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試析馬克思哲學對西方哲學的超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實踐”范疇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基本范疇,從本體論的角度看,主要是“實踐主體—實踐中介—實踐客體”的模式,即主體客體化、客體主體化這一雙向改造的過程。這里的主體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人,客體是指客觀存在于外部世界的現實對象。馬克思“實踐”范疇通過批判地繼承以往舊哲學的“實踐”范疇,以主客體之間的關系為出發點,解決了西方哲學對主體和客體的二元對立和分裂所帶來的難題。
關鍵詞:馬克思;實踐;“主客二分”
在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學說中,特別是在馬克思本人的哲學思想中,“實踐”范疇指的是人有意識、有目的地與周邊世界互動的存在方式。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互動的,人只要具備與周邊世界互動的能力,具備基本的感知能力,人的行為就一定和周邊環境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1]92因此,在主觀地、能動地改變客觀世界的活動中,人不僅是在主動改變著環境,也在被環境改變著。在這樣相互創造的關系活動中,人對于社會來說,是居于優先地位的。
一、馬克思“實踐”范疇的基礎
人類對“實踐”范疇的理解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把人的活動分為三種主要形式:沉思、制作、實踐。在這里,實踐指的是帶有人的目的的活動,是符合某種目的且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對象的活動。亞里士多德把實踐理解為倫理道德行為和政治行為,他認為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引導人們在具體生活環境中進行正確的行為,能使人們在現實中逐步向“善”。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指出:“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日新月異、有加無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2]也就是說,人的心中有兩個讓自己敬畏的東西:一是自然界和星空,這是我們生存的空間,對此要有敬畏之感,不能肆意妄為;但同時,康德又看到另外一個事實,認為人比其他動物要高級,這是因為人有主觀的主體能力,人之所以和動物不一樣,是因為人有倫理道德。康德認為,人是通過建立倫理的規范來追求自己的自由的,他知道什么事情能遵循著規矩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也就是說,人有一個道德的“法則”約束著我們的行為,人所構成的世界與純粹的自然界的不同之處就在于人有倫理道德,因而我們成為人。但是二者有何種關系,人是怎么從“塵埃”變成“偉大”的人,同時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怎么樣才能使人能更自由地存在,這個過渡的過程是怎么來的,康德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黑格爾接著康德對于實踐的理解繼續做思考,認為主體和客體二者之間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相互統一的關系。黑格爾指出,實踐是從絕對精神分化而來的,一個對象化為客觀世界,一個主觀化為主體世界,在這兩個世界被對象化之后,我們人類才看到了今天的自然界。黑格爾從精神現象學中演化出主客二分的世界,填平了康德的主客對立鴻溝。馬克思在研究黑格爾的理論體系時發現,黑格爾所說的實踐僅僅是概念上的理解,并沒有關照現實,只是停留在絕對精神唯心主義體系內,而批判的、革命的特點被他的唯心主義體系所窒息。同時,黑格爾的辯證法是有現實依據的,他從辯證法角度剖析指出,這個世界的絕對精神的對象化、外化所呈現出來的主客二分狀態本身就是有差距的。如何消除這一差距,如何填平這一鴻溝,這正是我們人類不斷向前的動力。關于人如何去尋求理想性的存在的本體和最終能達到的目標,黑格爾給出的結論是把立足點放在絕對精神上,但這樣一個絕對精神只是人的一種想象,不實在也不實際,這就導致黑格爾思維嚴謹周密的理論體系成為了空想,陷入了唯心主義漩渦。在此意義上,馬克思認為黑格爾對于絕對精神和上帝創造世界這二者之間的區別沒有做出相應的解釋。費爾巴哈把實踐和生活聯系起來,提出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見解。他認為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其實就是“上帝”,遠離了感性生活,在現實中找不到形而下的可以對應、可以讓我們理解的實物。但是,費爾巴哈缺乏對實踐的本真理解,即不理解實踐與生活的真實關系,不了解革命性、批判性活動的現實意義,因此他認為人具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神的屬性,且人是以自然屬性為主導的,認為只有人與人聯合起來才能稱之為社會的人。他沒有全面地把握人的社會性,也沒有將其推進到生產性的層面。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認為,日常交往要有物質生產實踐的深入,日常的生活是由物質生產決定的,生產實踐決定生活實踐和交往實踐,人們的交往交流是由生產決定的。雖然費爾巴哈承認人的社會性,但與馬克思所說的人的社會性有所不同。