒介可進行網絡議程設置功能,通過傳播有營養(yǎng)、多樣化的內容,正確引導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傳播社會正能量。四是社會行為的指導功能。“人們要作出正確的社會行為,必須遵循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而行為規(guī)范是隨著社會變遷而有所變化的。”自媒體時代,微博、微信等開放性自媒體平臺的各類信息對網民的社會行為產生的影響不可小覷。尤其是作為網絡意見領袖的微博大V,在網絡上“一呼百應”,形成的“意見流”通過網民互動不斷強化形成輿論場,從而支配或引導著社會成員的思維習慣和社會行為。

      二、大學生使用自媒體的現(xiàn)狀及其對大學校園文化的影響

      為了調查研究大學生使用自媒體情況以及自媒體對大學校園文化的影響,課題組2013年5月選取武漢不同層次、類別高校的不同專業(yè)、年級、性別的大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1400份,回收有效問卷1256份。1256份有效調查問卷統(tǒng)計結果如下:一是智能手機在大學生群體普及率高,大學生依賴手機上網。調查顯示,擁有智能手機的學生占80%,其中用其上網的又占45%,也即調查總人數(shù)的36%。在這些手機網民中:每天瀏覽網絡時間在1小時內的占56%,2小時到3小時的占24%,3小時到4小時的占11%,4小時以上的占9%。其中習慣在課堂上用手機上網的也有28%。二是大學生使用智能手機上網,瀏覽非校園網的時間大大超過校園網。學生瀏覽校園網網頁、校園BBS的興趣明顯減弱。調查還顯示:近60%的大學生在騰訊、百度、新浪、網易、人人網、搜狐、優(yōu)酷、土豆等著名網站中擁有2個或以上的注冊身份。這意味著,微博、微群、微信、微頻道的開通,自媒體網絡平臺對大學生的粘性變得很強,導致過半大學生傾向于瀏覽非校園網。三是大學生關注自媒體網絡主要是瀏覽奇聞異事、明星娛樂或是玩游戲、轉發(fā)調侃段子、聊天等。被調查學生中,是否利用網絡積累文化知識?選擇“沒有”的占7%,“偶爾有”的占89%,“經常有”的占3%。在談及對于自媒體空間傳播信息的感受,認為通過自媒體平臺“洞悉了社會的黑暗”和“導致精神頹廢”的學生也多于“精神的愉悅”“、學到了文化知識”。課題組還對100名學生進行了隨機口頭采訪,結果為:對“自媒體”概念一無所知的有22人;能全面認識到自媒體積極意義和消極因素的有34人;夸大自媒體積極作用(即看不到消極作用)的有33人;基本否定自媒體積極意義的有11人。其中夸大自媒體積極作用的學生有一種傾向:言論自由。而基本否定自媒體積極意義的人也基本否定傳統(tǒng)媒體的意義。這也說明,僅有自媒體的信息,還不能說是真正負責任的自媒體時代。舒德森在《新聞的力量》一書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媒體就是一種文化。”[3]但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的自媒體,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自媒體網絡平臺在豐富大學生日常生活、開拓大學生的視野、活躍校園文化、搭建大學生了解社會百態(tài)平臺等積極影響的同時,其對大學校園文化的負面效應也日漸顯現(xiàn)。一是部分大學生過度依賴于自媒體的娛樂功能,忽視其文化功能。調查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對校園文體活動熱情不高、參與度低,不少大學生沉溺于微博、微信,機不離手,成為“手機癮君子”。二是作為手機網民的主力軍的大學生群體,通過自媒體發(fā)泄消極情緒以及不負責任言論的趨勢漸現(xiàn)。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生網民隊伍總體上文化自覺意識不足,加之自媒體本身的開放性、隱匿性等特質,個體自律和行業(yè)自律的整體性缺乏,法律制度監(jiān)管的缺失,導致大學生在運用自媒體時“娛樂至上”或“發(fā)泄為主”,面對魚目混雜的信息,多數(shù)大學生少有理性思考和判斷。三是某些大學生使用自媒體催生了自由主義文化觀傾向。課題組在開展文化觀調研和開展科學文化觀主題教育過程中,對于近幾年的一些文化案例的爭論一直相當激烈。有一種觀點相當?shù)湫停赫J為媒體就是中介或工具,它的使命就是如實傳播信息。至于信息有害還是無害由網民自己判斷,媒體不能剝奪網民的信息知曉權、選擇權和判斷權。另一種觀點認為,依法成立的媒體應該是文化媒體,媒體的文化屬性是媒體合法性的內在規(guī)定。媒體觀和文化觀的不同,導致自媒體目前還只能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用來傳播有文化意義的信息,也可以用來傳播無文化意義甚至反文化意義的信息。四是某些大學生使用自媒體使其精神生活漸遠文化本質。文化的本質是通過社會實踐追求真理和人類性價值(包括共同價值和共存的非排他性的個人價值)。大學生僅僅沉迷于網絡世界獲取符號信息,而缺乏按照文化本質和習得規(guī)律的、以實踐為基礎的艱苦思維勞動,是難以獲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素養(yǎng)。這就是教育學中所說的“有知識無文化”的情形。

