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意象呈現下景觀小品設計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基于對“意象”與“意向呈現”的解析與界定,探究景觀小品設計中意象的呈現過程,分析景觀小品意象認知的心理模式,理清意象呈現中原型要素類型,并以揚州世園會地方園為具體實例,總結小品設計中景觀意象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意象呈現;景觀小品;認知模式;原型表達
在外部環境設計中,景觀小品是不可或缺的景觀要素之一。隨著現代景觀的發展,景觀小品涵蓋了開敞空間中的小型構筑物、裝飾物以及輔助設施等,依照實用功能可分為休憩類、服務類、指引提示類、藝術類、游憩類等多個類型。景觀小品體量小,造型多樣,內涵豐富,更加強調構景與內涵的表達,是外部環境中的點睛要素,突出反映了景觀中的人文精神與社會背景,體現一定時代的審美情趣。“意”與“象”產生于設計思維,因客觀事物與主觀的宇宙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相契合,并使理想追求與情緒體現產生了具有聯想力的思想活動,形成不同于理想思維的意象思維[1]。景觀小品中的意象是這一思維過程的外化表達,是設計者對場地文化、歷史、經濟、社會等要素的“意”進行認識后,而形成的外在表象。景觀小品的設計要考慮到將環境的內涵與意境加以呈現并使觀賞者對其內涵進行感知與接受,即小品的意象呈現。
一、意象解析與小品設計
意象的研究涉及美學、心理學、文化學等多個研究領域,理論范疇龐雜,語義豐富,因不同的表現形式有不同的情境產生。意象是“意”與“象”的統一。中國的“意象”由“物象”演化而來,西方的“意象”由“知覺”的重現而生。兩者關于“意象”的解讀均涉及三個方面:
(一)“意”表達的是主觀感受的意念、意趣、情意等;
(二)“象”為人為加工后的象征與模擬,是客觀的物象;
(三)“象”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事物感知后形成的映像,即“觀物取象”,是主體腦海中提煉、概括后形成的觀念性東西。景觀小品是外部環境中的點睛要素,其體量不大,但較之地形間架、水體、綠化以及鋪裝等景觀元素,其材料類型多樣,表達形式豐富,布置方式靈活,因此其內容與藝術手法更容易為人們所理解與認知。小品設計通常包括外在形式與內在意蘊兩個層面。外在形式包括小品的造型、材質、色彩、比例以及構成等;內在意蘊則是小品所蘊含的主題、文化特征、價值理念等。小品設計中的意象,即強調將設計者的“意”通過景觀方式加以表達,以具體物象的形式呈現出來,構建設計者與觀賞游人之間的橋梁,體會設計師的初衷(如圖1)。
二、景觀小品設計中的意象呈現
《城市的意象》一書中,作者凱文·林奇(KevinLynch)探討了城市標志性的表達,提出了城市意象的概念,指出城市環境對于大眾而言,具有“可印象性”和“可識別性”的特征,城市所具有的這種獨特的感覺形象,就是城市“意象”[2]。而景觀小品對于“象”的呈現,實際上也是對具有“可印象性”和“可識別性”的環境特征進行抽取,以主題化、符號化以及裝飾性的手法加以呈現,從而對觀賞者形成思維上的“喚起”,實現對意象的感知。因此,在景觀小品的意向呈現過程中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客觀物象小品中“象”的呈現,另一方面則是觀賞主體對于“意”的認知。
(一)象的呈現過程
