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鄧小平思想協調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鄧小平的協調發展的思想,主要包括:關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的思想;關于區域協調發展思想;關于先富帶共富的協調發展思想以及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希望能夠對鄧小平理論的研究有些許幫助。
關鍵詞:鄧小平思想;協調發展;研究
一、鄧小平關于協調發展的主要思想
(一)關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的思想
1986年初,鄧小平針對我國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不相適應的狀況,明確指出:“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個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而這決不是我們所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見,鄧小平深知,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以物質文明建設為基礎,但絕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發展。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才能全面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二)關于區域協調發展思想
鄧小平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強調要充分發揮各地區的積極性和比較優勢,在繼續保持東部地區良好發展勢頭的基礎上,增強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活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在共同發展中逐步縮小地區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自“八五”計劃以來,我國開始實施這一區域發展戰略。“八五”計劃指出:“八五”期間,要按照今后十年地區經濟發展和生產力布局的基本原則,正確處理發揮地區優勢與全國籌劃規劃、沿海與內地、經濟發達地區與較不發達地區之間的關系,促進地區經濟朝著合理分工、各盡其長、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方向前進。盡可能地利用本地區的優勢(包括資源、技術、人才等各方面的優勢),發展面向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的優勢商品。不搞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防止追求大而全的地區經濟體系,更不能搞地區市場封鎖。積極扶持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以利于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三)關于先富帶共富的協調發展思想
鄧小平的先富帶共富協調發展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結合的一大創新,是對辯證法的靈活運用。先富是指小群體而言,共富則是就大群體而說,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基礎,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先富是達到共同富裕的途徑,是實現質變的過程。從先富到共富,是一個從量變的積累到部分質變再到根本質變的有差別的社會發展推進過程。
(四)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外部的環境與資源。隨著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口、資源、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已經逐步成為制約社會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鄧小平關于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思想,是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研究的成果。作為主體的人,把自然界當作其認識對象和改造對象,同時,作為主體之客體的自然界,也把人作為其對象。兩者之間形成了認識和被認識、改造與被改造的對象性關系。自然界是屬人的自然界,人是屬于自然界的人,兩者是不可分離的。人類是大自然系統的一部分,人對自然的改造,也只是這一系統運動中相互作用的一部分。因而,人在張揚其主體性、能動性時,不能把自己看成是駕馭和統治自然的“上帝”。
二、鄧小平協調發展思想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意義
鄧小平的協調發展思想是科學發展觀的思想來源和理論依據,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鄧小平協調發展理論的繼承、豐富和發展,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增添了新的內容,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在理論上達到了新的境界。
在黨的*大報告中,對科學發展觀作了新的概括:“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大報告還論述了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現實依據,論述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使科學發展觀形成為一個較為完整的戰略思想。
從*大報告關于科學發展觀內涵的闡述中,可以清楚看出它與鄧小平協調發展思想的理論淵源關系,也可以說,是以鄧小平的協調發展思想為理論基礎的。首先,“第一要義是發展”的思想對鄧小平關于“發展是硬道理”思想的繼承,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鄧小平“發展才是硬道理”思想推到了一個新階段;其次,“核心是以人為本”也是對鄧小平協調發展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觀點,也是鄧小平協調發展思想的中心內容;最后,“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同樣根植于鄧小平協調發展思想。黨的*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這與鄧小平認為經濟發展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主題,但發展是能夠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的發展,既不是單個方面的孤立發展,也不是多個方面的簡單組合,而是整體性協調發展的思想是高度統一的。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指導意義
鄧小平協調發展思想形成的現實土壤雖然已發生了改變,但其確立的協調發展理論,對于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然有著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致力于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包括社會內部環境的和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內部環境的和諧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發展之間的平衡與內部子系統的協調。政治上的和諧就是指在既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框架之內政權體系保持有效協調運作,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等重大問題。經濟和諧是指在經濟系統內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個環節必須有機銜接,順暢循環,它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基礎。文化和諧是指在牢牢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和弘揚主旋律的前提下,提倡文化的多樣化,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此外,社會內部環境的和諧包括區域發展和諧、代際和諧、各個階層、各個群體之間利益和諧等目標。
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是在維護人類利益的同時,又維護自然的平衡,確保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協調發展。呼喚人們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特別注重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尋求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最佳結合點。這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均資源占有量較少和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國家來說十分重要。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的自然條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現了一種整體性思考問題的觀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把治國理政的視野拓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人的發展的各個方面,并運用經濟、行政、法律、政策和道德等手段,統籌各種社會資源,綜合解決社會協調發展問題。和諧既包含穩定、協調,又高于穩定、協調,它是穩定、協調的本質與核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和諧相處、共生共進的社會。”在*報告中,又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
總之,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平衡、不協調的現象以及各種社會矛盾會始終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和諧社會不可能完全消除社會矛盾。舊的矛盾解決了,又會產生新的矛盾。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協調、平衡、共處的統一性的視角去觀察和處理問題,妥善處理各種矛盾,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增加和諧因素。分析和解決在建構和諧社會過程中必然會面臨的種種矛盾和問題,鄧小平的協調發展思想可以給我們非常豐富而有價值的思想資源和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4]韓慶祥.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N].光明日報,2005-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