      三、優(yōu)化自媒體網絡環(huán)境促進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對策思考

      大學是科學文化教育的主陣地,而科學文化教育又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工程。因此,大學不僅要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還要更加自覺地站立在追求知識和美德的前列,真正成為先進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社會文化的推動者。課題組通過對自媒體正負效應以及與大學生精神生活關系的分析,旨在充分認識自媒體網絡環(huán)境的特點,充分利用大學生廣泛使用自媒體工具、廣泛參與自媒體空間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有效改善校園文化建設環(huán)境,繁榮大學文化,光大大學精神。一是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文化觀主題教育。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貫穿了“三觀”教育和“三主義”教育,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十八大報告強調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些歸根到底是科學文化觀的教育。但是由于長期忽視科學文化觀教育,很多學生并沒有意識到黨和政府倡導的文化與非文化、反文化的區(qū)別。用手機上網的學生超過80%,但沉迷于非文化意義的學生多達60%。還有一些學生涉獵反文化的內容。本課題組在大學生中開展有針對性的科學文化觀教育時,特別強調以下基本觀點:⑴教育意義上的文化在本質上是追求客觀真理和社會價值以實現(xiàn)人和社會全面發(fā)展的自覺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大學生來說文化只能定義為促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作品或者行為。⑵通過網絡、報刊、廣播、影視、聲訊、書籍等載體傳播的、有悖于上述文化本質和價值從而造成人性異化、價值扭曲的內容屬于反文化的內容。反文化的內容誘發(fā)文化意識薄弱者實施反文明的行為,應當禁限。⑶大學生要按照認識真理和追求人類價值的本質要求,自覺地去創(chuàng)造文化、接受文化、傳播文化、維護文化、發(fā)展文化、共享文化,才能獲得文化素養(yǎng)。開展科學文化觀教育對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提升有積極意義。二是以生為本進行專業(yè)的校園文化策劃。據(jù)調查,幾乎所有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經費都在增長,校園文化建設的規(guī)模、次數(shù)都在增加。但是大學生人均實際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比率卻持平或者略有降低。上面的調查和分析顯示,這與不少學生因使用智能手機花更多精力上網支配精神生活有關。以生為本,首先要從大學生的文化心理出發(fā)來設計校園文化。學生關注網絡勝于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從另一個方面反思,也與校園文化建設忽視學生文化心理有關。當代大學生有以下文化心理:文化形式感官刺激心理;近距離文化優(yōu)先關注心理;文化欣賞互動心理;文化個性得到包容和尊重的心理等等。校園文化宣傳的知識、承載的精神、倡導的價值,都要通過與大學生文化接受心理相契合的豐富多彩的形式表達出來。以生為本,還要以優(yōu)化大學生的素質結構來設計校園文化。學生綜合素質與其參與校園文化的廣度與深度呈正比關系,因而不少大學將參與校園文化的活動納入素質教育的量化考核,還寫進《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存于檔案。鑒于校園文化的重要性,需要確定一個與大學生素質和能力模型體系相匹配的大學校園文化形態(tài)模型,以在長期的建設中形成獨特穩(wěn)健的文化品質,從而確定其獨特的亞文化形態(tài)地位。當代大學生需要增強身心健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社會實踐能力、媒介使用素養(yǎng)等,校園文化應該承載這樣的教化功能。校園文化整體設計要切合大學生文化心理,主要是指校園文化要有吸引大學生的內容和形式,不能背離其本質又要達到實效。簡言之,就是要重視主題策劃、內容策劃、形式策劃、聯(lián)動效應策劃,傳播什么知識、倡導什么價值、弘揚什么精神、涉獵哪些內容、需要哪些形式,都要精心設計。此外,校園網絡平臺的建設應注重功能設計,信息傳播功能和服務育人功能并重,積極完善網絡平臺的服務功能,通過服務功能促使其文化功能的實現(xiàn)。三是利用自媒體工具開展互動性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應當有多樣的存在樣態(tài):實踐性文化樣態(tài)、表演性文化樣態(tài)、載體性文化樣態(tài)。但是目前校園文化建設,側重的是舞臺表演性文化樣態(tài)。舞臺表演性文化樣態(tài),雖然學生是表演者,但是形式和內容沒有挖掘豐富多彩的大學校園生活。