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核危機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朝鮮半島一直是中、美、日、俄四大國利益的交匯點,歷史上的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朝鮮戰爭、長期冷戰等使大國卷入了嚴重的雙邊和多邊軍事對峙和沖突。因此,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和穩定對確保東北亞地區的安定和大國關系的平穩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出現的朝鮮半島核危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朝鮮為了維護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追求獨立自主的核安全保障戰略,與美國長期對朝施壓并試圖改變朝鮮現行體制的根本對朝戰略方針之間激烈沖撞的產物。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朝、美之間長期淤積且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情緒,不僅阻礙著朝美兩國關系的改善,而且嚴重影響著東北亞地區和平與穩定的現實。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朝鮮的外部生存環境,消除主要來自美國的安全威脅,并逐漸擺脫外交上的弱小地位,朝鮮作出了加速推進核計劃的戰略選擇。在朝鮮看來,只有擁有「核威懾力」,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外部的安全威脅,大大提高其國際地位和對外交涉能力,保障朝鮮社會主義體制的長期生存和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自90年代初開始,朝美兩國圍繞朝鮮核問題展開了空前激烈的政治斗爭。1994年10月,兩國經過談判在日內瓦簽署了解決核問題的《框架協議》,朝鮮承諾凍結其核計劃,美國將負責在2003年前為朝鮮建造兩千兆瓦的輕水反應堆,并在輕水反應堆建成前向朝鮮每年提供五十萬噸重油。然而,朝美兩國雖簽訂了《框架協議》,但由于雙方之間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情緒并未因此而徹底消除,協議事實上并未得到雙方全面認真的履行。
「九一一事件」后,美國強調以「先發制人」的戰略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武器擴散,并明確將朝鮮與伊拉克和伊朗并列為「邪惡軸心」,在外交上對朝實行更加強硬的「不談判、不妥協」的方針政策。雖然布什政府并未公開主張美國將以推翻朝鮮現政權為其政策目標,但布什總統曾明確表示,他不喜歡朝鮮領導人。美國國內輿論也多認為,從長遠看,對朝鮮進行體制演變符合美國的全球和地區戰略利益,應將其作為美對朝政策的基本目標。在朝鮮看來,美國對朝政策的基本目標和強硬態度,從根本上威脅著朝鮮國家的「最高利益」。為了抗衡主要來自美國的軍事威脅和安全挑戰,朝鮮認為加快核計劃的發展步伐是最為可靠和有效的對應戰略。朝鮮希望以獨立開發和擁有核武器或武器級核材料來抗衡美國的威脅,獲得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并據此迫使美國放棄「敵視」和「扼殺」朝鮮的方針,同時爭取得到包括美國在內的有關國家向朝鮮提供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也就是說,朝鮮追求的獨立自主的核安全戰略同時包含著獲得安全保障和經濟援助的雙重目標,最大限度地爭取同時實現這兩大目標對朝鮮的生存和發展意義重大。另外,在外交戰略層面上,朝鮮采取了「以超強硬對強硬」和「邊緣外交」的戰略,反擊布什政府對朝「不談判、不妥協」的強硬政策。
從以上分析可知,在核問題上的朝美對峙是一種涉及國家生存發展基本戰略層面上的對抗,它的形成和發展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原因,因而很難想象朝核問題會經過幾輪六方會談就輕而易舉地得到全面徹底的解決。雖然從宏觀上看,朝鮮半島核問題涉及全球和地區許多國家的安全利益,需要通過國際社會和地區主要國家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得到全面徹底的解決。但是,就如何解決核問題來看,應該說朝鮮和美國是朝核危機的主要當事國,也是解決危機的關鍵所在。
