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文化資源與中學化學教學融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將壤塘地區民族文化資源有效應用于當地中學化學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改變壤塘縣藏區原來的教學模式,增加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并傳承和保護優秀文化.為此,采用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挖掘壤塘地區民族文化資源,通過與中學化學學科知識的結合,使其具有“藏區特色”從而更易貼近本地學生、更能符合藏區教學模式、更好幫助當地教師教學和學生理解學習.
關鍵詞:民族文化資源;中學化學;教學設計
0引言
當前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各類人才,而中學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工程,也是學生養成個性化學習方式的關鍵時期,各地都在加強改革,并注重實效,教育質量也逐步得到提升.然而,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基數大,經濟較弱,教育改革也相對滯后,卻也更為迫切和重要.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得名為“財神的壩子”,2018年該縣獲得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稱號,并在兩年后脫貧.這里的自然景觀、民風民俗、歷史古跡等民俗文化,人們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民族節日、傳統銀飾工藝等,都是很好的化學課程資源.但壤塘中學教學模式改革卻進展緩慢,能夠成功運用到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學案例十分匱乏.而在發達地區,“分層導學案教學模式”[1]、“小組合作型”[2]和“任務導向式”[3]等已經成功的運用到化學教學中.此外,多地針對民族文化資源運用到課程的研究已有成功案例[4-8],同時把民俗應用到化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實踐也取得了一定成效[9-16].因此,為了改變壤塘基礎教育相對落后的現狀,從中學化學教學改革出發,致力于尋找適合少數民族學生思維習慣及文化背景的教學設計方案,把中學化學教學設計與壤塘民俗文化進行整合,實現學案“二次開發”,貼近少數民族生活習慣,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生化學學習興趣,易于中學化學知識的教與學,同時達到文化傳承的作用.
1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實地調研訪談等方法來開展研究工作.
1.1分析法
查閱文獻,分析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民俗類的課程資源開發研究情況,了解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趨勢,以及少數民族地區教學模式研究現狀[5,13].
1.2調查法
制作兩套問卷,一套針對化學教師,調查他們對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使用情況;另一套針對學生,調查其對現行教學模式的滿意程度,對課堂中出現本民族文化的看法,以及對本民族文化的認知情況等[5,15].
1.3訪談法
隨機走訪六個鄉鎮,對當地藏民的生活狀況,重要節慶、民俗文化、飲食文化、自然資源、礦產資源等進行訪談調查.針對伊里中小學、南木達中小學、壤塘縣寄宿制中學的化學教師進行訪談,了解學生化學學科及涉及化學的科學學科情況.對教育局的部分工作人員進行訪談[5],了解壤塘藏區的教育模式.
2結果與分析
2.1壤塘民族文化資源
民族文化可用于課程開發[17],壤塘主要以藏族和羌族為主,特色飲食有牦牛酸奶、沙棘飲料、青稞酒、藏茶等,壤塘文化中心有唐卡、藏茶、時輪藏香、藏醫藥等.在該縣三所中學隨機向部分師生發放問卷。調查對象包括了各類教師,覆蓋全面,問卷回收率91.17%,符合預期.學生問卷對象主要為住校學生,問卷的回收率96.05%,學生比較配合調查,說明對此課題研究有興趣.
2.2壤塘民族文化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
收集并整理調查問卷[13],統計分析教師對教學模式的了解及使用情況,民族文化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情況,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等[18]。年輕教師和新進老師愿意嘗試新的教學模式,但老教師和本地教師思想相對比較保守,不太愿意改變.探索新教學模式的資料來源絕大多數來源于網絡,而且變動不大.也有老師發現大量網絡資源缺乏適合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學生的資料.在當地工作時間較長的教師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也深,并在教育改革背景下,認識教學改革,研究新時代教育教學設計也帶有民族特色[19].不愿意參與或持中立態度的教師認為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學模式意義不大,對學生成績和升學作用甚微,也擔心增大工作難度,延長備課時間.支持的老師認為首先應該按照國家教育改革中提到的“三級課程管理”,把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下發到地方,讓學校根據當地的文化背景,地域特色進行開發適合本地學生的教學模式.從STEM到STEAM課程理念的變化,帶來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矛盾[20].STEM教育包含了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和Maths(數學)[21],STEAM教育則還包含了Art(人文藝術),倡導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特別是針對少數民族中學生學習化學時應融合當地民族文化[22].為此,陳婷等[23]認為農牧地區基礎教育相對薄弱,為了提升教師素養,應該引導和鼓勵一線教師合理利用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改革教學設計,提升教學質量.學生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可度非常高,也希望在課堂中進一步了解和學習本民族文化知識,對現在所使用的教學模式認可度較低,希望老師的教學模式進行改變,支持教師把民族文化融合到中學化學課堂的教學.由此可見,將壤塘民族文化中包含化學知識進行收集整理,運用到化學課堂中很有必要,符合學生發展、思維習慣和教師需求,有利于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興趣和知識的掌握[10-15].
