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鄧小平理論邏輯起點研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正文】
在黨的十四大上,我黨鄭重地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寫到自己的旗幟上,在黨的十五大上,中央建議在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可寶貴的財富,它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問題。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創建,是一個合乎邏輯的發展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其起點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揭示,整個科學理論體系的構建、發展與完善,發源于對“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的理解與認識。因此,“社會主義本質論”是鄧小平理論的理論基礎,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理論體系第一的生長點。
鄧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是為真理而奮斗的一生,他一生為之奮斗的不外是為了兩大問題。一是推翻舊社會黑暗統治,建立新中國,建立由人民群眾當家做主人的社會主義社會,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二是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以后,怎樣進一步建設好社會主義,怎樣進一步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并使中國人民盡快富起來。在他七十多年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中,鄧小平同志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社會主義的創建、鞏固和發展,建立了永不磨滅的功勛。正如他在莫斯科留學時所說,“我來莫的時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堅定地把我的身子交給我們的黨,交給本階級。”(注:鄧小平理論與當代中國P60)他的思想也正是其奮斗經歷的反映。特別是在“站起來”之后怎樣“富起來”的問題上,在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之后怎樣建設好社會主義的問題上,鄧小平同志思考的很多。早在五十年代,鄧小平同志就提出工作重心的轉移問題,他認為“我們前一個階段做的事情是干革命”,從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時起,革命的任務也就基本完成了。今后的任務是什么呢?“今后的任務是搞建設”。(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P32)這充分反映了鄧小平同志在對待中國革命和建設問題上的正確態度,也體現了我黨的意愿和我黨在今后工作中的主要任務。我們黨在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的任務,就是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調動一切力量,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而奮斗”,只可惜這種正確的認識被隨之而來的反右傾運動和十年內亂所淹沒,中國陷入一片混亂之中。極左思潮嚴重地影響了黨的生活,以階級斗爭為綱,階級斗爭又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社會主義的本質受到歪曲的理解,認為和“富”聯系在一起的就是資本主義。于是,你要抓生產,那就是“唯生產力論”,你要搞科研,那就是走“白專道路”,“”還提出所謂寧要窮的社會主義,不要富的資本主義;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這顯然不符合社會發展趨勢,不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也有違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一生為之奮斗的初衷。馬克思主義認為,客觀事物都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發展之中,人類社會也是一樣,它也是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這樣一個客觀的物質性的運動,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了的。而且這樣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過程,總表現為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不斷增加。就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言,人們也總是想在生產力的發展中,得到更多的物質的與精神的享受。從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開始,就體現著這一極為樸素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它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P261)這里,馬克思、恩格斯抓住了生產和需要這一對范疇來說明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需要引起生產,生產是為了滿足需要。人類社會生活的物質文化需要是人類歷史活動最初動因,一切人類歷史活動的最終目的又不外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人類社會正是在人的需要不斷產生又不斷滿足,不斷滿足又不斷產生新的需要這樣一個往復循環中向前發展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八大提出的任務是符合人民群眾利益的。再從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出生入死英勇奮斗的初衷看,老一代共產黨人與舊的黑暗勢力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推翻反動統治,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人民站起來當家做主人,而是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之后還要建設好社會主義,使中國人民富起來。站起來和富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和建設好社會主義是有機的統一,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更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如果我們使中國人民站起來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卻不能建設好社會主義,使中國人民富起來,或者把使中國人民富起來建設好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對立起來,把富與資本主義聯系在一起,這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誤解和歪曲。建設好社會主義,這是共產黨人獻身革命的最終目的。要建設好社會主義,面對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誤解和歪曲,首先就要搞清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有哪些本質特征,這是形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論前提,也是建設好社會主義這一實踐活動的首要的認識論問題。只有搞清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才有可能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戰略步驟等一系列問題上達成共識,從而形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有可能在實踐中建設好社會主義。鄧小平同志說,“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P313、P311、P314、P245、P311。)他在繼承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思想的同時,首先對社會主義本質作了全面而科學的論述,并由此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