在相關國家中,其立場最接近美國的是日本。雖然在此次朝核問題出現初期,日本并沒有把解決核問題作為改善日朝雙邊關系的「先決條件」,但是,隨著日本國內反朝情緒的高漲以及來自美國方面壓力的增大,日本政府在2002年9月日朝平壤峰會后,開始把解決核問題與「綁架問題」并舉,同時作為實現日朝關系正常化的前提條件,大大提高了日朝建交談判的門檻。不僅如此,在美國的強烈要求下,日本政府最終改變了曾一度堅持的繼續向朝鮮提供重油的立場,與美國的其他盟國一起停止向朝鮮供油,在對朝制裁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此后,日本政府雖然沒有把「改變朝鮮政權」作為對朝政策的根本目標,但是,已經將其對朝方針的基調由單純強調「對話與談判」變為「對話與壓力」并舉,一方面著手與美、英、法、德、意、澳等多國聯合,構筑對朝海、陸、空立體封鎖包圍網,一方面采取單獨行動,在國會通過《外匯和外貿管理法修正案》,確立了對朝鮮實施經濟制裁的法律依據,以不斷增強對朝鮮施加壓力的方式迫使朝鮮政府軟化立場,并最終同意徹底解決「綁架問題」和全面放棄核發展計劃。在日朝全面解決「綁架問題」之前,日本隨時可能對朝實施單方面的經濟制裁措施。
在解決朝核問題的過程中,韓國的立場最為微妙。一方面,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同盟國,韓國需要在原則上與美、日保持一致,其基本立場和主張與美、日兩國有許多類似之處;另一方面,作為半島問題的當事方,韓國有自己獨特的利益,因此其立場又與美、日兩國有差異和不同。如果把韓、日兩國的立場加以比較就可清楚地看出,日本更接近美國,主張用「對話和壓力」并舉的方式解決朝核問題,而韓國則更加突出地強調「和平解決」的重要性。韓國的這一政策傾向,在盧武鉉當選韓國總統后表現的更為明顯。為了在對朝政策上強調使用「和平」手段的重要性,盧武鉉總統在全面繼承金大中前總統的「陽光政策」的基礎上,提出了「和平與繁榮政策」。這一政策的目標就是通過加強南北交流和對朝經濟援助等「和平」手段,引導朝鮮逐漸融入國際社會,擺脫外交上的孤立狀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并在不斷緩和消除南北之間的軍事對峙、政治敵意和經濟差距的過程中,實現南北和解和民族統一。韓國的對北包容政策以及在核問題上強調和平解決的立場,一方面推動了南北關系的緩和與改善,促進了南北經濟關系的大幅度發展;另一方面也給韓美同盟關系的維護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特別是在韓國不再把朝鮮作為「主要敵人"和「最大安全威脅」以及韓國國內的反美情緒有所高漲的形勢下,韓美兩國如何定位和發展其同盟關系,格外引人注目。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統一問題上,朝鮮半島南北方的長期目標是一致的,即以一個統一強大的朝鮮民族國家屹立于世界。但近期雙方的意圖南轅北轍,韓國希望通過和平交往盡快完成國家統一;朝鮮更可能是希望通過促統活動本身達到擺脫經濟和外交上困境的目的。就朝鮮而言,統一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即經濟實力得到大幅度提高,這符合朝鮮的現實利益,因為雙方制度及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的巨大差異本身就足以構成統一較大的現實障礙,除非朝鮮甘愿被占有政治經濟優勢的南方所融合。在朝鮮,魅力型政治領袖、國家意識形態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是融為一體的,由于經歷了長期的經濟雕敝和外交孤立,在開放經濟、放松社會控制與保持意識形態正確性之間如何平衡實乃決策上的兩難。經濟繁榮的實現必然要求改革現行的國家政治經濟體制,放松對社會的控制,并逐步實行對外開放。這很快就會發展成對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和政權合法性的質疑。為防止社會失序,統治者又不得不隔斷或限制外部思想的輸入,致使統一進程時斷時續。朝鮮能否實現在不失控的條件下逐步推行改革開放,或是否會出現政權突然崩潰以致統一提前實現的情況,目前尚為未知數。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一俟半島統一完成,中國的東邊將崛起一個民族主義的中等強國;中韓之間領土問題必然會突出,韓國從其自身的地緣戰略考慮,定將引入美國的勢力,以抗衡中俄。