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從人與社會關系的角度看,人是發揮社會性的主體,是從事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的主體,并在這個活動中被賦予了社會性,從這個意義上看,人若想從自然界獲得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料,就必須在生產中與他人聯合。費爾巴哈抽象地講人的本質,他認為人的本質主要和近代機械唯物主義所闡述的人的本質相一致,用抽象的愛、神來等來衡量人,而沒有從現實性上認識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樣就陷入唯心史觀的泥沼中。因此,馬克思認為人和人的生活環境是互相生成的,只有實踐辯證法才能真正超越形而上學的、機械的哲學觀點。
二、馬克思“實踐”范疇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的“實踐”范疇是在批判前人的實踐理論體系的過程中不斷發展進步的,是對以往舊哲學的“實踐”范疇的超越和揚棄。與傳統的西方哲學家的抽象表述不同,馬克思的“實踐”范疇不是依據人的獸性和神性去詮釋實踐,而是認為人是有社會性的,是通過實踐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具體說,實踐是以生產活動為基礎、以人的全面自由解放為目的,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專屬于人的活動,但又是以物質世界為基礎的。因此,實踐本身具有本體論、認識論的意義,是雙向改造的過程,沒有實踐,理性便無法得到證明。馬克思始終站在本體論的意義上談論實踐活動。這里所說的本體論,不是抽象物質的本體論,而是實踐的唯物主義。馬克思所關注的是物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與人之間的關系,他所理解的實踐是自在自為的活動,他一直都把實踐放在具體的、現實的一切領域中進行探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人在給環境帶來變化時,環境也能給人帶來改變,二者是互動的關系。從根本上說,自從人類出現后,我們就處在社會的自然和自然的社會中,沒有純粹的客觀自然界,只有直接或間接被人影響過的世界,這樣的世界能夠讓人類尋找到自己的痕跡,人也能更好地認知世界并能讓自己更好地生存、生活。由此,歷史唯物主義便有了它的根基,這樣就擺脫了傳統思維的主客二分模式。馬克思從實踐出發揭示了人的社會本質。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1]56馬克思把實踐理解為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認為人類世界是自然與社會的統一。正是在辯證否定前人哲學的基礎上,馬克思建構了自己的實踐哲學,做出了與以往舊哲學不同的全新解釋和概括。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56人是現實的社會關系所建構成的,因此,人的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的實踐是一種處在發展過程中的實踐。馬克思在批判地繼承西方實踐哲學的基礎上,對“實踐”范疇作了革命性的改造。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馬克思將對封建制度的批判付諸革命實踐,認為革命不僅是思想革命,還有政治革命,思想再豐富,也不能給客觀現實增加一分一毫的東西,思想的反作用只能體現在理論上。因此,要想把精神的力量、革命的思想轉化成革命現實,就必須找到理論和現實之間發生轉化的橋梁,這個橋梁就是實踐。因為,實踐有主體和客體,無產階級主體通過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改造資本主義,這是革命的實踐,而建設的實踐是自我改革的實踐。
三、馬克思“實踐”范疇的突破性價值
馬克思的“實踐”范疇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是在汲取了傳統西方哲學家關于“實踐”范疇的養分的同時,通過剔除傳統西方哲學中將應然和實然截然分開、此岸和彼岸永遠對立、主體和客體永遠二分這種難以彌合的二分式思維模式,實現了對傳統西方哲學的“實踐”范疇的超越,形成了關于“實踐”范疇的全新思想境域。顯而易見,西方傳統哲學家們未能擺脫作為資產階級思想家的眼界和偏見,始終沒有越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范圍,不能正確理解人的社會性和歷史發展性,他們的階級偏見使他們不懂得物質資料的生產勞動作為人類實踐的基本形態的決定性意義。因此,馬克思拋棄了青年黑格爾派的觀點,彌補了前人的缺陷,把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統一起來。他認為,舊唯心主義者和舊唯物主義者都犯了一個錯誤,他們只用二者的一方面強調自己的偉大,但是忘掉了無論是客觀的自然界還是有主體自然思維能力的人,都是從自然界演化而來的。生物進化論、能量守恒定律和細胞學說都證明了人是經過自然界長期演化的過程才成為了高級生物,人類對這一演化過程的影響和干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人才有了做主人的能力。馬克思哲學的誕生是一場偉大的革命,這場哲學革命的意義就在于破除了傳統西方哲學一分為二、主客對立的思維方式。馬克思對于人類社會性的活動和人類的精神活動有著與前人不同的理解,他立足于現實的物質生活,認為主體和客體是在互動中相互聯系的,二者不能分開進行討論。