景觀小品中的“象”不僅是外在形態,對小品外在特征的表現,同時也是設計者“心象”與事物“原型抽象”的反映,可以分為“觀物取象”“由象成象”以及“立象盡意”等手法與過程。1.觀物取象。設計中的“觀”實際是對場地環境的觀察、認知以及資料收集整理的過程。“取”是在獲得場地資料的基礎上,對于場所文化、精神以及社會經濟等要素的總結與歸納,因此,可以說“取象”是在認識場地基礎上的再創造。“觀”的是客觀的象,“取”得則是加工創造后的原型抽象與特征反映。2.由象成象。前者的“象”是場地環境的原型,如空間、材料、文化符號等,后者的“象”則是設計者通過感性與理性思維的再加工,形成小品的外在形象與物象。由原型到加工后的物象呈現,是對原型的概括、提煉以及抽象,實現從“象”到“象”的轉化。3.立象盡意。景觀小品的物象是意識與表象共同作用的景觀實體,產生空間氛圍,且具有意象認知要素,使其通過材料、色彩、形態、空間等關系傳詞達意。
(二)意的認知模式
景觀小品在原型抽象以及物象達意的基礎上,其作為公共設施之一,需要人們能夠對其所表達的意進行理解與感受。這一感受所依托的是觀賞者的經驗、經歷;認知與想象,是人的主觀情感依托于客觀的小品物象,而形成的所謂“心象”。小品形態反映了文化的、宗教的、歷史的乃至典型場地標志的要素,引發了觀賞者的情感,由此引發與對整體景觀環境的聯想,實現對場所環境的共鳴。而這一感知過程在小品中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以及記憶喚醒等方式,為人們所感受,具體“意”的認知包括以下兩種模式:1.是與小品外在物象有約定俗成關系的“意”。具體而言,是在長久人民生活生產過程中,沉淀下來的、有深層的先驗理念與審美趣味的認知,這些認知經過總結與提煉形成了人們共識的情感與意趣,并且其與某些具體的物象構成了對應聯系。人們達成了針對某一具體形象的共識性的情感體驗,這也使“意象”的表達與呈現往往帶有符號特征。中國傳統文化中“竹子”經美術、詩歌等文藝作品的反復運用,就固定具有了挺拔灑脫、正直清高的意趣。因此,這一“意”的感知過程是人類集體經驗和共同體會經過長期歷史沉淀而形成的集體無意識,而利用這一無意識,設計者通過小品的符號化表達,與觀賞者進行情感溝通,這樣“象”所具有的內涵就能較為準確、直接地為人們所感知。2.指與觀賞者有關的“意”。景觀小品不僅是環境中點景的小型設施,同時也是人們在景觀場所中情感認知的依托。這一情感認知來源于人們對于小品物象所體現的意趣、文化、內涵等的接受與熟悉程度。換言之,不同的觀賞者,由于其文化層次、閱歷水平以及生活經驗的不同,其對同一小品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天氣、身體狀況以及心境差異下,也會對物象的認知有不一樣的情感。繪畫大師馬提斯曾指出:“繪畫時看到的西紅柿與吃飯時眼中的西紅柿是明顯不同的。”[3]物態化的景觀小品的“象”與觀賞者腦海中的原型對應,并在不同觀賞者心智中進行自我彌補的組織和重構活動,從而達到對原型的完善與再認識。
三、景觀小品設計中意象呈現策略探究
依托上述分析,本文以揚州世界園藝博覽會為例,針對園區內的地方園,選取典型案例用以說明景觀小品中意象呈現的方式與手法。
(一)原型要素的抽取
1.時間要素。識別場地信息,對老舊“物件”和“故事”予以保留,從縱向的時間層面上延續場地記憶。場地信息對于居住在場地周邊的市民,伴隨著記憶會深深地刻在腦海里,這些信息可能是細碎的,也可能只是一些片段,但都有獨特的價值。“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淮南子》中的這句話已對文脈的延續做了最好的解釋。具有時間信息的場地要素幫助人們喚起對場地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世園會中的合肥園,在場地中心設置景觀亭廊,亭廊周邊環水,有道路通往其中,亭中以投影的方式,在人們腳下展現了城市的發展。通過空間位置與現代手段,將時間要素提煉并展現(如圖2)。2.空間要素。辨析周邊環境對場地的功能需求,對全新“生活”和“游憩”加以考慮,從橫向的空間角度滿足人們對于小品的要求,營造景觀小品的“可印象性”。如果說時間信息是小品設計的基礎,那么場地環境則是載體。景觀小品塑造著場地環境的“場景”,有游憩與觀賞的體驗,需要人們的參與。