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物理教學提高實效做法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實踐多種教學形式,提高學習興趣
1.開展多種教學組織形式
師生問答式的教學組織形式不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形式,一堂讓學生永久難忘、終身受益的課應該精彩連連,跌宕起伏.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有精湛的教學藝術,還要能靈活地展開多種教學組織形式.針對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教學對象的接受能力合理選用“圓桌會議”式(比如一題多解)、個人貢獻式(比如知識點內容淺顯、學生預習難度不大)、分工合作式(比如多題歸一)等組內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小組間可采用公開講解式、互相提問爭辯式,及“訪學”式.在班級內還可以創立專家合作的形式,當遇到難度較大、各組都感到有些困難的物理問題時,可成立專家組,由各組在這個問題上擅長、有見解的學生組成小組進行研究,再將研究結果帶回本組,講給小組其他成員聽.
2.加強直觀教學
高中物理在研究復雜的物理現象時,為了使問題簡單化,經常只考慮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現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針對這種情況,應盡量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多做一些實驗,多舉一些實例,使學生能夠通過具體的物理現象來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設法使他們嘗到能懂會用諸種“成功的喜悅”.直觀教學的方式有多種,可以利用課本插圖,比如教電場時,點電荷的電場線與“人手摸帶電球時散開的頭發近似”;也可以是類比教學,如等勢面類比地理上等高線;還可以利用視頻教學演示靜電平衡過程.
3.加強生活化物理的教學
高中物理涉及范圍廣,題目類型多,方法靈活,用到的解題技巧也較多.不少學生由于幾次不成功的嘗試后漸漸對物理失去興趣,無心繼續后續的學習,要讓這些學生重拾信心,“愛”上物理,回歸物理本源是很重要的,物理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讓學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尤其是貼近學生生活的一些問題,并指導他們如何借用物理規律科學地去分析、解決問題,同時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還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度.反過來作業的啟發性又提高了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避免學生產生簡單的知識積累、復習鞏固的厭倦心理.
4.多采用分層教學
同樣一個班,課堂如果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那么必然有的同學“吃不飽”,而有的同學“吃不了”,“吃不飽”的將會失去學習的成就感,“吃不了”又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如果適時采用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各取所需能有效調動積極性,改變這種困局.教師可以先根據學生在本學科的具體情況和表現將班級學生分為學優生、臨界生和學困生,備課時宜將題組設計成由淺入深、難度遞增、層次分明、階梯密集.學優生重在培養其探究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臨界生是每個班的增長點,教師首先思想上要先于學生重視,讓學生認清目標,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增強他們學好物理的自信心,從而充分挖掘出他們的潛力;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多種,學習習慣差、目的不明確或態度不端正都會影響學習的成效,對于這些學生,要讓他們明白學習的方向,知道通過學習知識能得到什么,改變什么.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同時教師要以最高的熱情面對學困生授課,這樣才會漸漸感染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徹底改變這些學生對待物理的態度,學習更有激情.
二、分清教學主次,遵循認知規律
1.明確教學要求、分清主次
高中教學進度快、節奏感強,學生普遍感到“不合拍”,聽課容易“掉鏈子”,這是造成部分學生放棄物理的一個原因,為了防止大面積的學生“棄理從文”,我覺得作為一名物理老師,應先解決好一個問題--抓實基礎.教師先于學生精讀課本,注意新增和刪減內容的變化,理順脈絡.并結合考綱對教學的具體要求,合理地安排教學用時、制作活動單.從教材安排的“主線”點出發,重點落在基礎知識、主要規律和基本技能的教學上,分清主次又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做法:
(1)分清教學對象的主次
班級中由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的差異往往會造成學習結果的差異,于是學生產生分化了,部分學生越來越優秀;極少數學生對物理失去興趣,覺得學無所用;絕大多數處于中間狀態成了臨界生,教師要能把住班級發展的“主流”,主抓“中間”,同時促進“兩端”的發展,制止中間生滑向后端.不將主要精力分散,真正落實于備課、上課的各個環節.才能保證進度.
(2)分清教學內容的主次
教材在編排時其實已經達到最精簡的程度,對學生學習的內容已經做了取舍,教師所要做的就是根據考試要求及學生的可接受程度進行定位,做到有詳有略.對于重點內容又較為淺顯,所要做的就是防止遺忘,可以通過小題快練達到鞏固的目的;對于重點內容且不易接受,所要做的就是逐步滲透,不求一步到位,比如當講到“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時,先將這種問題大致分為兩類:加速運動和偏轉運動,先不追求含重力場的問題.再就加速運動分為勻加速直線運動和勻減速直線運動,選擇將勻加速運動作為重點,而勻減速直線運動可以通過與勻加速直線運動特征做對比,讓學生明確兩者的區別在于加速度與速度一個相同(勻加速)、一個相反(勻減速)從而達到觸類旁通、一點即明的目的.講偏轉運動時,重點落在會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對于數值的運算可以少花時間.當這兩種運動漸漸熟練后,可以再逐漸滲透含帶動能定理的問題,動能定理問題中包含重力做功、摩擦力做功等類型,仍然采用由淺入深、由一力做功、二力做功再到多力做功的問題.不求一次將所有類型問題全面“和盤托出”、“一覽無遺”.
2.遵循認知規律、發展潛能
遵循認知規律要求做到從研究教師的“教”到研究學生的“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的過程中,其認知策略、認知條件甚至在認知活動展開過程中的情感、意志、價值觀都可能決定學習的效率,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并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教學,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違背學生的認知規律的教學,都將會使學生學無所獲、教師身心交瘁.要很好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發展學生潛能,首先要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中學生的認知活動是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順序螺旋式上升的.比如在講授“靜電現象的應用”時,可以先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靜電現象,再深入到一般問題:導體在電場中的靜電感應現象和靜電平衡,而導體達到靜電平衡狀態的特征是“電荷只分布于導體表面”,可以利用其達到屏蔽的作用.物理史往往都是從認識一種現象開始,再深入了解其本質,最后回饋到生活中的應用.這也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所以我們授學生以“漁”時,首先要讓學生認識“魚”,及“魚”從哪兒來,“魚”的生活習性是什么,學會“漁”能帶給我們什么,這樣既能讓學生打好基礎,又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一舉雙得,何樂而不為?
作者:陳志軍 單位:江蘇省如皋市薛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