而且大多是為節(jié)日、學校重大活動而設計的,一般又是在封閉場所進行,無法實現(xiàn)全體學生共享。大學不僅要有表演性文化樣態(tài)的建設,更要有實踐性文化樣態(tài)建設。所謂實踐性文化樣態(tài),就是一切具有文化意義的社會實踐都要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統(tǒng)籌規(guī)劃。表演性文化樣態(tài)一定要承載大學生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內容。社會實踐作為校園文化的實際內容,才能凸顯校園文化的特色。另外,大學校園文化的載體性樣態(tài)建設亟待加強,校園網應該明確定位成校園文化網。目前高校校園網只能說是校園新聞網,離文化網還有很大的差距。載體性文化樣態(tài)的最佳樣態(tài)是網絡文化樣態(tài)。只有將實踐性文化樣態(tài)升級為表演性文化樣態(tài)直至網絡文化樣態(tài),才可能引導學生利用自媒體工具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四是依托專業(yè)文化機構創(chuàng)作校園文化精品。專業(yè)文化機構包括具有社會信用度高的電視臺、演藝公司等。所謂校園文化精品,當然不是靜止的以檔案文字存在的校史和人物故事,而是真正反映大學文化生活的各類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如今在大學校園,大學生拍攝以自己及身邊發(fā)生的故事為題材的微電影方興未艾,這算是校園文化的一個新走向。但創(chuàng)作主題主要局限于青春、愛情、職場等方面,還不能反映校園文化生活的全部。如果重視對大學校園文化資源的挖掘創(chuàng)作,重視文化作品的長期規(guī)劃,重視對大學生文化創(chuàng)作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濃縮大學校園文化方方面面的微電影,無疑就是最好的創(chuàng)作形式。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應該有自己的文化網站,而不僅僅只是今天校園簡訊和文件的校園網。在藝術、技術條件缺乏的情況下,可以努力爭取與專業(yè)文化創(chuàng)作機構合作,逐漸積累自己的校園文化作品庫,以充實開有自媒體空間的校園文化網站。總之,自媒體時代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覺。充分利用自媒體技術,尊重當代大學生的文化心理,將科學文化觀教育和文化精品建設結合起來,才能確立校園文化獨特的亞文化形態(tài)地位,實現(xiàn)其追求真理、弘揚美德、健全人格的本質功能。

      作者:周揮輝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亚洲婷婷国产精品电影人久久| 亚洲?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亚洲色精品88色婷婷七月丁香|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日韩在线| 亚洲AⅤ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AV无码久久|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去台湾| 亚洲性线免费观看视频成熟|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 亚洲欧美不卡高清在线| 亚洲1区2区3区精华液| 狼人大香伊蕉国产WWW亚洲|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麻豆|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亚洲av片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免下载| 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在线|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 亚洲毛片不卡av在线播放一区|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 爱情岛论坛网亚洲品质自拍| 亚洲综合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2| 久久99国产亚洲高清观看首页 |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7| 亚洲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区图片区小说区亚洲区|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影院网站 |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亚洲成A∨人片天堂网无码| 亚洲综合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成人亚洲合集青青草原精品 |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