從某種意義上,這一環境場景,需要人們與小品進行對話,以小品的“象”,喚醒人們對于環境的“意”,參與到環境之中來。揚州世園會中的合花園,以中國傳統屋頂形式為景墻,高低轉折,環繞開合,以第五立面的形式圍合了游覽路線,銜接周邊的太原園、榆林園以及鄭州園等,以空間流線表達出場地特征(如圖3)。3.文化要素。探索城市長久所積淀與孕育的文化特征,對城市文化的典型性與獨特性加以表達,從集體無意識的文化層面,挖掘景觀小品所呈現的“可識別性”。馮友蘭先生說過,中國的文化要以“照著講”的方式和態度去“接著講”。“照著講”是“繼承傳統的和優秀的”,“接著講”則是“開創屬于自己的未來[4]”。對于設計實踐來說,場地文化的傳承,應當是接著做,與時俱進地創造屬于自己的個性。典型的如揚州園博園中的青島園,以城市所具有的電影制片廠作為文化特征,將電影膠片作為意象要素嵌入景觀環境中,以景墻、人行天橋以及地面鋪裝等多種形式,來強化這一文化要素。
(二)意象的表達與呈現
1.原型表達。采用直接的方式,將人們認知中的“象”通過具體的形式呈現出來,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將“集體無意識”作為景觀原型的“原發性材料驅動”,從而進行信息加工的方法。設計者對于場地認知的基本資料,如空間、形態、歷史、文化等,從視覺上直接反映出來,以具象的形式將信息傳達給游覽者。這一方式簡單明了、直接明確,令人印象深刻。嘉興園入口景墻,既提煉出城市傳統建筑屋頂輪廓,同時以浮雕的形式將嘉興典型的城市風貌反映在墻面上,直白地表明了城市特征。2.象征隱喻。所謂象征是針對事物間的聯系,借助具體的形象或空間形式,來呈現一些抽象的、情感上的或是思維中的感知或概念。而隱喻則是在象征的具體事物上,所反映出的心理行為、語言行為和文化行為。其作用在于通過具體的形象喚起人們的聯想,從而產生情感共鳴[5]。在揚州世博園濟南園中,通過對于山體形態的抽取,以鋼構建具有統一形式的山體曲線,山體曲線結合垂直綠化,以及前后的錯動,隱喻東岳泰山之勢。鋼構件山體結合道路流線,環水而置,山環水繞,在小尺度環境中形成了濟南城市的空間格局意象。3.場景營建。具有整體感的場景會讓使用者獲得一種傾向性的情緒感受,這種具有傾向性的情緒能夠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設計者的意圖,并加深自我對于景觀環境的理解。采用一組或幾組小品,以主題形式出現,塑造具有整體景象的場地環境。典型如榆林園,采用傳統建筑裝飾構件并結合典型地域代表性植物——沙蔥與山丹丹花,通過地形處理,營造出典型黃土高原地貌景象,民居前的門墩獅置于環境中,進一步點明了環境的特征與性格。場地外圍以干壘的擋土墻圍合界面,強化了場地豎向層次(如圖7、圖8)。
四、結語
景觀小品意象的呈現即是對小品意象的一種加工和反映,這種加工和反映是景觀意象外顯出來的,能夠被用以創構、表達、體驗和評價具體內容。文章通過對意象與意象呈現的分析與思考,旨在能夠為景觀小品的設計實踐方法提供拋磚引玉的補充與完善。
參考文獻:
[1]禇兢.象思維略述[J].江西社會科學,1992(6):108-111.
[2]林奇.城市的意象[M].項秉仁,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
[3]艾德華.像藝術家一樣思考[M].張索娃,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3.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5]魏曉娜.體現地域文化的城市意象研究——以邯鄲主城區城市空間意象為例[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17.
作者:張祎 單位:揚州大學美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