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詮釋歷史教學中材料解析題的能力鍛煉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歷史高考對學生的考查逐漸由“知識立意”轉化為“能力立意”。材料解析題從1989年高考出現至今已20多年了,材料解析題以其考查范圍廣、類型多樣化、評分誤差小、突出綜合能力選拔等特點而日益受到青睞。那么,歷史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解答材料解析題的能力呢?
一、加強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
獲取和解讀信息,是指全面、準確地理解試題所呈現的圖(表)文內容、格式以及測試意圖。它反映了當代考試命題的特點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歷史學科又是信息資源豐富的學科,它貫通古今,門類繁多,綜合性很強,因此,學生對信息的處理能力成為基本的考核目標?,F今的高中歷史教材每章節都有一定數量的“原始材料”。教學中要充分引用與教材重點相關的史料,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如講洋務運動的目的時,可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洋務運動”(《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中的一段資料:“曾國藩說:‘今日議既成,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奔囱髣张蓜撧k洋務運動對內可以鎮壓農民起義,對外可以一定程度上抵御外侮,從而使學生更深刻、更全面認識洋務運動的目的。另外,教材中的圖表等也要加以充分利用。通過指導學生接觸和閱讀史料,既加深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運用史料論證問題、說明問題的能力。教師只要從高一認真抓起,到高三時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必將得到較大的提高。
二、指導學生利用史料進行自我訓練
因受課時限制,對于高一、二年級學生,教師只能指導其主要利用教材史料,到了高三就應集中訓練。由教師向學生提供各種史料并教會學生自主擬題,指導他們遵循高考能力考查的原則即科學性、思想性、適度性,力求使材料解析題所考查的能力要求得到體現,避免填空式的設問。如世界史的一段史料:“恩格斯說:‘要是反對拿破侖的戰爭確實是爭取自由、反對暴政的戰爭,那么結果就應該是所有被拿破侖征服了的國家在拿破侖垮臺之后,都宣布平等原則,享受到平等原則帶來的幸福。但是事實恰恰相反?!鞲袼褂终f:‘反對拿破侖的普遍戰爭,是各民族遭拿破侖踐踏的民族意識的反映?!庇腥艘枚鞲袼沟那岸卧捳J為反對拿破侖的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有人引用恩格斯的后段話認為反對拿破侖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還有人根據這兩段話認為恩格斯對反對拿破侖戰爭的看法發生了變化。依據材料,指導學生設問:(1)恩格斯這兩段話中所指的“反對拿破侖戰爭”有何不同?(2)如何辯證地認識拿破侖所發動的對外戰爭?(3)就這個討論談談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領袖人物的有關結論?應當怎樣研究歷史?即針對材料設問,答案必須通過對材料的具體解析才能得到。這正是目前高考中材料解析題的生命力之所在。通過指導學生自主擬題進行訓練,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和探究能力,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重視學生的強化訓練和及時講評
歷史材料,往往都有較豐富的內涵,我們既可從這個角度解析,亦可從另一角度解析。特別是目前的高考,在逐漸加大對學生深層次思維能力的考查。高三歷史教學習慣于采用三輪復習法,在第一、二輪復習時,可通過強化對材料解析題的訓練,使學生在探尋新奇知識的情況下,提高歷史學科的學習能力。每次訓練時教師要精選一定數量的材料解析題,要求學生動腦動手。同時,教師認真批改,及時發現學生解題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屬于普遍性的問題課上講評,個別問題課下指導,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這樣,既可以有效改變文科學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的不良狀況,使學生在能力發展上找到新目標,刺激求知欲,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學生的潛能,又可以通過材料解析題考查和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如分析綜合能力,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評價歷史事件、人物、觀點及文字表達能力等。
四、提高學生的應試策略和解題能力
試卷不是答給自己看的,而是給評卷人閱評的。高考中要奪取高分,就必須給評卷人留下好印象,書寫應當規范。概括起來,高分的卷面特點是:卷面規范,即字體工整、書寫規范、講究格式、卷面整潔;表達規范,即敘述有條理、語言精煉、語句通順、運用歷史學科語言;內容規范,即合乎邏輯、要點完整、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要想達到以上要求,我認為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步是認真審讀設問。設問的實質就是解析材料確定的方向,做到緊扣題意,有問有答。一般歷史設問包括以下幾點。①信息來源或者答案出處,表述為:依據材料;依據所學知識;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②答案要求,如分析、概括、列舉、說明、比較等。③核心詞(求答項),如原因、影響、特點、措施等。④限定語,如時間、地點、答題范圍、答題角度等。⑤題目分值,一個2分的求答項,不可能需要回答很多。學生在平時考試當中,容易忽略的是①和④的審題要求,即容易忽視對答案來源的判定和對限定詞的審讀與思考。
第二步是仔細閱讀材料。近年來歷史高考題注重“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的創設和運用,特別是在卷面中呈現大量的材料,因此在做題過程中教師應當規范學生閱讀材料的程序。首先讀引言。閱讀引言可以使學生快速明確命題意圖和題目考查內容,閱讀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題的鑰匙,有利于學生揣摩命題意圖,形成正確的答題思路。其次讀正文。這是讀題的核心任務,閱讀的過程當中要動筆圈劃關鍵詞、句,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信息。對有些材料要根據當中的“?!薄啊薄?;”或根據材料內容劃分材料層次,并簡單概括材料各層次的中心。再次讀出處。材料出處作為材料的組成部分,往往暗含歷史信息,根據對材料出處的判斷,把它和教材的相關內容建立起相應的聯系。
第三步是精心組織答案。目前各地高考大多采用網上閱卷方式,組織答案時,要注意做到:一是書寫要規范,盡量認真書寫,保證閱卷教師能夠看清所寫的內容,而且文字盡量要大一點,杜絕錯別字。二是我們提倡學生考試時多答些文字,但必須堅持“三化”原則,即“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三是內容要準確,對于歸納概括題,不能羅列史實,而應在史實的基礎上加以歸類,然后用精煉的語言表達出來;對于評價題要注意“兩分法”“生產力的標準”“實踐的標準”“分段法”等;對于說明題,要注意用史實說明;對于啟示題,要注意是歷史事件中的經驗教訓對今天的啟迪等。
第四步是語言要到位。例如說鴉片戰爭就是特指第一次鴉片戰爭,不能理解為兩次鴉片戰爭。所以,歷史學科考試答題,不能自造歷史名詞,也不能用口頭語言、文學語言甚至修辭手法。要充分尊重歷史學科語言的嚴肅性和科學性的特點,采用教材中的標準概念、正確觀點來闡述史實,分析史料,評價人物。同時,文字要簡潔,語言要精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