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數字電影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影像是指一組連續鏡頭中的畫面影像,這里的影像專指數字技術處理后合成的連續畫面。實踐證明,作為電影數字視覺影像的手段,畫面的合成效果有著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
數字電影(DigitalFilm)嚴格說是指電影的前期拍攝、后期制作以及成品的放映全部采用數字技術,而并非經過膠片拍攝制作完成。但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數字電影”卻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數字電影,它將電影中的數字技術模糊、籠統地歸納為“數字電影”范疇。
目前電影中的數字技術,多數體現在電影后期的特技合成方面,它運用電子計算機處理數字化后的音、視頻信號的方法,來實現視覺和聽覺上的特殊效果,從而帶領著人們進入到了“真實”的感官世界之中。例如修復圖像、制作特殊的造型、特殊的環境氣氛、場景合成、動畫、人物的替換、虛擬環境等。數字技術最早被應用在電影業中主要是在電影制作后期用來進行特技的制作和合成的。本文針對當代影壇數字鏡像風格的發展,只對數字合成影像造型部分進行探討研究。
數字技術在電影制作過程中的功能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直接用電腦創作并生成影片中所需要的影像對象,主要是指2D、3D電腦動畫(animator)技術,例如,《哈利·波特》中的“家養小精靈”形像、《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形像、《異形》中的“異形”等;二是用電腦對攝影機實拍的圖像進行處理,從而產生影片中所需要的視覺效果。主要是指影像合成(Composite)技術。例如,影片《阿甘正傳》中的阿甘與已故的肯尼迪總統握手交談的鏡頭。又如《潘恩的神宮》里出現的廢棄的迷宮,在影片中,這一幕合成影像顯得無比動人,令人神往。
在我們驚嘆數字電影魅力的同時,我們也給予它的特殊表現手段以高度關注。電影數字合成技術是為電影畫面特技視覺效果更臻完美而運用的高科技手段。它是建立在高畫面品質(高分辨率和高色彩位深)、高運算速度基礎上的數字復合影像。近幾年來,這類影片與奧斯卡結下了不解之緣,例如《泰坦尼克號》、《美夢成真》、《指環王》、《最終幻想》、《角斗士》、《黑客帝國》、《異形》等。
數字視覺影像的合成是當代影視劇特殊效果制作中占最大比例的部分,這對形像的自然表現非常重要。過去用傳統的光學方式進行影像合成,合成的影像越多,畫面質量越差。而如今因數字技術的應用,影像合成質量和特殊效果等都使電影的表現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影像是指一組連續鏡頭中的畫面影像,這里的影像專指數字技術處理后合成的連續畫面。實踐證明,作為電影數字視覺影像的手段,畫面的合成效果有著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它已不再是被動地拼貼,而升華為有意識地視覺影像的創造。奧斯卡還專門設有最佳視覺特效獎。(1939年增設視覺特效獎,1962年以前視覺特效和音效剪輯沒有分家,1963年后開始細分為視覺特效類和音效剪輯類。)
另外,現有的研究成果為電影中的“數字合成影像”從單純的特技合成走向感官視覺高度提供了美學基礎和研究平臺。自從1896年法國人麥利耶斯由于機器卡片而重復拍攝,偶然得到了停拍、倒片的技巧之后,視覺影像感開始在銀幕上出現,于是對電影中視覺影像現象的研究也就結合世界社會文化的巨大變化開始進行,其中大多都是從制作技術的角度進行研究。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后,隨著喬治·盧卡斯、斯皮爾伯格、詹姆斯·卡梅隆等對“數字合成影像”主題進行圾具個人風格化的敘述后,電影中的“數字合成影像”也從電影題材的一部分發展到專門以“數字合成影像”為主要題材進行的大規模創作,與此相對應,對電影中“數字合成影像”的研究也從一種總體文化形態和類型片的附屬例證,開始進入到把電影中的“數字合成影像”作為一種獨立的電影現象進行全方位研究的態勢。
在“數字合成影像”的領域中,好萊塢生產的影片占了極大比重。可以說,世界“數字合成影像”電影的發展在絕大程度上是好萊塢“數字合成影像”的發展。目前,這類電影發展趨于兩級化,大成本、高投入、著重以電腦特技合成制造藝術視覺效果的影片占據了主導地位(例如:《未來水世界》1億7500萬美元,《驚險任務》1億7000萬美元,《珍珠港》1億4500萬美元,《世界末日》1億4000萬美元,《蜘蛛俠》1億3900萬美元,《酷斯拉》1億2500萬美元,《碟中諜2》1億2500萬美元等),而另一些影片制作方,則看中了電腦特技合成所創造的低成本經濟效益。但隨著全世界“數字合成影像”技術的發展,近年來,在好萊塢之外的地方,例如新西蘭的Weta制作的“指環王三部曲”,其CGI魅力不僅征服了全世界的觀眾,也得到了專家的認可。
當我們回顧過去十幾年的電影時,不難發現90年代晚期的電影中的數字化成分和傳統效果的拍攝變得越來越復雜化。例如1991年的《終結者2》,該片大約有150個特技拍攝,其中包括44個數字效果鏡頭,而1995年的《蝙蝠俠》大約有250個,1997年的《泰坦尼克》有將近550個,1998年的《世界末日》大約有240個,1998年的《哥斯拉》大約有400個,1999年的《星戰前傳之魅影危機》用了2000個計算機生成的數字合成視覺化鏡頭。導演彼得·杰克遜的《魔戒三部曲》的第一部就有560個特效鏡頭,包括10萬個人物合成在一起的鏡頭和由計算機生成的斯麥哥。2005年導演羅恩·霍華德,在《達·芬奇密碼》影片中運用了包括500多個傳統效果鏡頭和200多個數字中間片制作的鏡頭。在2006《滿城盡帶黃金甲》電影的制作中,MovingPictureCompany利用AutodeskMaya完成了20個鏡頭,包括電腦生成的軍隊。
目前,國內的電影界,隨著世界電影高科技浪潮的猛烈沖擊,這個問題也日益成為研究熱點,但多數是關于某個電影大師數字鏡頭拍攝合成的技術專題探討,在將電影中“數字合成影像”方面的藝術創作,作為一個整體性進行考察研究方面還做得不甚具體,大多是散見于一些電影專業雜志的文章,缺乏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專著。港臺的這類研究也大抵如此,且更趨于寫意化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