第一,“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這是社會主義首要的本質特征。鄧小平同志準確地把握這一特征,并以此提出進入社會主義,黨的工作重心要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重要課題。
“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這是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后提出的一個著名論斷。這一論斷一方面科學地指出了社會主義這樣一個歷史階段的特有本質,同時也為生活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人們提出了在改造社會方面的不同于非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歷史課題。“消滅階級”一是通過無產階級專政,從經濟上剝奪剝奪者,改變私有制的生產關系,消滅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這是消滅階級的首要前提,是共產黨人第一的歷史使命。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指出,“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注:《馬恩選集》一卷P265)也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恩格斯指出:“階級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們從前不可避免地產生一樣”。(注:《馬恩選集》第四卷P170)要消滅階級差別,首先就要消滅剝削制度,消滅私有制,這是社會主義社會最本質的特征,是幾千年來人類社會最偉大的變革,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理論與實踐。然而,消滅私有制只是消滅階級的第一步,在社會主義社會的漫長道路上,社會主義的歷史史命就是進一步消滅一切階級差別,為進入無階級社會開辟道路。對此,鄧小平同志曾作了精辟的論述,認為社會主義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P373、P369、P116、P233。)
消滅私有制,消滅剝削,這是進入社會主義首先要完成的歷史任務。然而,消滅了私有制、消滅了人剝削人的制度,消滅了這種制度所賴以生存的條件,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也就不存在了。既然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不存在了,階級斗爭也就不能再成社會的主要矛盾,于是,共產黨人的工作重點就要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而變化。列寧認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消滅了剝削階級,在取得政權后的初期階段,應當把確立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統治,粉碎資產階級的反抗,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而當這個任務大體解決之后,就應當把“從事國家的經濟建設放在首位”(注:《列寧選集》第四卷P370),并認為這是最主要的政治。因此,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階級斗爭已不是我們國家的主要矛盾,我們當然地應當進行工作重心轉移。鄧小平同志正確分析形勢,及時提出關于建設好社會主義的問題。指出我們今后的主要任務是搞建設,并辯證地說明了經濟建設與階級斗爭的關系,指出“革命是要搞階級斗爭,但革命不只是搞階級斗爭。生產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從歷史的發展來講是根本的革命。”(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P313、P311、P314、P245、P311。)不難看出,鄧小平同志不僅正確地理解了社會主義這一本質特征,而且在理解的基礎上,科學地提出了工作重心轉移問題,從而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一環。
第二,社會主義另一本質特征是應具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因此,他提出“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P313、P311、P314、P245、P311。)“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一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問題。
人類社會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運動發展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正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作了歷史的分析,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馬克思揭示資本主義社會變化的規律,給我們提供打開資本主義歷史發展的鑰匙,這就是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的原理。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系嚴重窒息了生產力的發展時,生產力就要沖破舊的生產關系的束縛,于是一種新的生產關系將代替舊的生產關系。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它在不到一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但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卻無法支配這種生產力,它從“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形式,變成了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其中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出現,這說明生產力已經強大到這種關系所不能適應的地步,生產力必將沖破生產關系的縛束。可以看出,一種新的生產關系的建立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新的生產關系建立后就應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這是合乎邏輯地得出的結論。因此,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建立起來后,就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創造出比資本主義高得多的勞動生產率,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社會主義的進步性就集中表現在它克服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社會化的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建立了與社會化的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從而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同時,社會主義消滅階級差別,消除兩極分化,也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才能消滅階級差別,消除兩極分化。因為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它是“以生產的不足為基礎的”(注:《馬恩選集》第三卷P312、P12、P355)消滅階級必須消除“不足”,而消除“不足”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鄧小平同志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準確地把握社會主義這一本質特征,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P373、P369、P116、P233。)