2.3壤塘文化資源
經查詢、調研和收集整理,壤塘民族文化資源如表5所示.結合中學化學教材分析表5可以看出,壤塘文化資源中泥塑、瑪瑙中主要的成分可以運用于高中化學必修一中硅相關知識的學習,并可延伸到非金屬及其化合物和無機非金屬材料的知識.人工合成聚合顏料和琴弦尼龍(高分子聚合材料聚酰胺纖維)可用于初中化學第十二單元第三節內容《有機合成材料》,以及高中化學必修和選修有關章節內容的學習.傳統黑色染料使用的碳(石墨C)則可以運用到初中化學《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學習.此外,壤塘飲食文化豐富,有青稞酒、沙棘飲料、牦牛肉、糍粑等,如表6所示.結合中學化學教材分析表6可知,食物中蘊含有關化學知識可用于初學化學第十二單元的《化學與生活》第一節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藏民每天食用的食物中包含的六大基本營養物質,蛋白質對應牦牛肉和牦牛牛奶、糖類對應沙棘飲料和糍粑、油脂對應酥油茶、維生素對應藏茶和沙棘飲料.第二節中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中微量元素對應藏茶和加碘食鹽.
2.4民族文化資源與中學化學知識點對照
將壤塘民族文化資源與中學化學知識點章節課題進行對照,如表7所示,教師可找到對應資源,開展創造性的教學設計.當然,這個表也是開源的,教師在教學和生活中發現有更好與知識點對應的文化資源,可更改或補充,進一步完善利用大數據統計形成校本資源,并實現共享.通過表7的對照分析,發現中學化學知識與壤塘民族文化聯系緊密,且主要集中在元素、生活與化學、有機物、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物質的分類等,為學生學習化學時知識遷移、思維發散、想象發生和知識掌握提供了載體[24].因此,將壤塘民族文化資源與中學化學課程所涉及的知識點融合教學,有利于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合理使用民族文化資源,為地方特色教學設計的“二次開發”提供材料,促進教學高效運行[25],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實現從化學走近生活的目的,有助于培養學生從情感、態度、行動上去熱愛生活和家鄉,尊敬、保護、傳承民族文化,最終達到教學三維目標.
2.5結合民族文化資源進行教學設計
在分析民族文化資源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整理的民族文化資源中的化學知識與化學課題內容對照表,將壤塘民族文化資源與中學化學教學進行深度融合,以此開展壤塘中學教學設計,并作為一種開發模式進行探索[10-15],也為本地教師提供示范和參考,.例:乙醇導學案設計案例(其他部分略)學習目的:(1).認識并掌握乙醇的分子結構和物理及化學性質;(2)初步理解烴的衍生物和官能團的概念;(3)了解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重點難點:(1)乙醇的分子結構和化學性質;(2)學會由官能團分析物質的化學性質.預學案:“龍王仙丹育青稞,王母玉液釀美酒”,美麗壤塘,獨特原料,傳統工藝,釀造了品質上乘的青稞酒.今天所學內容是“生活中常見的有機物-乙醇”,也是青稞酒主要成分.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常識和教材內容完成以下內容。
3結論
將深具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融入教學設計,并壤塘中學化學教學中應用,與少數民族學生特殊的生活和思維習慣共鳴,有利于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既達到了新時代對綜合型、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又能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文化建設,也符合“三級課程管理”的精神.
參考文獻:
[1]辛少芳.“分組分層-學案導學”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的初探[J].青春歲月,2011(10):241.
[2]費潔如.自主合作型課堂教學的嘗試[J].中國教育學刊,1998(1):61-62.
[3]黃麗寧,張朋柱.任務導向的群體決策研討環節探討[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4,16(2):46-48.
[4]朱亮亮.傳統民俗文化在動畫教學中的創新應用初探[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20,38(2):118-120.
[5]潘琪.黔東南州鎮遠縣初中化學課程資源開發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6]龔楊惠,鐘雪蓮.淺析民族文化中化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J].考試周刊,2020(16):122-123.
[7]辛鑫.對外漢語教學中民俗文化應用探析[J].現代交際,2020(3):224-225.
[8]阮靜.論對外漢語教學中民俗文化的應用[J].山東社會科學,2012(9):43-47.
作者:董軍 單位:江油市教育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