馬克思的“實踐”范疇從廣義上認為人是主觀的、主體的人,帶有自己的目的,即通過實踐這個中介,人對周邊世界的存在物進行加工改造,在加工改造對象的過程中使自己和被加工改造的對象得到改變,最終讓被改造的對象適合、滿足自己生存發展的需求,使自己獲得更好地適應周邊世界的生存能力。同時,這也區分了人與動物的差別:人是有覺察能力、認知能力的,但是動物卻沒有這些能力。動物是以本能活動為生存方式,而人的存在方式是基于實踐活動,是以社會關系為底蘊的自然屬性,與動物的生物本能的自然屬性不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強調,自從有了人類,我們面對的世界就沒有純粹的,自然是人與自然周邊互動生成的人化自然,沒有截然對立的主客二分,也沒有宗教里所講的實然和應然遙不可及、不可跨越的鴻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所闡述的核心理念是:人對于理想性的狀態及現實性的狀態之間的矛盾的理解,以及解決這個矛盾的道路和方法的思考,是人所獨有的。在實踐活動范圍內,人有足夠的自信和能力來證明這個世界是物質的。承認世界是物質的,物質先于實踐,人出現前的自然被稱為自在自然或者純粹自然。馬克思所講的物質世界,不僅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類社會。因此,探索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就必須回到人類社會。人們通過實踐活動,反映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不過是觀念的東西移入人的頭腦罷了,任何歷史條件中的個人及勞動的人都無限接近社會歷史。每一代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通過語言符號等,勞動的人傳遞了最基本的知識,即勞動的知識,最終形成了最高的價值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通過認識世界,從而改造世界,將改造自然的物質勞動的手段看作第一需要,將人們從被勞動異化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從而確立有個性的個人。實現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也是在人的實踐之內。換言之,思維的主觀性和對象的客觀性,在實踐中實現統一。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認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1]55,否則就會陷入神秘主義。
四、馬克思“實踐”范疇的現實意義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是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1]87。馬克思從實踐角度告訴我們:解決人類存在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的問題的路徑,就是我們要有正確的認知和正確的實踐。至于如何才能有正確的認知和正確的實踐,馬克思一再強調不能陷入空想主義,而是要通過“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從現實的運動中獲得理想性的存在。關于如何進行“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以及運動的目標、過程、終點,運動當中的主體、客體等一系列問題,馬克思用科學的方法論進行了剖析,為我們“消滅現存狀況”提供了科學方法。列寧的《國家與革命》、的《實踐論》《矛盾論》、的治國理政思想,都是繼承了馬克思改變世界的科學的方法而形成的體系性的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所以,實踐是“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也是一種理論,是對現實運動何以發生、如何完成、依靠誰去做、怎么做的理論解釋,在這種理論解釋的背后,就涉及無論是客體還是主體都是在一定的空間、時間中發生作用的。對于制度、意識形態、思想文化這樣一些社會性的結構,該怎么樣打破,最終形成我們想要的結構,這就是最終的目標或理想性的存在。從根本上說,馬克思對于未來這種理想性的存在充滿了憧憬,認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以后就能達到。從這個意義上說,通過現實性的運動達到理想性的存在,這是一個偉大的理想,這個理想讓人們扎根當下,腳踏實地去實踐,才能達到馬克思所說的人類理想性的存在,實現人類追求全面自由發展這種美好狀態。總之,馬克思認為我們從不理想的現實狀態到理想的現實狀態,把美好的圖景變成現實,最關鍵的是要改變,要跨過理想性的存在和現實性的存在之間的鴻溝。馬克思強調的是我們應該認識這個世界,但是認識之后,更需要通過實踐來解決理想性的存在和現實性的存在這對矛盾問題。這個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如何讓自己生活得更幸福,馬克思認為要把它上升為科學的方法論,這種科學的方法論不否認我們的認知,而且這種認知是人在實踐中不言自明的前提條件,在這種前提條件下保證認識世界和把握規律。從認識論到實踐論這樣一個轉換,事實上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鮮活而又積極的人性學說,一種關于人究竟應怎樣獲得對理想存在的思考。因此,馬克思的“實踐”范疇也是人的學說。馬克思在《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中曾提到人被現實性所異化、被勞動異化而失去了人的本質。如何通過我們的努力消滅這種異化,讓我們獲得人的類本質,馬克思的“實踐”范疇會給我們一些現實性的啟發。
作者:旭杰 單位:新疆師范大學