在爭取外交解決朝核問題的過程中,處于獨特地位且擁有相對外交資源優勢的中國,一直在朝、美之間做「勸和、促談」的工作,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積極作用,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和廣泛好評。中國對解決朝核問題的原則立場是,既要維護半島的無核化地位,又要保證半島的和平與穩定并解決朝鮮的安全關切問題。為此,長期以來,中國一直主張以「對話和磋商」而非經濟制裁或軍事打擊的方式,和平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并為實現這一目標付出了巨大的外交努力,最終促成了六方會談。
俄羅斯在外交解決朝核危機上也發揮了積極影響,其原則立場與中國基本相同,即一方面強調實現半島無核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重視半島的和平穩定和解決朝鮮安全關切的必要性。這種立場已使俄羅斯成為推動外交解決朝核問題的重要力量。
從以上簡要敘述可以看出,朝、美、日、韓、中、俄等國家對解決朝核問題所持的基本立場雖有差異和分歧,但在保持朝鮮半島無核化地位以及爭取和平解決這場危機上則持有基本一致的意見。這種一致意見不僅是推動來之不易的六方會談繼續前進的基本保證,也將使六方會談真正成為與會各方不斷增進相互了解和消除彼此分歧,并最大限度地體現各國共同利益的不可多得的場所。
二
從中國的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中國當然不希望朝鮮發展和擁有核武器。一個事實上的盟友,擁有了核扳機。這完全有可能在朝美之間爆發大規模沖突的時候,引爆中國的核武庫。因此朝鮮擁有核武器,將使得中國面臨的戰略局勢更加復雜多變,不利于中國的核戰略決策的自由獨立度。中國的感受,當然也如同六十年代初蘇聯對中國擁有核武器和美國對法國擁有核武器的感受一樣。
中國如果決心制止朝鮮的核計劃,并不需要更多的理由,基于至高無上的國家利益足矣。但這種赤裸裸地從地緣政治和利害關系的關系出發的外交政策并不符合中國外交的傳統。回顧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外交史,就可以發現,前三十年大多是刻薄激烈,不近人情的革命意識形態外交,后二十年幾乎全是仁至義盡,委曲求全的顧全大局的人情化外交,這兩種方式都不能最大限度地捍衛和促進中國的國家利益的最大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兩種外交政策都是將思維方式和范圍局限在自身的意識形態或者傳統習俗上。不能使對手依據一般的行為模式和現實的利害關系清楚明白地判定中國的行動的目的、手段和路徑何在。為了探明這種目的、手段和路徑,很多國家不得不使用一些非常規的外交手段來進行試探。這往往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誤會和沖突,妨礙了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分析朝鮮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核威脅,從利害關系和情理上說當然首先還是朝鮮針對美國的戰爭威脅的一種應激反應。正如上文所說,因為美國已經將朝鮮列入「邪惡軸心」,極有可能對朝鮮發動軍事打擊,朝鮮掌握核武器將有效地遏止美國的戰爭狂熱。當然從所有可能性的角度來衡量,這幾次朝鮮核危機,也可以解讀為是朝鮮決策層對中國的一種試探。而且朝鮮決策者之所以敢于在事關中國戰略利益的事件中,漠視中國的存在,也正是因為中國目前奉行的模糊外交政策,沒有迷惑對手反而迷惑了潛在的盟友。因為中國外交的某些行動給予了其他國家一種印象,即與中國為友或者與中國為敵并沒有什么區別,對中國進行外交訛詐是不需要付出代價的零成本游戲。
對于中國來說,朝鮮是中國的戰略邊疆和對付霸權國家軍事威脅的緩沖國。中國有必要維護朝鮮的獨立,以避免其他大國勢力在中國的邊境上保持軍事存在,直接威脅到中國的重工業和糧食生產基地。因此中國在朝鮮問題上擁有無可爭辯的發言權和干涉權。這種堅決捍衛中國國家利益的態度,應該讓南北兩個朝鮮以及東北亞其他三大國美國、俄國和日本完全明了。而不要使他們產生可以輕視和忽略中國國家利益的誤解。
