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網絡流行語社會文化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排遣宣泄心理當今社會的信息化、都市化速度可謂前所未有
生活節奏之快,競爭之激烈,使人們的緊張和壓力無處不在。尤其是青年網民大都還處在學業、工作、婚姻的打拼期,面臨的壓力就更大。為了讓一些不快情緒得以釋放,他們在這個虛擬、自由的網絡世界里,通過自嘲、調侃、抱怨等多種方式來消遣娛樂、釋放壓力。如網絡中許多出身卑微、相貌平凡的年輕草根男子,自稱自己為“屌絲”和“矮窮丑”,并宣稱“見人就下跪”,無奈與自嘲意味可見;“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說出了年輕人面對現實生活的曲折與艱辛;“神馬都是浮云”,表明年輕人面對紛繁世相的一種迷茫情緒;“農夫、山泉、有點田”,道出了當代大學生找工作的壓力;“累覺不愛”體現了青年人經歷感情挫折后,對愛情的質疑與失望。近一兩年,隨著“高富帥”“白富美”等流行語頻頻出現,許多人除平時調侃、取樂之外,不少年輕男女甚至將“高富帥”“白富美”視為自己擇偶的標準。雖有虛榮和攀比心理作怪,但社會壓力大,許多年輕人希望通過擇偶來提升安全感也是其中的重要心理因素。此外,面對一些社會現象或事件,因處理不公或不符合法律和道德規范,而網民們又無力直接參與或干涉,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通過網絡來怒其不公,宣泄和釋放心中的壓力和不滿。如“我爸是李剛”這個就連當事人自己也想不到會迅速流行起來的語句剛一出現,瞬間成為傳媒和網民關注的焦點,并最終演變成一場全民娛樂的“李剛”黑色幽默。這種基于事件的全民造詞運動除了幽默起哄等情感訴求外,更多地是對某階層的一種不滿、一種批判,這其中的情緒有憤怒,也有嘲諷。“打醬油”,當網友們頻頻訴說自己是來“打醬油”的,很多事與自己無關,表面上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不恭態度,其實是對于很多社會事件,即使想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也只能罵一聲“關我X事啊,我是出來打醬油的”!無奈情緒可見其中。“神馬都是浮云”“傷不起”這突顯了年輕人在復雜的人際關系和難于把握的社會規則面前的困惑與迷茫,也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誠信缺乏、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的社會現實。可以說網絡作為一個虛擬的空間,雖然里面的內容良莠不齊,一些網站還有許多不健康內容,可能會污染青少年的心靈,但同時它也充當了“社會情緒泄壓閥”,無意中起到了批判社會現實、宣泄不良情緒、維持社會穩定的作用。
二、尋愛求暖的心理隨著全球化、城市化的發展
西方的資本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侵入國內,人們發現自己房子大了,口袋滿了,心卻空了。現實生活中,靈魂沒有依托,真愛與溫暖更是難求,因此網民們希望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尋求關愛,尋求溫暖。如流行于2009年的“哥X的不是X,是寂寞”的句式。此語源于百度貼吧里,有人發了一張一年輕男子吃面的圖片,并配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由此,網友相繼生發聯想出“哥X的不是X,是寂寞”的句式,諸如“哥寫的不是字,是寂寞”,“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很多網友把“寂寞體”變成自己MSN、QQ的簽名,仿佛什么事都可以變作“寂寞”兩字,這充分反映出了現代人空虛、寂寞的現實,人們只能通過網絡這一虛擬空間尋求慰藉。而“XX,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這一句式則富有家庭式的溫馨,得到更多網友的追捧。此語出自百度“魔獸貼吧”,起因于一個名為《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貼子。此貼一發,短短幾小時內引起了近40萬名網友圍觀瀏覽,一天竟然有了710萬網友點擊和30萬的回復,從中可以看出網民們對家庭溫暖、關愛是多么的渴求。網民們渴求關愛與溫暖,于是順應網民心理的“淘寶體”也紅遍了網絡內外。“淘寶體”是因淘寶網賣家對商品的描述語言親切、俏皮而被廣大網友所喜愛。其關鍵詞為“親……哦……包郵”,例如“親,快下訂單哦”!有些公路上的警示牌受此啟發改成了“親,請遵守交通規則”,甚至有的高校也用“親,你被錄取了”來寫錄取通知書。一個“親”既熱情又簡單,不管關系怎樣,聽著就順耳。關愛、真愛、溫暖一直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我們希望網民們在網上尋求到溫暖與關愛后,再能反饋一些到現實生活中,對身邊的人多一些關愛與溫暖,少一些冷漠與猜忌。
三、自我實現的心理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按層次從低到高逐級遞升,最高層次為自我實現的需求。上述關于網民尋愛求暖的心理就屬于愛和歸屬的需求這一層次。對于廣大青年網民而言,以主人翁姿態聚焦時事,創造新奇搞怪的網絡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是他們渴求自我實現的重要表現。近些年來,新生的許多網絡流行語,如“周老虎”“表哥”“俯臥撐”“躲貓貓”等,其背后都關聯到一個個社會事件。從這些流行語映照社會現實的情況,可以看出“中國公眾通過互聯網行使監督權的意識日漸加強,網絡民主作為中國公民參政議政、監督政府的一種有效形式,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當今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當發生涉及公眾利益的重大事件時,輿論在傳統媒體難以得到充分表達,網絡便成為人們關照現實,實現政治參與的空間。如與“小月月”事件相關的“神馬都是浮云”,與2010年食品價格狂漲相關的“蒜你狠”“姜你軍”“豆你玩”等流行語,實際上都是網友們對社會熱點事件的關注與思考的結晶。隨著社會的發展,普通公眾的民主意識正在逐步覺醒,從“我爸是李剛”“陜西表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等流行語可以看出,網友借流行語“起哄”,實質上是表達對公眾空間和民主權利的呼喚,是他們渴求自我實現的表現。80后和90后是伴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也是目前網絡使用的主體,可以說他們的童年、青少年的很多回憶都和網絡有關。很多人都擔心他們長期生活在網絡中,會玩物喪志,會失去很多現實生活的能力,但值得欣慰的是他們在網絡中標新立異、從眾跟風、宣泄消遣、尋求關愛與溫暖,最后也健康地成長為社會和國家的棟梁。他們關注時事,并在網絡中行使自己的權力,推進國家的民主化進程。因此,對于現在很多人擔心網絡上大量的不規范的流行語會玷污現代漢語的純潔性,筆者認為,網絡流行語的存在與消亡取決于社會選擇的結果,有生命的語言自然會流傳下來,約定俗成后成為現代漢語詞匯系統的一部分。因此對待網絡流行語的態度應是多加包容、積極引導,使其成為網絡交流的有效手段。當然,我們更應了解、順應年輕人的心理,引導他們模仿從眾的心理,滿足他們創新求變的心理,正確對待批判宣泄心理,弘揚社會“正能量”,倡導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情感,激發人們的內在潛能,營造一個積極的、健康的、充滿希望的社會氛圍。
作者:趙輝單位:西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