認為“不發展生產力,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P313、P311、P314、P245、P311。)發展生產力是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的先決條件,而且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把工作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并“沒丟馬克思、沒丟列寧、沒丟”(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P373、P369、P116、P233。),馬克思認為社會的進步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狀況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和形式,生產力的發展決定著生產關系的變革。“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氣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而生產關系的建立,又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社會進步的基礎歸根到底是物質的客觀過程,因而評價社會進步的標準首先要從社會的物質生活、物質生產中去尋找。列寧認為階級、國家消亡的經濟基礎就是共產主義的高度發展,那時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對立已經消失,因而現代社會不平等的重要的根源之一也就是消失,“而這個根源光靠生產資料轉為公有財產,光靠剝奪資本家是決不能立刻消除的”(注:《列寧選集》第三卷P253),他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重要根源和基礎,是社會進步的客觀尺度,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注:《列寧全集》十三卷P223)同志也指出評價各階級政黨一切政策是否進步以及進步程度的唯一標準,歸根到底是看它對“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了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注:《選集》第三卷P980)這都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即發展生產力是任何一個社會和政黨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也不例外,大力發展生產力是共產黨人的歷史史命,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鄧小平同志認為,建設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刻不容緩,“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三個有利于理論,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綜合國力是否增強,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P313、P311、P314、P245、P311。)他通過回顧和分析建國以來的歷史事實,認為建國后的前八年是做得很好,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成功地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但從1957年下半年到1978年的二十年里,工作做得不好,雖然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不少成就,但總的來說,國家的發展基本上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對外閉關自守,對內以階級斗爭為綱。二十多年來,工作重心一直沒有認真轉到經濟建設方面來,制定的政策中有不少超越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導致不但不能發展生產力,反而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這顯然有背于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因此,他提出必須糾正過去“左”的錯誤,要大力發展生產力,認為目前“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P313、P311、P314、P245、P311。)提出我們的中心任務就是要“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這是鄧小平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這一問題也是從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基礎上生長起來的。第三,社會主義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在此基礎上,鄧小平同志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著名命題,消除了人們對社會主義認識問題的混亂,明確了社會主義也是與富聯系在一起的大是大非問題。
社會主義的最高理想是生產力的增長,“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注:《馬恩選集》第三卷P312、P12、P355)到按需分配社會財富。這不僅是科學社會主義所追求的目標,也是空想社會主義者們所向往的理想之一。
眾所周知,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源于16世紀——19世紀初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潮,這個時期是資本主義從原始積累到迅速發展的時期,也是資本主義剝削最為嚴重的時期。在14—15世紀,當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資本主義萌芽時,這種嫩弱的資本主義發展帶有比較溫和、文明的特色。隨著西歐資本原始積累的加緊進行,特別是英國的原始積累,資本主義就表現極為殘暴,充滿血腥。海上搶劫,農村圈地,殖民掠奪,黑奴交易和對雇傭奴隸赤裸裸的壓榨。一個被稱道為“理性的體現”,將給人們帶來福音的社會制度,竟顯得如此猙獰。經十八世紀中葉以后產業革命的全面展開,到十九世紀初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都遠沒有消除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打下的殘暴烙印。資本家追求商業利潤殘酷剝削工人勞動,工人工作時間長,勞動環境差,工資水平低,生活無保障。面對這種現狀,一些有識之士挺身而出,對現實社會制度進行抨擊,并提出他們的社會理想,被稱為空想社會主義者。空想社會主義者致力于對制度的評析,在他們心目中,作為一種社會制度,資本主義是一種“歷史的謬誤”,是“人世間的禍害”,是使社會貧困的根源,應盡快加以廢除,代之以最好的社會制度。莫爾首創烏托邦制度,康帕內拉建構太陽城制度,維拉斯設計塞瓦蘭制度,圣西門、傅立葉、歐文則分別推出實業制度、和諧制度和公社制度。他們對資本主義舊制度的批判,包含著許多擊中要害的見解,他們對社會主義新制度的設計,閃現著某些天才的火花。其中社會財富豐裕,每個社會成員都有較高的生活消費水平,社會產品可以根據需要來分配,是空想社會主義者們所構想的理想社會的重要特征。莫爾的《烏托邦》,康帕內拉的《太陽城》,以及歐文的《合作社》里所設想的人人都可以很隨意的從“公共倉庫”得到自己所需的東西,就是建立在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基礎之上。問題是這樣一些集中反映那個時代人類愿望和追求的社會理想,雖然很美好,但對新的社會制度怎樣去取代舊的社會制度,依靠什么力量采取什么手段去達到這樣一個理想社會,空想社會主義者們還只是停留在美好愿望的基礎之上。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闡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和爭取解放的根本道路,使得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同時,馬克思主義也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會主義關于未來社會的一些好的思想,指出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物質財富也隨之不斷豐裕。一旦生產力的增長而使“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會主義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注:《馬恩選集》第三卷P312、P12、P355)反過來說,要達到“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社會,必須首先創造社會財富,使“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才能根據需要從社會那里取得所需的社會財富。列寧認為階級消亡乃至國家消亡,取決于社會主義的“發展速度”,認為要實現社會主義“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美好理想,最終要依靠社會財富的極大豐裕。這些都說明了社會主義并不是和“貧窮”聯系在一起,而和“財富”聯系在一起。社會主義就是要充分創造財富,以最大限度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