當朝鮮領導人斷然拒絕第三國對核危機進行斡旋,要求朝美直接對話。這表明了中國在朝鮮半島局勢上的發言權不被重視。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威望受到了損害。朝鮮不是伊拉克,伊拉克與中國有萬里之遙,中國的軍力鞭長莫及。因此在美國策劃倒薩戰爭的一系列外交活動中,中國不出頭制止也是理所當然的,伊拉克無權對中國寄予什么期望。但是中朝兩國間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朝鮮是一個與中國有著數千年交往歷史的國家,是中國的戰略邊疆,有著事實上的同盟關系。在五十年前,無數最勇敢最可愛的中國青年犧牲在朝鮮的三千里江山,為中國贏得了體面和平與建設祖國的時機。同時這也是中國在朝鮮問題上握有發言權以及朝鮮指望中國支持和保護的重要因素。這種權利和義務中國只能夠以強硬的態度來堅持和履行,而不是含糊其辭,模棱兩可,造成其他國家的誤解。
一個國家的外交行動的選擇自由度是由地緣政治環境和外交權力結構決定的。中國對朝鮮進行支持,并不是要朝鮮知恩圖報,在中國解放臺灣的時候派遣朝鮮人民志愿軍參戰。中國對朝鮮進行支持,從而對朝鮮外交擁有實質性的否決權,更重要的還是為了保持中國的外交行動的自由。不至于在毫不知情和毫無影響的情況下被拖進一場不愿意從事的大戰當中。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如果追求一種簡單透明,無牽無掛的外交政策的話,可以不需要與朝鮮的聯盟關系,因為這種支持改變不了中國在外交權力結構所處的弱勢地位。但是朝鮮是絕對不可能喪失中國的支持的,這種支援一旦撤銷,朝鮮將走投無路。事實上,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在三八線上通過朝鮮來抵抗美國人的壓力,其意義遠遠比在鴨綠江邊中國獨自抵抗美國的壓力來得重大。御敵于國門之外,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外交斗爭藝術的最高境界。為了中華民族的再一次崛起,不能幻想會有一個完美和最終的解決方案。因此時刻監護和守衛中國的國家利益,使任何國家都不得輕視中國的表態和忽視中國的國家利益,這是中國的朝鮮半島外交政策的關鍵所在。中國的地緣政治目標就是,除了俄國與印度兩個地緣政治上的躲不開的冤家以外,任何其他大國勢力,不得在中國的周邊地區保持軍事存在。而對朝鮮的全面支持,就是抵消美國在朝鮮和日本駐軍的最有效的反擊手段。我們應該承認,新中國的開國者的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我們最可愛的一代人的英勇犧牲,為中國保住了五十年的和平時光,制止了強敵大規模入侵中國本土的極端危險的格局。一個戰略決策已經在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持續發揮作用,而且將在今后的數十年中繼續發揮作用,這在外交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跡。
朝鮮目前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在外交斗爭中可以忽略。根據互不干涉內政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不應該對其發表評論,也不應該加以過分的關注。一個大國的外交戰略決策不應該被那些表面現象所誤導。外交斗爭依據的是永恒不變的地緣政治法則而不是那些虛有其表的意識形態空炮。而且一個弱小國家長期在巨大的壓力和威脅下生存了下來,盡量依靠自己的力量保衛自己,這是值得任何一個強大的對手尊敬的。對于中國這個潛在的領袖國家來說,只有采取以弱抗強和扶弱制強的大戰略,才能夠最后由弱轉強。
中國可以以巨大的經濟吸納能力,扶助朝鮮經濟,兩國間實現資源、市場和利潤共用。這對于中國有利有弊,但是即便是弊多利少,甚至有弊無利,中國也是可以承受的。何況只要不打仗,朝鮮又能將中國拖累到什么地步去呢?何況實際上,在聯盟關系中助人即助己。幫助盟友強大起來,更有效地抵抗共同的敵人,這并不是毫無裨益的。二戰后美國的經濟輸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可以考慮以東北作為一個大特區,一方面作為糧食出口基地向朝鮮、俄國甚至日本出口糧食,一方面在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生產方面與朝鮮和俄國合作。在這種合作關系中,也許中國將損失一部分利益,但是與中國將獲得的戰略利益以及對霸權國家所作的讓步來對比,這種代價是值得的。中國的周邊國家蒙古、朝鮮、越南以及緬甸等國都是這種互助模式的有效合作者。從財務報表的角度來說,中朝全面合作也許不會給中國帶來利潤。但是從均勢外交的角度來說,對弱者讓步不會導致外交格局的質變,尤其是這種讓步是有限的,僅僅是在某些物資和資金上做出讓步,而不是牽涉到國家戰略利益。而對強者讓步將導致戰略回旋余地和反擊的手段一步步地喪失,最終使得本國受到霸權國家的任意擺布和絕對控制。
