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語文教育古代文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高職高專古代文學教學面臨的困境
1.1生源素質下降與教學質量提升之間的矛盾近年來,隨著高等院校的不斷擴招,高職高專生源質量出現了比較嚴重的下滑。以湖北省為例,在2000年時,語文教育專業的分數線為480分,到2014年分數線下滑至325分,十多年的時間中錄取分數下降32%。另一方面,古代文學在語文教育專業的所有課程中由于文字障礙多、需要掌握的知識量大,學生普遍興趣不高、學習難度較大。與此同時,近年來國學熱的興起、傳統文化的回歸,不少小學生表現出了對傳統文學的濃厚興趣,一些小學也開設了以古代優秀文化典籍為主的課外閱讀課程。這一現狀,也對小學語文教師的古代文學教學能力提出新的挑戰。因此,如何利用現有資源,提高教學質量,這將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首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1.2教學內容的龐雜與課時壓縮之間的矛盾隨著高職高專教學改革的深入,理論性課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壓縮。不少學校的古代文學課程從十年前一周四節,壓縮至今天的一周三節甚至二節,總課時減少了近一半。如何在實際不足兩年的教學中展現中國古代文學兩千多年來的輝煌成果,使學生能把握文學發展的脈絡,盡可能地觸及到更多的經典作家作品,為將來的古詩文的教學打下基礎,這也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解決的一個難題。
2應對策略
2.1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國著名的教育專家龐維國曾說過:“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學習策略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由此可見,學習并不是簡單的信息的輸入、存儲和輸出的過程,它必定是學生主動參與,外化和內化相結合的過程。高職高專學生學習情緒化較強,對理論強的課程興趣往往不大,長期以來,古代文學課堂上老師滔滔不絕,學生埋頭筆記,從思想內容到藝術特點,從文學史到作品選的教學模式,在今天的高專的課堂上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學的組織過程當中,拉近古代文學課程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增強教學的生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中“想學”的環節。古代文學在語文教育專業的全部課程中由于時間久遠,文字障礙多、識記信息量大,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感到困難較多的課程。因此在課程開設之前,幫助學生正視困難、樹立學習的信心、興趣是尤為重要的。以《詩經》的學習為例,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要采用兩種辦法:一是帶學生走進《詩經》的時代,在課余時間利用網絡、圖書館等資源,了解周代的政治、歷史、文化的相關知識,利用晚自習的時間進行交流、分享;二是讓《詩經》走進我們的時代。大學階段,正是學生情竇初開的年紀,我們可以從《詩經》中的婚戀詩的學習入手,拉近學生與古代文學課程的距離,共同體會愛情追尋過程中的甜蜜與苦悶。有了感同身受的理解,學生會認識到拋開文字的障礙,古代文學中這些經典作品其實距離我們很近。在古代文學的學習過程中,經典作品的背誦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往往也是讓學生們頭痛不已的事情。在這個環節中,強迫性的記憶往往會讓學生們喪失學習的興趣。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搜集經典作品的誦讀音頻,亦可將同學們中優秀的誦讀上傳至網絡,在閑散時間,利用電腦、手機、MP3等電子設備,反復聆聽,并可定期開展詩歌朗誦比賽。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誦讀激發學生對古代詩文學習的熱情,達到熟記的目的,同時又鍛煉口語表達能力,提升了自信。
2.2利用多媒體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生理學研究表明,視覺接受信號的能力要優于聽覺。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視覺與聽覺結合在一起已成為現代課堂教學中教師們的共識。在古代文學課程中運用多媒體,一是可以補充大量的文字材料,擴大知識容量,節約板書時間,緩解課時壓力;二是通過圖片、音樂、視頻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使枯燥的講授變得更加直觀、有趣。例如,在講莊子寓言時,可以將寓言做成動畫、漫畫;講唐代文學時,展示唐代的版圖、壁畫、書法、繪畫等來說明其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先進與發達;在講授《春江花月夜》、《紅樓夢》等作品的時候播放相關音樂作品,既能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情感、意境的理解,又活躍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多樣的文化情趣。當然,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性手段,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在使用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適度的原則,不可喧賓奪主。此外,還可以通過網絡打造“多媒體教學資源庫”,搜集網絡精品教學資源,如名家名作誦讀、《百家講壇》、愛課程網站中古代文學相關講座,建立網絡課堂,使學生在課余時間也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教學資源,把課堂學習延伸的課外。
2.3“散點透視教學法”在古代文學課堂上的應用近年來,由于課時不斷壓縮,很多篇幅較長作品沒有時間仔細研讀,只能進行片斷解讀,點到即止。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精華內容,成了每一位高專古代文學課程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嘗試采用“散點透視教學法”來解決這一難題,即“定點定位,以點帶面”。定點定位,指教著確定所講授的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的歷時發展和共時結構中的位置,并能根據這位置來確定講授的重點難點,“點”和“位”的選擇,都必需具有代表意義和典型性的。通過對“點”、“位”的講授,帶起了對那個時代、那段歷史、那類人物的思考與發現。例如在《詩經》中通過選講《衛風•氓》,使學生認識到古代社會女性在戀愛婚姻問題上的受迫害與不自主,并使之對《詩經》、漢樂府中的棄婦詩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在教學中,要用聯系的觀點來加以講授,既要聯系到時代、環境等外部因素,又注重作品在內容、風格、手法的縱向的因襲沿革、推陳出新。這樣可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又可辨析異同、把握規律、挖掘深隱、體味好處。
2.4“模擬課堂,角色互換”,提升學生的執教能力高職語文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即中小學語文教師和課業輔導老師。目前,人教版五六年級語文教學中古詩文6篇,占全部課文總數的5.24%。初中段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文共計49篇,占課文總篇數的29%,北師大版中國古代詩文共20篇,占課文總數的28%。這一比例與過去版本相比有較大提高。因而,改變過去重知識、輕能力,提升學生古詩文的教學能力,也是目前高職古代文學課程的重要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采取朗誦、口頭講解、專題討論等實踐環節之外,我們還可以“模擬課堂,角色互換”的方式,即在老師做講授示范的基礎上,從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部分古詩文,備課后選取部分內容,充份開展課堂教學實訓,讓學生走上講臺,與老師實行“角色互換”,從而培養學生古文教學能力;實現邊講邊學,邊學邊練,達到“教、學、做”一體化。在課堂實訓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口頭表達能力及對古詩文作品的分析、感悟能力,學生夯實學生的古詩文基礎,為將來從事中小學古詩文的教學及相關文化工作做好準備。
作者:饒艷單位: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