鄧小平同志堅持馬克思主義,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這一本質,明確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P373、P369、P116、P233。)的命題,批判了“四人邦”的“寧要窮的社會主義,不要富的資本主義”,指出社會主義本質特征不是“窮”,而是“富”。認為任何革命都是掃除生產力發展的障礙,社會主義總比資本主義優越,因此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速度應該比資本主義還要快些。他說“馬克思主義歷來認為,社會主義要優于資本主義,它的生產發展速度應該高于資本主義”。(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P313、P311、P314、P245、P311。)堅持社會主義首先就是要“擺脫貧窮落后狀態”,最大限度的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這樣才能“體現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的特點”,指出“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P373、P369、P116、P233。)。第四,社會主義就是要實現人的真正解放,人的真正解放又依賴于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程度,因此,鄧小平認為建設社會主義要在認識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到社會主義在生產力不同水平上的不同歷史階段,科學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是不斷進步的,每一個舊的社會形態為新的社會形態所代替,都在不同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地創造滿足社會需要的物質的和精神的財富,進而推動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又促使著人從自然界及其人類社會中獲得某些自由,把人從自然力和社會關系中解放出來。然而這種解放是一個過程,隨著人類歷史的每一重大進步,人們都只能從自然力和社會關系中爭得一定自由,只能是或多或少地向人類的徹底解放靠近。封建制取代奴隸制,這種生產力的發展所決定的社會進步,沖破了奴隸制的人身依附關系,對奴隸來說,在當時歷史可能達到的限度內,畢竟是一次解放。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這是在私有制范圍內最大的歷史進步,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人類在自然力面前獲得更大的自由,也加速了社會關系中獲得解放的進程。然而,當生產力不能達到極大發展,物質和精神的財富還不能達到極大豐富時,“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注:《列寧全集》四十二卷P368)只有到了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生產力高度發展了,物質的和精神的財富豐富了,以致于“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注:《馬恩選集》第三卷P312、P12、P355)的時候,到了“全人類都自覺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時候”(注:《選集》第一卷P273)。人類才能真正獲得解放。
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看作是人的真正解放的手段,是實現科學社會主義最終目標的必要條件。因此要實現人的真正解放,社會主義在其發展的歷史階段中,首要的任務仍是發展生產力,以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鄧小平同志說:“馬克思主義的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的。”共產主義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社會。只有生產力高度發展,科學技術高度發展,才有可能實現按需分配。因此,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終實現人的真正解放。
但是,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是一個客觀的歷史過程,因此實現人的真正解放,最終實現共產主義也是一個過程,社會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根據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將形成不同的歷史階段。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探討了無產階級和全人類怎樣從資本主義制度下獲得徹底解放的途徑,把未來社會劃分為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首次提出了完整的共產主義兩個階段學說,列寧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書中,把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社會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最初階段”、“低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鄧小平同志總結歷史經驗,提出了在我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進入社會主義以后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的馬克思主義的新的科學論斷。“初級階段”理論反映了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準確把握,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理論的新貢獻,最為重要的是初級階段理論將成為我黨今后一個歷史階段行動的指南,成為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一切工作的出發點。
總之,社會主義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經濟建設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消滅階級的目的。社會主義是和富裕聯系在一起,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首要任務就是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以創造出高于資本主義的勞動生產率,創造出極大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但社會主義根據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又將分成不等的歷史階段。這些都構成了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形成鄧小平理論最基礎的理論框架,成為鄧小平理論體系中的理論生長點,而這樣一些基本的理論,又都是在對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的正確認識基礎上生長起來的,因此說,社會主義本質論是鄧小平理論的理論基礎,是鄧小平理論的最初的理論生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