國家利益分有形的和無形的兩種,有形的是領土面積、人口和財富總量。無形的是國家威望、戰略緩沖空間以及戰略決策的自由度。一個國家的滅亡很少是在一次大戰中一觸即潰的,那些國家的滅亡都有前奏。那就是國家威望的逐步喪失,戰略緩沖空間的被剝奪,戰略決策失去自由選擇的余地。雖然時機和力量對比對己極為不利,但是卻只能被迫走向全面戰爭。因此一個國家應該為本國爭取較高的國家威望、較大的戰略緩沖空間和較多的戰略選擇余地。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生存和更好地發展下去。
三
筆者以為,如果發生朝鮮與美國的軍事沖突,中國很難置身度外,因為朝鮮半島是一座通向中國的「橋梁」。要遏止這一地區可能發生的戰爭,周邊國家如果采取威懾行動,則可能包括常規力量與核力量兩方面。威懾行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力量;二、使用力量的決心;三、自身防護能力。
美國在朝鮮半島每年都進行大量軍事演習,即使沒有發生危機,中國也應該加強自身的軍事力量。1950年朝鮮戰爭初期,美國方面在對中國支援朝鮮的決心問題上曾經有過嚴重教訓。但是美國汲取了教訓,對于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的「五八」轟炸中國使館事件,一些輿論認為這是美國方面對中國的一次試探。對于類似的事件,如果中國沒有回答,那么美國方面就會對中國保衛自己的決心做出錯誤的判斷,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危機。
從地區軍事力量對比看,恢復平衡是打消美國任何入侵的念頭的要點。眾所周知,朝鮮只同中國接壤,任何外國軍隊在朝鮮的存在都是對中國的威脅。美國朝鮮戰爭期間就在朝鮮半島部署了戰術核武器,因此所謂「朝鮮半島無核化」在美軍撤出朝鮮半島之前根本就是一句空話。
談論到這個地步,最重要的事情就相當清楚了:不管朝鮮核危機乃至總的朝鮮問題有多復雜,也不管處理這些問題需要多么慎重和詳密的思考與政策,中國在朝鮮核危機方面的至高戰略利益或首要戰略目標,在于堅決促使朝鮮同核武器絕緣。從另一個角度說,正是由于這些問題高度復雜,特別是包含種種多少帶有"熊掌和魚難以兼得"意味的利益選擇、政策選擇、甚或倫理選擇矛盾,就更需要及早分辨至高的戰略利益,及早堅決確定首要的戰略目標。做到了這一點,其他戰略目標和戰略工具的選擇范圍和輕重緩急次序就有了得到合理確定的首要保障,并且也會變得遠不那么困難。總之,在朝鮮核危機問題上,中國的最高利益(同時也是對中國和東亞來說的最高道義)在于盡最大可能同美國、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國政府合作,盡最大余地對朝鮮施加影響,以堅決達到使朝鮮同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絕緣之目的。同時,也應該利用此次危機調整中國的外交策略,以應對中國的崛起對世界和自己的沖擊和影響,使外交更好的服務于中國的最高國家利益。更重要的則是積極整頓軍備,發展經濟,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以應付我們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如果「朝鮮核問題」引起一場戰爭的話,那么多年以后人們只會記得這場戰爭的結果,而不是起因。正如今天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理由。人們只會記住戰爭的結果:或者中國出兵援朝,趕走了入侵者,保衛了自己的安全;或者朝鮮被外敵占領,中國的安全受到長期威脅。中華民族能夠在世界上屹立五千年而不倒,正是因為我們的先輩采取了積極的應對之策。崛起中的中國更應以一個強者的姿態來捍衛自己的國家利益,以自己的實力來贏得世界的尊重。
注釋
尤東曉:〈試析朝鮮半島統一及其影響〉──東北亞論壇。1997,3。
虞少華:〈朝鮮半島形式的發展與前景〉──國際問題研究。1997,4。
程玉潔〈2003的朝鮮半島形勢回顧〉──國際資料資訊。2004,2。
王斌:〈朝鮮核危機與日朝關系正常化〉──東南亞研究。2004,1。
:〈解讀朝核風波〉──人民論壇。2003,3。
揚國強,俞靜:〈重壓之下走鋼絲──朝核問題北京六方會談側記〉──中國記者。2003,9。
羅援:〈中國為什么能在六方會談中起到特殊作用〉──領導之友。2003,6。
許緯地:〈朝鮮半島核危機的化解與半島走出冷戰〉──世界政治與經濟。2003,9。
許漪:〈朝鮮半島的格局與未來〉──東北亞論壇。2003,2。
王志偉:〈淺析美國對朝鮮半島核問題的政策選擇〉──延邊大學學報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